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札记 |
阅读30岁之七:达尔文
文/古尔浪洼
“孩子(假如上帝喜欢的话),永远的伴侣(垂暮时的快乐),他们关心我们,我们疼爱他们,跟他们一起玩耍,肯定强过一条狗。一个家和一个收拾屋子的人,诱人的音乐和与妇人闲聊的惬意,以上种种对于身体的健康都有好处。但是,时间浪费太多,假如孩子过多,就不得不为养活他们而想法去赚钱。”
“假如我明日结婚,购置及装修一幢房子得花费多少精力和金钱!如果不得不天天陪妻子散步,那我怎么能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将无法学习法语,看不到那个新大陆,去不了美洲,再也没有可能乘气球上天……”
“……天哪,像一头工蜂那样度过一生,只有工作……不行,不能这样。想像一下,要么在伦敦的一间烟雾缭绕、脏乱不堪的寓所内孤独地度过一生,要么找一个温柔可爱的妻子陪伴在沙发上、壁炉旁,有书,或许还有音乐……”
这像不像一个当代新人类的日记或独白?
哈,其实这个人一点也不新!他就是19世纪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以上是他对于婚姻的思考。
事实上,在30岁之前,达尔文一直在为结婚还是不结而烦恼。即使乘坐“比格尔号”船完成了5年的考察,积累了很多日后完成的巨著《物种起源》的素材之后,他都还没有想好。直到30岁生日前14天,也就是 1839年1月29日,他才下定决心举行了结婚仪式。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在梅耶成婚,30岁,回伦敦。”
他娶的妻子就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埃玛·韦奇伍德。事实证明,达尔文的谨慎选择是对的。年长自己一岁的埃玛,日后果然成了他母亲般的朋友。
虽然达尔文非常努力和有热情,但他不能长时间工作。无论是参加宴会,还是接待访客,只要稍微一受干扰,他的生活节奏就会大乱,甚至不堪重负,难以继续第二天的工作。
埃玛很快便发现了这点。于是她与达尔文舍弃了交游性生活,一起搬到了宁静的乡下。在其后的40多年里,她一直陪伴着他,不离左右,直到73岁他去世。
临终前,达尔文如此称赞自己的妻子:“他始终是那么善解人意,并且以极大的耐心容忍着我由于身体不适及生活状态不佳而发出的永无休止的抱怨……我惊讶于自己所拥有的那一种不寻常的幸福——一个道德素质远在我之上的人竟然心甘情愿成为我的妻子……”
他的妻子确实不凡——她是肖邦的学生,有着相当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
“若没有她,我这一生将是病魔缠身、悲惨不幸的一生。于我而言,她既是一位明智的顾问,也是一名开朗的劝慰者。”
达尔文的话,并未过誉。如果没有埃玛,也就断不会有后来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