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牛顿不得不说的事
(2011-03-31 16:46:35)
标签:
出版策划编辑书名作者资源文化 |
最近看了一篇网上的文章,标题是“出版社开发作者资源新趋势”,很是亮眼,唯恐错过新知。点开一读,竟然是邀请著名作者的兄弟姐妹写书,希图借助血亲的品牌,带动新书销售!惊骇万状!这……这也算是能拿出来说的一招!?
难道写畅销书的潜质和本事也能沿着DNA和裙带世袭罔替?那恐怕不久就要有“作二代”闪亮登场了!
以前听人说韩国人很看不惯和不理解中国人为何总对人是说“慢”:“请慢用!”“您慢走!”“慢慢吃!”其实,看似风风火火的韩国人真错了!中国人哪里慢啊?急得很呢!到处显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思维模式。出版业这个最该洋溢时间酿造的芬芳的行业,也是上上下下心急火燎,大鬼小鬼红眼绿嘴。连培养新作者的时间都等不起,付不起!最好的作者不是才气和学识,而是手握资源的:家族的、背景的、关系的、新闻的、名气的……这也没错!但须知物理学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能量高了,必然不稳定。曾经在一个文风颇健的出版人博客里,看到她哀叹如今的作者和出版社的关系堪比一夜情,说转会就转会,说跳槽就跳槽,毫无交情可言!——活该!如果作者的这些资源和能量都是自带的,与出版社无涉,那你还凭什么要求人家对你出版社忠心耿耿、从一而终?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就告诉我们,编辑和作者应该是朋友关系,而且是长期的朋友关系。当今物理教学届翘楚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当他们还是讲师、副教授时,自己就和他们是朋友了。所以人家如今荣誉等身,自然也对我们社怀有一份香火之情。领导还讲了很多例子,某本书,以前在自己学校出版社出的时候,毁誉参半,后来转投到我们社出版,编辑给了作者很好的建议,修改后,这本书面貌焕然一新,价值上完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再有其他社欲重金相邀,作者自然不为所动!
曾经有朋友问我:“书都是作者写的,那要你们编辑干吗啊?”
我说:“戏是演员演的,那要导演干嘛?编辑就相当于‘导写’——挖掘作者能力,提升作品价值。”
我不是一个喜欢在博客里批这个评那个的人,有损风度,有碍养生。说这些也完全是站在出版业从业者角度讲的。昨天在一个人的微博里看到一段话,人口只占中华民族人口百分之一的犹太民族,出过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上百位之多。并不是他们的智商就比中国人高,而是这个民族从没有偶像崇拜,自由开放,倒是出过很多人以痛批自己民族著称。
作为出版社,你愿意请作者的亲人来写书,是你的自由,这么做就做了。问题是还当什么策划新手段、新趋势、新思路云云拿出来“秀”,真不怕人不知道你黔驴技穷哈?我真不知道要是沈从文、徐志摩这样的人活在现在,还能出名不?沈从文一没学历,二没背景,写的东西不悬疑、不玄幻,慢条斯理,估计没戏!徐志摩可能还有戏,主要是有绯闻,他闹过离婚,当过小三。但以当下的标准,简直毛毛雨,太不够“劲爆”!要说干点出格事,也就是跑到雨里等着看虹,没有不雅照,没有出位言论,没有××视频,这怎么能红啊?可真要是这些人物也配合如今的策划手笔,是否笔下还能有“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的翠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不得而知了。
入行伊始,老前辈教导:编辑要当杂家。可现在出版业良莠不齐,只杂不家。对各种策划手段、包装技巧耳熟能详,惜乎自身知识底蕴欠佳,无法和有深厚专业背景以及丰富经历的作者楚汉对峙,对手戏根本演不起来。再加上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还“半瓶子咣当”,自以为各种先进“理念”长袖善舞。我们领导一言以蔽之:出版社人的代表心态就是,自以为是,自娱自乐。所以我们看到各种策划手段荤素杂陈就不足为奇了。
林徽因虽然是位建筑学家,但在文艺评论方面的造诣和天赋有口皆碑,曾和巴金、郑振铎一起位列当时某次文学评比的11位评委之一。她尝言:写作最重要的态度是诚实!现在出版人也都懂得了金丽红提出的“5分钟效应”;书名是选题之外,最重要的策划环节。这没问题!但好书名也是在诚实的态度下,灵感的恩赐,才华的闪光。看完之后,觉得精神一爽,思路洞开,还捎带让人自卑:谁的头脑这么强悍?我怎么想不出来这么个书名?坏书名以一当十,以偏概全,危言耸听,故弄玄虚,猥琐低俗,看完之后不是觉得这个书名“差”,而是觉得恶心,觉得自己的智商和好奇心大受愚弄,自己的宝贵时间惨遭谋杀!
有一天和同事聊起书名,说起那些雷人的“坏”书名。同事问我,要按这个思路,你们那《大学物理》教材该叫什么名字,我说:《爱因斯坦对牛顿不得不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