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一篇:沉重的结尾

(2009-10-15 08:58:30)
标签:

李甲

社会现象

娜拉

杜十娘

杂谈

沉重的结尾

——盖伟老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简评

盖伟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条理清晰,深入细致,感人至深。在大家对杜十娘执著追求幸福、追求真情甚至不惜以死来捍卫做人尊严而表示敬佩的时候,老师问大家:杜十娘非死不可吗?她的选择是否太傻了呢?纵然自己所托非人,爱情没了着落,但除了投江,她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可不可以节外生枝,柳暗花明?如:

那十娘抱持宝匣,正要向江心一跳,猛听耳边炸雷一声:“十娘且慢!”回头一看,却是那曾急人之难、雪中送炭的柳遇春柳监生。只见遇春拨开众人,朗声说道:“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窭易心。李甲固然负你,但你具备所有做幸福快乐女人的资本:青春,美貌,聪明,富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投那黄泉末路?”

听罢此言,十娘不觉怔住:“是呀,我难道非死不可吗?”

杜十娘不投江怎么办?

这结尾的一问,如万钧磐石,沉重地压在人们心上。

我们知道,杜十娘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情、一种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遭遇使她对李甲、对社会已经彻底绝望,她只能以死来殉这份情,以死来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

        杜十娘的形象是完整的,她的性格是通过作者自外貌至内心的细致描写呈现出来的。

但是,今天的人到底怎么看待杜十娘,是不是可以用今天人们的所谓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衡量她的举动?

现实社会是复杂的,不论是今天还是过去。因此,老师的提问就显得很沉重。不论是听课的老师,还是上课的学生,都会很自然地顺着盖老师的提问来反思。这样老师设计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其意义有三:

一、   巩固夯实了课堂分析的内容。

一堂课的结尾陡生波澜,可以使所有的人深入地思考。因而比单纯地归纳总结的效果要更好。

二、使所有的人重新审视人生。

今天,社会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呈现出多元的样式,荣辱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有人已经“笑贫不笑娼”了。那么,学校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能说“挽狂澜于既倒”,起码应该说是一股清流,冲刷着陈旧的思想意识。杜十娘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我们除了同情杜十娘的命运,钦佩她勇敢的抗争以外,我们更应该痛恨那样吃人的时代。盖老师设计的结尾,呼唤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人生和社会,意义重大。

三、要历史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撇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孤立地或者以一己的现实感受来判别某一社会现象存在的意义,都容易出现偏差。认识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同样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判断,不能孤立地认识。如果简单地抓住杜十娘具备所有做幸福快乐女人的资本:青春,美貌,聪明,富有”,以为她以后可以生活得很美好,那么,我们就太天真了。

鲁迅先生早年写过《娜拉走后怎样?》,针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离家出走的命运作出过分析判断,在一向把妇女当作玩偶的社会里,娜拉真能求得独立解放吗?茫茫黑夜,她又能走向何处?鲁迅先生说: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确实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杜十娘如果不死,那么,她又能怎样呢?

应该说,盖老师设计的结尾,承载着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任。

课堂设计反映老师的思想深度。我们应该多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更厚重一些。

                                                           2007/04/29

录旧文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