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静女》第二讲

(2007-09-24 19:05:58)
标签:

知识/探索

静女

     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首有意思的诗歌:夏景诗(榜书: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这是一首诗,看有那位同学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大家读出来?(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这一首诗大家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想要读这一类的诗,有一个方法,就是七个字一句,两句读完后倒过来。这是第一首,我们再来看一首,这是一首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大家看一下怎样理解:(榜书)我闻西方大士, 为人了却凡心。  秋来明月照蓬门,香满禅房幽径。屈指灵山会后,居然紫竹成林。童男童女拜观音,仆仆何嫌荣顿?怎么样?有意思吧,那它们的特殊性来自于哪里呢?很明显,就是在结构上和我们平常所见过的诗歌不同,我们上堂课讲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他们在句数上面都是有明确的划分的,而第一首却是从一个句子中演化出来的,这种诗叫做回环诗,就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做成。那第二首我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就是一首藏头诗。这些告诉我们诗歌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学表达方式,他千变万化,但我们也能看出来,这虽看似游戏制作,却也不乏遣词造句的深厚体现。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静女》在结构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看到了,首句的“静女其姝”第二段的第一句“静女其娈”在句式和表意上都有相似的地方,可以看作是重复,后面的“俟我于城隅”和“贻我彤管”也有表意相似点,也可以看作是重复。这种每段开头重复的结构就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被称为重章叠句,那么这种重章叠句对于诗歌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把这两段读一下就可以明白了,重复,作用就是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我们现在流行歌曲很多的副歌部分都是反复的哼唱,其实就是来源于这里。重复还有一强调作用,这一点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的。诗经里面很多这样的重章,我们看《氓》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不是也使这种重章叠句。还有我们前面学过的《兼荚》,其也运用了重章叠句。

上面是对文章结构的一个简单的赏析,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文章的内容特点。我们讲过赋比兴,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诗句中看他们的运用,先来看赋,就是叙事,说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先让同学们在《静女》和《氓》中找出赋的部分来,《静女》中哪些地方是?整首诗歌都是赋,为什么,因为它就是在从头至尾讲一个约会的故事,谁来给我们简单得讲一下这个故事。好像没有运用其他的比喻或者托物言志等等表现手法吧。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女主人公静女,所谓静女肯定是一个代称,那我们怎么理解“静”,一个安静的女子,还是一个平静的女子?好像都丢失了一些感觉?如果用安静来形容的话,就没有体现出少女的那种感觉。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姝”和“娈”一个美丽,一个美好,怎么翻译,难道说一个女子很美丽的和一个女子很美好的?肯定不行,尽管字的解释是这样,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语言逻辑和美感问题。在这里我们把他们翻译成一个含羞不语的女子多么美丽。很多同学都已经把它改成了小说,女子的形容词好像都不是美丽和美好。这说明大家已经注意了词语的提炼和修饰,这对我们写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搔首踟蹰”首先问一下,是谁再做什么动作?为什么?是男子在着急等待的动作,因为他迟到了,而且静女也没有出现,是不是?不是,静女出现没有?当然出现了,要不然文中何来的“爱而不见”。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要急急忙忙的读表面意思,而是要严谨,要多想多读。后面的我就不详细讲了,大家自己在头脑中好好地把这段故事演绎一下,我指出两点,一是第二段的彤管,它有一个双关的含义,就是说彤管不仅仅是指它本身,还有代指女孩。第二点就是最后的一段中的荑草,先要弄明白它是指一种茅草,但正如南朝宋人陆凯说的那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尽管是一支草,但男子看得比彤管还要珍贵,因为“美人之贻”。我们看一下《氓》,哪些地方是赋?就是说是在说事情而不是其他,很明显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都是。第一段是在说一个叫氓的男子来求婚,怎样求婚的?假装卖布的,但实际是怎样的?“匪来贸丝”这个“贸”字怎么解释:交换财物,现在的贸易是一个双音词,都是交换的意思。但在这个地方它不能解释为交换,而是因该解释为“卖”。不是“贸丝”是干什么?“来即我谋”做什么?商量婚事,女子是怎样作为的啊?很沉得住气,把男子送到了淇水边,然后告诉男子,不答应的原因是什么?“子无良媒”并且约定“秋以为期”。尽管现在我们看到媒人是很普片的事情,但那个时候媒人确实新鲜事物,有媒人,尤其是巫师媒人很隆重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很有派头。所以女子很在意有没有媒人这些都是讲故事,没有什么抒情,议论,这就是赋,那我们来看一下第二段,讲的什么?订婚、结婚。那按我们的逻辑,结婚应该有几个人,两个人?但第二段里面有没有说到男子,为什么?大家下去后自己思考,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订婚是怎样的场面?女子上段没有订婚的时候很沉得住气,但现在大家看一下,怎样了?很着急,着急到什么程度?“泣啼涟涟”,但即使这样着急,依然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卜筮!然后就是出嫁了。那我们回顾一下文章中的女子的结婚过程是怎样的?先是男子假装卖布赖定亲,女子要求要有良煤,并且约定了时间,随后就是订婚后着急的等待,然后就是卜筮,卦象很好,于是就出嫁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不但没有要男方的嫁妆,反而自己还带了一车的陪嫁品。

第五段,谁在说?女子。说的什么?自己的婚后生活,嫁过去多少年了?做了什么啊?三年,做了很多事,每天早起晚睡得,而且对丈夫是言听计从,但得到了是什么后果啊?“至于暴也”。丈夫就变成了残暴的人了,这就是溺爱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回娘家,寻找帮助或者安慰,但?唏其笑也。然后女子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躬自悼也。那么我们到此可以对故事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由谁来讲述的?女子的情绪变化: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随后的急切中带有谨慎,再到最后的抱怨、自怜。把整个故事串联了起来。这是赋。我们再来看一下比,就是比喻,《静女》中有没有,有我们说过一个双关,彤管,也可以看作是比喻。《氓》中间有哪些比?我们看文章,还剩下第三段,第四段、第六段。我们从这个里面看一下,全文讲述的是一个婚姻故事,可除了讲述婚姻故事还有什么?第三、四段中说了桑树,为什么?一个是桑树的“叶沃”就是说颜色鲜艳,一是桑树“黄而陨”,就是颜色黄了快掉了。说着的目的是什么?他和什么相似?女子的容颜,青春年华时候是美丽动人,就像桑叶的颜色鲜艳,等到年老就色衰了。就像桑树的叶子快掉了。这就是一种比喻。也就是比。

那我们看一下兴,文章那些地方用到了兴,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即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它与“借景抒情”不一样,“借景抒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而“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事物本身已经具有备人的情感和理念。那些段落抒发了情感?能不能看出来?事实上,还是文章的三四段,前面用也比的手法,但用比的目的在于后面的情感抒发,我们看一下女主人公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作者在描写桑树的叶子,实质上是在说自己的青春年华的流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感叹自己的命运。更由此得出了后面的鸠不要贪吃桑椹后作了怎样的对比,女无与士耽。不要贪恋男子的爱恋阿!这是有什么来的,有前面的鸠来的,这就是一种托物言志,表面实在些鸟,实质上是再说人。我们以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第四段。

总的看来和前面的《静女》相对比而言,《氓》是一曲爱情悲剧,《氓》的悲剧性,今人也不用总结了,再说也不如白居易说得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