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暖的记忆

(2007-10-30 14:38:58)
标签:

人文/历史

 
在一个论坛上,看到很多人在回忆曾经读过现在回想干净温暖的书。


于是,触动了我对读书的温暖记忆。


第一本真正感动我的书,是《人生》。那时候还在读初二,颇能理解和体验高加林的处境了。一边读,一边暗自神伤,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是第二个高加林。特别记得结尾处,高加林回来,在村口,几个小孩唱信天游嘲笑他:“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我那时候隐隐约约觉得,我可能也会是个卖掉良心的人。


因《人生》而引发我对路遥的兴趣,于是读了他的全集。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其实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读来感觉就像一人,从《在困难的日子里》的“我”到《人生》中的高加林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从不成熟到成熟。也仿佛就是我的过去和我的将来。


在高中看了很多书,如今大多都不记得了。其中最感动的,当属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大概是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吧,三代人的故事中,前两代人的,我感触并不深刻,第三代人,也就是韩新月的故事,让我肝肠寸断。当读到美丽、聪明的韩新月死了,而她爱着也爱着她的楚雁潮正被堵在赶回来的路上的时候,不争气的眼泪出来了。我想,如果现在再重读《穆斯林的葬礼》,可能前两代人的故事也会给我很多感触吧?


后来就出来打工了。读书比学校当然少了很多,一年都读不了学校时一月的量。几乎不读大部头,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


但也有例外。02年夏天,我读完了5册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于是那个夏天,也便变成了我打工以来最难忘也最丰富的夏天。我常常还沉浸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故事里。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聊天,说:“我觉得我很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朋友说:“几乎所有人读了,都觉得自己有点像他。”这对我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我觉得像,意思也就是我有机会成为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样的成功者。但经朋友这么一打击,我对自己再也不心存幻想了。


回想那些感动自己的书,其实都是在其中读出了与自己相同乃至相通的故事,从心底里产生了共鸣。也所以,那份感动,温暖而又持久,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现在?真的是难以读到触动心灵的作品了。
 
(去年旧文,拿来存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