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2008-11-24 08:13:22)
标签:

刘勇

大气

优秀

一盏灯

文化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同鲁豫合影,右边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刘勇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左边是《鲁豫有约》编导李磊,右边是刘勇。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我俩和刘勇在《鲁豫有约》编导办公室里合影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刘勇和李桂茹的亲侄国际广播电台的主任播音员前驻俄罗斯

首席记者李忠庆到《鲁豫有约》现场时合影

 

             使人眼前一亮的刘勇

 

     那是我们在香港儿子家住的时候,我们的《十年》选编刚刚在博客上发出两个多月后,新浪博客首页“纪实”栏中出现了《十年》选编的正副题:一对知青恋人的437封情书——《十年》选编。当天一下子就来了五万人点击,很让人吃惊。其中晚报的记者比较多,且留下电话,要求采访。我们自然会答应他们的要求,也就有了后来十几家晚报的报道。还有几家电视台、电台的记者和编辑采访和录制了节目。包括凤凰台的《鲁豫有约》和央视的《心理访谈》。也有两家出版社的编辑与我们联系和沟通,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们最想的是出书,我们很有诚意。但是几次协商,都不能达成一致的协议。他们或者要求我们(或由他们自己)改编成一个爱情故事;或者是要求我们先把全部437封信交给他们,由他们来选编。对于前者,我们认为那样会失去《十年》最主要的特点——原汁原味。且很可能会变成一本迎合流俗的书。这实在不是我们想要的。对于后者,那样要求使我们没了安全感,让我们一下子就把437封信全部交给他们,这合适吗,合乎规矩吗?他们说和乎,我们不能理解。后来,我们在网上继续查找出版社的邮箱地址,主动地把我们的《自荐书》发过去联系,一时也没有什么回音。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意识到并修改了《自荐书》,把原来让人家到我们博客里自己去看的,都尽量放到《自荐书》里,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到博客里去看,这样做方便人家,就又发出去了几个,这时就有回信的了,虽然有的商量了几次,但最终还是没有令我们满意的合适的;但是,我们不灰心。孩子也说:“应该会有出版社想出这样的书。”“你们要让好出版社出。”我们得到鼓励,我们继续在网上耐心地搜索着出版社的信息。

    当我们看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刘勇编辑的几本书时,我们发现他编辑的书很有特色,他注重纪实作品,他还编辑出版了几本现代作家的日记和书信。这时,不知为什么,我感到眼前一亮。我心里很高兴,于是把《自荐信》发到了刘勇的邮箱,过了些天,就接到了刘勇的电话,他说他去看了我们博客里已经发了的信,感到不错,特别是那份目录,他觉得非常好,一看就能感到是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于是,我就给刘勇邮箱里写去了第一封信:

刘勇先生:

    您好!
    上午通话,你对《十年》的几句评价,我听了,心里舒畅。这促使我愿意、高兴与你合作,让你来编辑出版《十年》。
    从你的来信和咱们第一次通话中,我感到你的诚意和友善,这是我期待的。我也在《十年》的这个问题上遇到过不是我期待的口吻和态度。
    你有什么要求,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应着手做些什么,请来信告诉我们,我们好及时配合。
    祝编安!祝顺利顺心!
                                                       崔积宝
                                                          2007-5-12 晚11时

过了几天,我们接到了刘勇的回信:

崔先生:您好!

选题我跟社长说了,我们很感兴趣,希望您能与我们取得联系(下午给您去电话,您家没人)。

我的手机号是:(崔给隐去了)。如果在社里找不到我,可以直接打我手机。

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实在抱歉。

祝顺利。

刘勇

 

我们不再犹豫,当即回信:

刘勇先生:
    您好!
    上午通话,印象美好,加强了我与您合作编辑《十年》的信念,我索性从全部437封信中选出201封信,几乎一半,发去(在附件里),我想您可以据此确定选题了。
    有什么要求,尽早提出,我们好及时配合。谢谢!
    祝您健康快乐,顺利顺心!
    见后请回信。                                              
                                                                 崔积宝
                                                                2007-5-14
               
过了一天,我们在邮箱里看到刘勇发来一个邮件:

崔老师: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感谢您的信任。我想这一信任首先来自于您对百花文艺出版社,这个传统出版社的信任,其次是您能感觉到我对此书的期待。作为一个编辑,或者干脆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经历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当年的知青,现在基本都步入知天命乃至耳顺的年纪,对他们来说,那个十年,也正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的年纪,可不可以这么说,那是一代人青春的记忆。那么美好的时代,无论是经历着幸福还是经历着磨难,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都是难以忘记,也是值得怀念的。

现在关于知青题材的记录,我感觉大多数来于回忆,所以是片段式的,不系统的,也可能是有错觉的。而您能通过这四百余封真实信件留下来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就足以弥补上述缺憾,所以,我想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全面,它的不失真。这是其他同类题材的图书所不可比的。

同时,这又是您爱情生命的产物,十年,即便对于当今太平年代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或许,也只有在那个并不正常的年代才更能体现出人性中的那份善良和坚持。

以上就是我还没有完整地阅读您的书稿而得出的一些不太完整的印象,可能在我阅读完您的书稿后,还会有新的认识吧。

我也能看到您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诚意,所以我想就出版问题提一点意见:

一,我希望能见到您的定稿,也就是经过精心筛选后的最终稿件(不知道现在您发给我的是不是)。关于选择的标准,我想应以您二位的爱情为主线的同时,能够将反映当时具体生活、时代变化的内容多多向读者展示。可能您已经在选择中注意到了这一点,我想还是有必要提醒一句,这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关于篇幅,现在的分量已经足够了,以后如果撤换篇目,也应以此为上限。

二,我很喜欢您在目录中将每封信的大致内容概括为一句话作为提示,我想未来本书如果能出版,也要采取这一形式,也正是这一提示让我对本书发生了兴趣,我想读者也会喜欢的。

因为我看到您这次发给我的信件有不在目录中的篇目,所以我不知道您发给我的是不是定稿。

三,一定要配图片,包括老照片,包括书信的影印件,包括您现在的生活照,乃至您所在兵团的今昔对比照片都可以,当然也是内容越丰富越好了,我想如果能达到五六十幅应该比较合适(越多越好)。

四,对于本书的运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应该得到您的定稿,这样我就可以判断您确实愿意将本书交由我社出版,我们会根据您的定稿报选题。其次,在等待选题批复的过程中,我作为责编会对书稿内容做必要的加工处理,其间我和您可能要进行比较频繁的交流。第三,在选题批复,我社领导也三审完毕通过后,我社将与您签正式出版合同。然后,图书将进入制作过程,这是后话。

之所以希望您能来天津一趟,是我们可以具体聊一聊书稿,交换一下相互的看法,我想会对完善书稿有促进作用的。

具体到稿酬问题,我也希望能见面谈,也想听听您的想法。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初步计划,不知您是否清楚,希望您能给我回信。

顺利

刘勇

 

刘勇的信让我们眼前又是一亮!看到这个评价,我们深感高兴与欣慰。这期间,刘勇先生去西藏旅行,在西藏,在喜马拉雅山上,他几乎天天和我们联系和交流。刘勇的评价和态度,使我们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以后事情的进展,看一看下面的通信就会更清楚:

 

崔老师:您好!

首先祝您端午节快乐!

还要告诉您的是,明天我就要奔赴西藏,做为期半个月的旅行。早就想告诉您,近来手头工作太多,就给忘了。

您的书估计我回来之后就该整理得差不多了吧,我们不要担心选题的问题,请您放心地着手进行吧。

有什么事,您还可以打我的手机与我联系,或者发邮件,我应该能看到。

祝顺利。

刘勇


刘勇:
    您好!
    一切都好吧!你的体质,在西藏大概没有问题吧?
    《鲁豫有约》这两天要来哈尔滨拍我们故事的部分内容,7月初,我俩到北京出现场,最好这之前签约,最好您能出现在现场,这对百花,对《十年》的销售都有好处。请您看看怎么办好。不然,我到时候不好说实。
                                                              崔积宝     2007-6-25

 

崔老师:您好。
我大约7月10日回天津。
下面我将合同内容简要说明一下:
略(崔)

您如果对哪条存有异议,不要直接在合同上修改,请另附信与我说明。如果对哪条不太理解,请与我电话联系,我随时等候您的询问(如果我没有及时接您的电话,一般是因为信号不足或电量不足,您等一会拨打应该就没有问题)。
您还提到出全本选本的问题,我觉得这并不构成问题,不过,如果您希望加上这条,也请来信说明,我看是否可以加在补充条款中。
我从西藏给您带了一串念珠,不知道喜欢不喜欢。无论我们能否合作成功,友谊还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勇
于拉萨

 

于是,我们在7月12日到天津与刘勇第一次见面,一看,他就是个敦厚、朴实、大气的人。我们在刘勇的办公室签写了合同,然后去见了出版社的主编。主编很热情,他因中午有事,就让刘勇代表出版社请我们去饭店就餐。在饭店就餐时刘勇说:“我们主编很看好《十年》,我跟他汇报这个选题时他说:‘抓住他,别让他跑了!’”这话让我们很感动。我跟刘勇谈了自己是怎样在网上搜索,看到他编辑出版的那些书时眼前一亮的情景。刘勇也感慨地说:“你看得挺对,我就是编自己喜欢的书,编别人不编的书,我不编领导交给的而自己不喜欢的书。”说完,他憨厚地笑了笑道:“有点不谦虚了。”这时我们心里感到,这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年轻人真是不错!

    我们邀请刘勇在7月19日到鲁豫有约现场观看我们的节目。在《鲁豫有约》的现场,当我爱人在回答着鲁豫提出的问题时,我看到坐在台下第一排的刘勇那微笑着的样子,又看到站在台边的幕后发现和编导我们故事的李磊那认真的样子,我的心中升起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们感到,那荒唐的十年给我们带来的伤痕,如今让遇到的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渐渐的给抚平了。我觉得,我们眼前的刘勇、李磊、李忠庆这样的一些年轻人,还有我们上面文章中写道的帅好、爱心家谱、格格、云之、完达山上的熊、蛤子他们这样一些年轻人,就是一盏盏灯,是他们照亮着我们今天的社会。

    其实,刘勇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做编辑工作的那种认真精神,可以说他的认真是达到了极致的。而这方面到底如何,且待下回分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