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读《幽梦影》之一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⑴,梅以和靖为知己⑵,竹以子猷为知己⑶,莲以濂溪为知己⑷,桃以避秦人为知己⑸,杏以董奉为知己⑹,石以米颠为知己⑺,荔枝以太真为知己⑻,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⑼,香草以灵均为知己⑽,莼鲈以季鹰为知己⑾,蕉以怀素为知己⑿,瓜以邵平为知己⒀,鸡以处宗为知己⒁,鹅以右军为知己⒂,鼓以祢衡为知己⒃,琵琶以明妃为知己⒄。
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⒅,鹤之于卫懿⒆,正所谓不可与缘者也。
——张潮《幽梦影》
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懵懂青涩的时候,便在日记本的扉页写下了这句话,心心意意期待着要遇见一个识我懂我知我怜我的友。并为之做了好些现在看来好傻的事情。
小时在书上看到“指甲精灵”一说,便将指甲留了好长好久,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悉数剪下,认真地包起来,埋进园子里,从此笃信好心的指甲精灵会赐我一个好友,慰从小便孤独的灵魂。
后来长大些外地读书的时候,认识了同样来自江南的女孩拉拉。她清秀娟弱,温雅可人。她喜欢写现代诗,乖巧的外表下常有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我们慢慢走近了。金兰情深三年,后来到了四年级,发生了一些矛盾,我与拉都极痛苦,决定结束两人的友谊。
我们找了一家校外的小饭馆,每人一瓶啤酒,为的是告别,“谢谢你曾经来过”。随着酒精下肚,从互相讨伐到互相吹捧,从矜持到融化,最后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相携回到了宿舍楼,双双踡在自己的宿舍门外,人事不醒了。后来据抬我们进屋的舍友说,我们俩人又是笑又是哭的,但手一直牵着,就只能把我们抬到一张床上了。
那年的冬天好冷。我们的热水袋在一个夜深人静,我俩熟睡的时候,光荣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还有余温的水流了一床。
不管时光怎么转变,世界怎么改变,我知道,我们将是以一辈子为单位的朋友了。现在的拉拉也在上海,距离我家两条马路。
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和。有人说,超过十年以上的朋友是笔财富。我庆幸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里,我拥有好几笔这样的财富。
二、
知己的默契真的是一个眼神便如一阵春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便可化开冰天雪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正如丹在旧帖《呓语》里说过的:满目的通讯录不等于朋友。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A到Z的字母不等同于可以在喜怒哀乐时可以随时在的朋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骨子里的苍凉拂之不去。曲阑人散时尤其。从来人生便是一场孤独的历程,笙歌再盛,人散后惟余一弯钩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高山流水是知音,朝云暮雨也是知音;阳关淡酒是知音,天涯比邻也是知音;风花雪月是知音,而一掷千金也未尝不是知音。
张潮这段话之后,张竹坡评了一段,他说: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俗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看了张潮这一番话,怎生见得这草木无情?有幸与知己相遇的草木,在某种程度上较之终无知音、寂寂一生的异客不知道兰心慧质里虔诚地又多了几许感恩呢?
三、
其实这世上的知音,除却年龄的差别不谈(有年龄差可称忘年交),无非就是三种:士之知己,女之知己,红颜/蓝颜知己。
士之知己古语早有云:士为知己者死。男人之间的知己来得轰轰烈烈,快意恩仇,张扬不羁。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足球、运动、打架甚至泡妞,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充满一种原始的义气——“男人情愿为朋友付出时间和精力,包括受一些委屈,这种态度有时让女人惊讶”。男人的知己是用来扛事的,不必说许多琐碎的言语,只要一个招呼,“赴汤蹈火”在知己需要的时候绝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完全可以落实到刀光血影的真实中去!
相较而言,因为女人是心思细腻,情感波动的感性动物,她们之间的知己来得比较不容易,故而也要来得低调而华丽,女人会在小心思与小细节来衡量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希望与知己亲密无间,她们也擅于用小细节来打动对方——我时时处处记得你这个闺密。女人的知己是用来倾诉的,当其中一个遭遇不平的事情,另一个会捧着纸巾盒,听几小时的倾诉,给予几小时的安慰,也陪着流几小时的眼泪。
而第三种,红/蓝颜的知己,在美仑美奂的同时,骨子里往往多多少少带着些些凄美的悲情色彩和不甘不愿——如果可能的话、如果可以选择、如果一切都还来得及,女人更愿意成为对方的至爱而非沦为不得已的红颜,男人亦然。
蓝颜典范当属金岳霖。金爱林徽因,爱得热烈持久。为了她,他终生未娶,但末了,只是一辈子的守望与祝福,感人莫过于那段: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邀请朋友来吃饭,席间轻描淡写提了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怎不让人泣从中来!
人心浮躁的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假红/蓝颜的名义,进行的却是慢慢变质的交往。不胜枚举。故个人觉得,如果心智不够,把握不好那种清澈干净的尺度和界限,倒不如相忘江湖,君子之交淡如水,日后忆起时,还有拥有一份纯粹的美好。
丹,上海2007/2/9
注:
⑴菊以渊明为知己: 东晋陶渊明说过: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有了这样的妙句,被流传千古,菊花自然也就把他看成了知己。
⑵梅以和靖为知己:宋初诗人林和靖,以梅为妻认鹤为子,潇洒出尘。尤其是那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乃是歌咏梅花的绝唱,无怪梅花会视他为知己的。
⑶竹以子猷为知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爱竹成癖,看竹,咏竹,画竹,写竹,生活之中根本就离不开竹子。他常常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当然要把他当成知己了。
⑷莲以濂溪为知己:宋代学者濂溪周敦颐,曾著作《爱莲说》,描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所以说是莲花的知己了。
⑸桃以避秦人为知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记述的那些“避秦人”,便居住在那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王国,陶潜自然无疑是桃花的知己了。
⑹杏以董奉为知己:三国时的仙人董奉,给人治病不收钱,只令人种上一株杏树。后来便以杏来换易谷物,赈济贫穷,传为佳话。这杏的价值被用到了极处,自然他会成为杏的知己。
⑺石以米颠为知己:宋代的大书法家,外号叫做“米颠”的米芾,特别喜爱奇异怪石,曾经忘记了物我之分而对着石头下拜,真可谓是石头的知己了。
⑻荔枝以太真为知己:唐明皇的妃子杨玉环酷嗜荔枝,皇帝便从南方让人用特快专递整日为贵妃贡献新鲜荔枝。杜牧就有两句诗句,专说这事: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杨太真也可算是荔枝的知己了!
⑼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晚唐诗人卢仝特别钟意于茶,曾作有《玉川茶歌》,也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写到: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非颗,
先春抽出黄金芽!与之齐名的,是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这两人无疑就是那最知茶的。
⑽香草以灵均为知己:楚国的屈原一生爱美,常以香草鲜花为饰,什么: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惟草木之零落, 恐美人之迟暮。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由此看来,他的确应该是香草的知己。
⑾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西晋的时候,吴中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为秋风忽起而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便回家辞官了,所以莼、鲈自然会把他当成知己了。
⑿蕉以怀素为知己:唐代的高僧、书法家怀素,在故乡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来供挥洒书,可知是蕉与怀素为知己。
⒀瓜以邵平为知己:秦侯召平,于秦破后,便隐居在东陵种瓜,世称为“东陵瓜”、“召平瓜”,或者“邵平瓜”,可知他是那瓜的知己。
⒁鸡以处宗为知己:晋朝的宋处买了一只长鸣鸡,爱护饲养甚笃。后来鸡突然作人语,与他对谈,极为玄妙,竟然使其功业大进,这不能不说他是鸡的知己了。
⒂鹅以右军为知己: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生性好鹅。而做道士的却喜欢他所书写的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就给他送去他所喜爱的鹅,而求得自己所喜爱的书。结果,王羲之便为他书写了两章的《道德经》,而换取了那道士的一群鹅。可见,他的确应该是鹅的知己了。
⒃鼓以祢衡为知己:三国时的祢衡,擅长击鼓,名曰“渔阳三挝”。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曾击鼓骂曹,从而使人也不朽,鼓也不朽,鼓能不把他视为同调吗?
⒄琵琶以明妃为知己:汉代的王昭君和亲嫁番,成了后世文人所吟咏的一大题材。她远嫁异域,唯以琵琶为知己,聊慰相思。杜甫就曾经说过: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可见她与琵琶是密不可分的。
⒅松之于秦始:秦始皇封禅泰山,避雨在松树下,便随口封那五棵松树为“五大夫”,并非松之知己。
⒆鹤之于卫懿:那个卫懿公也喜好仙鹤,便赐封鹤来乘驾轩车驷马,荒唐无稽,最后亡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