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从《乔布斯传》中学到的三件事

(2015-09-27 07:17:36)
标签:

杂谈

我从《乔布斯传》中学到的三件事 
《乔布斯传》刚出版,我便第一时间买了。因为等不及纸质书快递过来,又买了一本电子版。
   
 读《乔布斯传》自然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伴随着对他的赞叹,还有惋惜,尤其是在用过iPhone、iPad之后,一边读,一边满满是遗憾,觉得他真是走得太早了点,如果再晚几年,他一定可以为我们创造出来其它更新奇、更惊艳的产品来。
   
但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即便是强悍如乔布斯也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的传记故事中,多汲取一点养料,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出多一点的价值。我在这本《乔布斯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三点,让我印象深刻,使我受益至今。
   
1、专注。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公司正挣扎在破产边缘。当乔布斯去参加产品会议时,才发现,苹果生产的电脑和外设产品又杂又乱,光Mac就有十几款。乔布斯在会上实在受不了了,大喊:“停,这简直是疯了。”于是,他抓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田字格,在上方两格中填入了消费者、专业人士,下方两格中则分别填入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从此,苹果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苹果砍掉了所有与此无关的业务,只保留了这四种产品,公司得救了。
   
在这个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乔布斯将苹果公司带上正轨后,在一次年度业绩排名前100的员工参加的精修会上,他又一次抓起笔,让大家说出接下来应该做的10件事,然后划掉那些他认为愚蠢的项目。经过一番讨论和调整之后,大家终于列出了10件重要的事,然后,乔布斯大笔一挥,把剩下的七项又统统划掉了,仅保留了前三项,宣布说:“我们只能做三件事。”
   
这段故事让我获益良多。记得当时我任总经理,刚接手一家一直亏损的工厂。当我参加会议时,发现了与苹果类似的情况。就是这家公司有几十种产品,但是,没有拳头产品,没有一款做得有特色,或者说比竞争对手有优点,其结果就是,每日开工,看似很忙,生产的却大多都是库存品。
   
于是,我也像乔布斯一样,用四象限图进行分类,挑选了两项我们认为能做好、并且有优势的产品进行聚焦,重点攻关,相关资源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倾斜。后来,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对的。这两款产品,一款填补了市场空白,另外一款具有对上下端产品的可替代性,因此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填补空白的那款产品,在后来涌现出的同类产品中,占据了细分市场超过60%的份额。
   
实际上,专注和聚焦于某些很少类型的产品上,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反而要冒很大的风险,需要对行业现状足够了解,也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有洞见。但也只有聚焦策略,才容易让公司的资源集中起来,以最高的效率,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产品突出重围。
   
在乔布斯快要去世的时候,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去他家看望,当时,佩奇正在为重掌谷歌做准备工作。尽管两家公司是对手,但乔布斯还是给出了非常诚恳的忠告。他强调的主要还是专注。他对佩奇说:“现在你们铺得很开。你们想专注于哪五种产品?把其它产品都砍掉。它们只会拖后腿,会让你们成为微软,你们会生产很多产品,但都算不上是伟大的产品。”佩奇显然是接受了他的忠告,在上任后,就让谷歌专注于少数几个重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苹果系统的最大竞争对手,安卓操作系统,并致力于让其成为“美好的”产品。
   
2、简化。与乔布斯的专注同样出色的,是他的简化能力。看看iPhone、iPod、iPad,不管是外观、物理键的设计,还是界面的简洁程度,以及进入菜单的操作步骤,几乎把一切可以简化的地方,统统简化了,真做到了如他们的产品宣传页上的那句话一样,“至繁归于至简”。
   
在用iPhone之前,我用过诺基亚,windows系统的手机,安卓系统的手机。说真的,除了iPhone之外,其它手机导航功能区的设计真是糟透了,缺乏人性化不说,有些功能还非常扰人。所以,当我第一次拿到iPhone4的时候,只是操作了几下,就立即决定买一部。我非常理解简单的难度。所谓简单,并不是无视复杂,而是要战胜复杂。简单得过头,就会对使用者产生挑战;简单得不够,又会让使用者觉得繁琐。使用苹果,会让你觉得,就是这样,再变化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就不对了。我还记得,更换手机前,我用的是华为的一款安卓系统机,那时候流行一款游戏,横屏玩的,我非常喜欢,可是,每次都是玩到正酣的时候,手动一下,就会不小心碰到下方那个触摸键,游戏就会退出来。你用iPhone,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它把你误触误碰的几率减到了最低。
   
即使在工作中,化繁为简,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可能正好相反,是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常常在工厂的现场为给员工作业用的好几页纸的操作指引而发愁。每次我们希望工程师将文字精简掉,用几张图和几个简单的文字把复杂的操作表达清楚,每次都会难坏他们。而我自己写文章,更理解简单的不易。一件事情,一个道理,你要罗里吧嗦讲很多,是挺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要言简意赅讲清楚,不引起误解,又不丢失其相关要素,是一件非常挑战知识、积累与表达能力的艰巨任务。你往往要将大堆的素材吃得够透,无关因素剔除得够彻底,才能做得到。
   
3、全程负责。我在读《乔布斯传》以前,一直以为乔布斯是个不懂生产的人,他只是懂设计,能冒出一大堆好点子,会营销而已。读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他不仅对苹果的设计和用户体验全程负责到底,而且,对生产中出现的每个细节都非常熟悉,了如指掌。为了解决在金属上出现透光的效果,他要求用钻孔机钻出小到眼睛几乎看不见的孔,这样,光就可以从本身不透光的笔记本电脑外壳透出来,仿佛金属真的透光了一样。他甚至为了让车间的洁净程度提高,防止因为灰尘在机壳上刮出刮痕,曾经要求数控机床全部涂成白色过,这样,只要有一点点灰尘,操作者和管理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此路后来没走通,但他对制造中追求产品品质极致的要求,却从来没有丝毫放松过。
   
我以前以为,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比如索尼。看到iPhone后,发现,原来苹果也可以,并且更极致。iPhone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电子产品极致的概念和定义。大家不要因为看报道,不要以为苹果产品全都是富士康生产出来的,其实苹果在美国也有工厂,而且,其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可能是在日本之外,可以与日本工厂一较高下的、不多的工厂之一。
   
乔布斯的这种追求细节、全程负责的工作方式,有别于大小事都管,其实,它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工作的理念,自上而下,从大到小,从设计到制造,从整体到细节,都贯穿了一种对产品追求完美的理念。
   
对于做事全程负责这点,我非常认同乔布斯。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也是这样,一件事情,从不交代了事,一定要定时去检查,监督,去查看操作中的细节。在工厂时,我很少待在办公室,而是在车间里走来走去,趴在地上看设备下面有没有垃圾和灰尘,跑去查看车间的垃圾桶中,有没有乱扔不该扔的辅助材料之类的事情。除了在日常的报表、报告和常规巡查中可以发现问题之外,我发现,这样子发现的问题会更多。而且,在生产线上走来走去,不仅有助于多发现问题,还能及时帮在线的员工解决问题。
   
乔布斯从他父亲处学到,橱柜的背面不能用烂物料,而我从乔布斯处学到,做事情要专注、尽量简化并全程负责!

--------------------

✤古尔浪洼,工作二十年,足迹遍及珠三角、长三角。目前自己创业,捣鼓个小公司。闲暇写些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