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所谓共情,就是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处境,与之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之所以称之这是一种能力,在于不是所有人与生俱来就有,同样需要培养和锻炼,对于成年人如此,对儿童更加重要。培养儿童共情能力,会弱化儿童的反抗(特别在两个反抗期内),降低逆反心理,减少攻击性行为,更好的融入社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接纳和容忍能力,为树立健康的人格起到积极影响。
实际上,儿童完全有能力接受共情训练,这是有理论依据的,霍夫曼将儿童共情发展描述为以下四个阶段:
1、普遍性移情(0~1岁):1岁左右的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还相当笼统。如果他看到某人闷闷不乐,就很可能模仿那人的表情;如果有人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他也会产生那种表情和体验,这都是不自觉的,主要是模仿和好奇所致。
2、自我中心的移情(1~2岁):这一水平的移情建立在清楚地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从而体验受伤者的移情。但是,这时的幼儿还不能充分地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态,通常表现为他给予受伤者的帮助仅仅是对他自身最能有所安慰的。
3、对他人感受的移情(2~3岁):幼儿能够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更能理解别人的处境,而不是仅仅与自身的体验相联系,他的移情反应会越来越细致入微。
4、对他人境遇的移情(4~5岁):幼儿的移情反应已经相当复杂,他能够同时体会到两种相反的情绪,例如当幼儿看见一个小伙伴跌倒受伤,他不仅会体验到朋友的伤痛,而且还可能想到朋友有可能产生的害羞和窘迫。所以,幼儿可能不会冲过去帮助他,而是选择静退一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朋友此时不希望别人来帮忙、此时,幼儿能够明显地表现出对别人情感更全面的理解,这不仅仅表现在当时的情境中。
针对以上理论依据,我在日常生活中会利用一些小事情或采取游戏(主要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和训练孙景珩同学,事实证明,他基本能接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
情景一:孙先生早晨要睡懒觉,孙景珩几次三番的要去卧室拿这拿那,搞得爸爸无法睡觉,爸爸采取软硬兼施都不奏效,而且越说他越要进去闹(已进入第一反抗期的表现)。我把孙景珩领出来蹲下来和孙景珩面对面的说:如果你也非常困想睡觉,可是总有人进去打扰你不让你睡觉,你想想你是什么感觉?我停顿一会儿接着陈述,我记得有一次你玩得特别累晚上很早就想睡觉,而爷爷怕你打乱生物钟就是不让你睡觉,当时你的反应可大了,不仅仅是大哭大闹,而且还踢爷爷哪,这些你都记得吗?所以,现在就跟你当时情况一样,爸爸很困你却不让他睡觉,你说爸爸有多难受啊!我说完之后,孙景珩再也没进卧室。
情景二:晚上我头疼得厉害,孙景珩死缠烂打让我给他唱歌,我无计可施时采用此法,我对儿子说:你生病的时候妈妈一夜夜抱着你,不吃不睡,虽然妈妈很累,但妈妈特别特别的爱你,所以不管怎么累都能坚持,可是现在妈妈病了,你怎么做的?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觉得你不爱我,我很伤心,如果你生病的时候妈妈也如此,你是不是也很伤心?!我说完,孙景珩出溜下地了,不一会儿给我倒了杯水,还问:妈妈,我孝顺吧,你不伤心了吧!
还有我俩经常玩的游戏,角色互换和角色扮演,孙景珩扮演过我的妈妈、警察、我的战友、卖菜的¥#◎!※×(※)……根据游戏内容不同让他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特别喜欢这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