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微课堂记录---静电实验小改进

(2014-09-24 15:34:20)
标签:

感应起电机

锡箔纸

静电实验

摩擦起电

千人震

分类: 物理教学
1,用锡箔纸捏制轻质球
http://s14/bmiddle/001nU6xpgy6MMjveRgFfd&690

用橡胶棒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锡箔纸小球,可以看到小球被吸引并能移动很大的一段距离。这个效果比用带电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的效果更好。
http://s3/mw690/001nU6xpgy6MMj4XaPEb2&690

如果将锡箔纸小球放在感应起电机的放电金属球附近,可以看到锡箔纸小球被吸引,接触后又会被立即弹开,如果把手放在旁边转移走弹开的锡箔纸小球上的电荷,就会看到小球不断地被吸引、弹开、再吸引、再弹开的循环运动。
实验现象说明:当开始转动感应起电机,放电球上聚集大量电荷后,吸引不带电的锡箔纸小球;当锡箔纸小球接触放电球后,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锡箔纸小球上,它们由于带上同种电荷相排斥而分开;当锡箔纸小球接触人手后,锡箔纸小球所带的电荷又被人体转移走了,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再被感应起电机的放电球吸引,如此不断循环。

2,用保鲜袋演示带电体的吸附作用
还可以把保鲜袋撕下来,平铺在黑板或墙壁上,可以看到保鲜袋紧贴在黑板或墙壁上,不会掉下来。
3,用发光二极管说明感应起电机两个金属球所带电荷的种类

    撕一点透明胶,把发光二极管的一个脚贴在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球上(图中贴的是发光二级管的负极),将另一个脚对着另一个放电球,并调整它们的距离大约为1-2厘米,转动感应起电机,如果能看见二极管持续发光,就说明画面左侧的金属球带正电荷;如果不能观察到二极管发光,则可以对调发光二极管的两个脚的方向,也可反向转动起电机手柄。

http://s12/bmiddle/001nU6xpgy6MIYGT7e3eb&690

说明的问题:能够通过这个实验判断两个放电球所带电荷的种类;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电荷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4,用吸管演示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性
在吸管里注满食盐水,两头用大小合适的螺钉密封(为了加强密封性,可用改性AB胶粘牢)即可。
实验时,先用空吸管一端接触起电机的放电球,另一端接触验电器,可用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没有张开,说明塑料吸管是绝缘体;再用装了食盐水的吸管一端接触起电机的放电球,另一端接触验电器,可用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说明食盐水是导体。
5,用千人震说明人体导电
   器材: 如图,在废旧电视机、电脑或稳压器等电器设备中找一个变压器,(也可以就找一个日光灯的镇流器,)在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两端分别接2条导线(记为A、C和B、D),将C、D分别接在电池组和开关串联的电路两端,A、B两端为预留给多个人依次牵手后的两端握柄。
操作:先告诉体验者:只有两节干电池供电,肯定没有危险性;再让体验者依次排成一排,并依次牵起手,两端的人分别用手捏住A、B导线的金属部分;然后闭合开关,问体验者是否有感觉(肯定没有感觉);最后,突然断开开关,就可以看到体验者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刺激。
实验说明:高中阶段用来说明电感元件的自感现象,初中阶段可以用来放在电学学习的引入阶段,让学生感受电学的奇妙,还可以用来说明人体也是导体,具有导电性。

6,用电容瓶体验和感受静电
【材料】:小塑料瓶(大小均可)、细铜丝(长度略大于塑料瓶的高度)、锡箔纸、双面胶、水、可以摩擦带电的塑料片等。
【做法】:一,将小塑料瓶的瓶盖钻一个小孔,刚好可以插入细铜丝即可,铜丝伸入瓶内距瓶底1-2厘米即可,瓶盖外露出2-3厘米,在瓶内装入一些水,水面距瓶口2-3厘米,然后盖紧瓶盖。
          二,在塑料瓶身外贴一圈双面胶,高度略低于瓶内水面,剪大小合适的锡箔纸贴在瓶身外,并使锡箔层向外面,这个储电瓶就做好了。
          三,把储电瓶放在桌面上,把塑料片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后,将塑料片与储电瓶上露出瓶盖外的细铜丝接触,反复几次,以便使储电瓶内储存较多的电荷;或者将细铜丝接触感应起电机的放电球,使储电瓶带电。
          四,怎样检验是否储存有电荷呢?----拇指和中指捏着储电瓶的下半部分拿起储电瓶,食指逐渐靠近细铜丝,“啪”,食指和细铜丝之间发生了弧光放电,手指上伴随有较明显的刺痛感。(心脏病患者与电击过敏者禁止试验)
【具体内容,敬请期待】 《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