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为什么会打小朋友?

(2012-02-28 23:22:01)
标签:

育儿

两岁三个月

打人

坏习惯

自我意识

惩罚

我的

自私

幼儿园

分类: 育儿心经

感谢乐乐淘淘成功推荐博文上育儿首页!

http://s3/middle/4ba77bbegba099b759292&690

     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打人,思考的同时借助外来育儿知识,给自己一个明晰的思路,但一直没有动手写博。刚去笑妈的博客串门儿,看到《孩子的哪些行为不能纵容?》,羞愧之余,更急切想要找到答案,帮助孩子顺利的过渡。

 

笑妈总结了不能纵容的行为1)不伤害自己;(2)不影响他人;(3)不破坏环境。

 

动手打人,不尊重、伤害了别人。作为成年人,我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极其不好。打人,是成人眼里坏习惯,打人的孩子,一定也是成人眼里的坏孩子。不同的人,面对会打人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看法和处理方式。九月份计划送豆豆入园了,我不能确定不同的老师怎么看待和帮助打人的孩子。所以更急切想找到根源,陪着豆豆温和的、平稳的去掉这个“坏”,慢慢的让豆豆学会和小伙伴儿交往。

 

打人事件:

 

1.玩沙子

豆豆玩沙子很投入,他酷爱玩沙,我在旁边看书,正巧同小区的丁丁由爷爷奶奶领着从这儿路过,丁丁比豆豆大一个月,有好长时间没遇到了。我主动打招呼,没料话落在半截,豆豆已经冲向丁丁拍下去。我赶紧向老人和孩子道歉,告诉豆豆打人不对,给哥哥道歉。丁丁爷爷:“这小子去幼儿园少不了老师整他”。奶奶:“打人是坏孩子。”我也理解这是帮我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豆豆拿起自己的玩具转身就走,我跟在后面,问:“你不玩儿了吗?”“不玩,有小朋友。”“哥哥已经走了。”豆豆马上返回去接着玩儿。“沙子不是豆豆的,也不是哥哥的,大家都能玩儿。”然后我还帮他回忆上次和大哥哥一起玩沙开心的场面。

玩了一阵儿,旁边有个小男孩,莫名的,豆豆起身就把沙子扬过去。以前从来没这样过,难道是刚才事让他不愉快了?

想着一次次给别人的伤害,我流泪了,不知道是我哪里出了问题,导致这样的局面。豆豆搂着我的脖子:“妈妈不哭,不哭”......

 

2.菜市场买菜

我正等付钱,看到推车里坐着个象洋娃娃一样的小女孩,粉嫩的可爱。想起豆豆可能会吃醋,什么没说也没做,接着付钱。没料豆豆已经跑向推车,手已经抬起来了。这次我抓住了这只小手,依成人的推断这个动作是要打人的!是我太紧张了吗?这次我没有道歉,走开后问豆豆:“豆豆,你刚才想做什么?”“小朋友,坏。”

 

这是两个例子,我总结,豆豆主要拍的对象是同龄不相熟的小朋友。园园比豆豆小一个月,有次见面两个孩子很开心拉着手走在路上,边走边玩儿。自那次之后,豆豆偶尔会提起:“喜欢圆圆妹妹。”的确每次见面,豆豆能和圆圆和谐相处。另外,豆豆也能和年龄大些的哥哥姐姐玩儿的很开心,玩儿沙的时候挖坑、运沙都听从哥哥的安排,也可以静静的看楼下的哥哥姐姐写作业、玩游戏。难道在他的内心里只有小弟弟妹妹才是小朋友?“小朋友,坏?”

 

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1.孩子会吃醋的

自从当了妈妈,情不自禁的喜欢孩子,我也希望豆豆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儿,遇到了就会多说几句,“看前面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儿吧。”“看小弟弟好可爱。”这些会给孩子一个感觉,妈妈喜欢别的小朋友,吃醋了。

 

2.小朋友可能会拿走自己的东西

豆豆不爱穿鞋的时候,我有讲过:“你不喜欢穿,就捐给别的小朋友,还有好多小朋友没有鞋子穿。”这么讲给孩子的感觉是小朋友会拿走自己的鞋子。所以“小朋友,坏。”

 

3.自我意识形成

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语言表达跟不上,就用打人来表达。

 

4.打人的惩罚

不到两岁的时候豆豆偶尔也会打小朋友,当时我慢慢告诉孩子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做,绝对不能打人,打人是错的。无效后,我和豆豆约定“能和小朋友好好玩,才有饼干吃。如果拍小朋友或是抢玩具,当天的饼干就没有了。”这之前豆豆很喜欢吃饼干,每天都要,我用剥夺吃饼干的权力惩罚他。每次看到豆豆手要犯错的时候,我会提醒他应该怎么做,如果不见效:“豆豆还吃饼干吗?”听到这句,当时的效果明显,但它可能有副作用,“因为小朋友所以我没有饼干吃?”

 

5.打人的力量

豆豆刚开始拍人的时候应该是无心的,但被道歉、说教强化了。轻轻一拍有这么大的力量?孩子觉得好玩儿好奇,这个动作不断的被强化了。

 

6.成人无原则拿孩子取乐,扭曲了孩子是非观

去年夏天的时候,豆豆一岁八个月带豆豆回老家,平时家人谁有空就会带孩子去玩儿。有天,老姑突然讲起:“豆豆可好玩儿了,让他打谁他就去,刚开始还不知道打是什么意思,她们教了才会。”我有些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老姑带着豆豆出去,常三五个人在一起聊天,几个人轮流着:“打XXX”。然后,还用手比划着引导孩子,被打之后她们还直冲着孩子笑。这是告诉孩子一个游戏玩法儿吗?我当时就告诉老姑说:“以后再坐到一起,不能再这样,告诉孩子去打人,被打了还笑,豆豆会分不清好坏的。”

孩子不是一个玩偶,弄脏了,可以再清洗干净。他是有思维的,每个行为都有可能印在孩子的心里。拿孩子取乐,毁了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管事大事小孩小都需要一个准确的信息,他的认知,是需要我们成年人去传递的。我们的行为多么重要,但我们有意识到吗?

 

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如果行为出现偏差,也一定是成人行为误导的结果,不能只盯着结果,要寻其根由,将来类似的事情还为发生,它能教会我选择正确的。深深的反思中。

 

行动:孩子打人,我们怎么办?

 

1.一次次的告诉孩子,“妈妈爱你”

孩子也是会吃醋的,对其他小朋友的亲近,会让孩子觉得被冷落,小朋友抢走了妈妈的爱和关注。让孩子慢慢懂得,“妈妈永远爱你,也喜欢其他的小朋友。”

 

2.孩子有了“我的”概念,是一种成长

小朋友会拿走我的鞋,拿走属于我的东西。他是不能理解什么是捐,即使知道也有权力说不,因为东西是“我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形成这个概念,这和成人眼里的自私是两码事。没有侵犯别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涉及道德问题,他只是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权。等孩子慢慢成长,才能理解“捐”的概念。所以,不说类似的话,不给孩子一种理解,小朋友们会拿走“我的”东西,坏!类似的话,一定要停。

 

3.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

别人要动你的玩具,如果不愿意,可以说“不”

不喜欢一起玩儿,可以说“妈妈走”

...

如果心里着急,但实在讲不出来,只能拍自己的手或腿,不能拍别人。

 

生活里很多时候孩子表达的机会被剥夺了,当孩子吃完碗里的饭,还没有提出“妈妈再帮我盛”,碗已经填满了;孩子需要帮助,还没有提出“妈妈帮我XXX”,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习惯性的做了很多,却少了孩子太多思考和学习表达的机会。慢一拍,给孩子留个空当,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能力有了,很多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4.以身示教,给孩子正确的

惩罚是否得当、有效,不能只看眼下的效果,还要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它的副作用。只要是惩罚,不管用的是何种惩罚方法,这个和孩子内心是不符合的,一定会让他感觉不舒服。何况我们怎么教会孩子自律?等他长大成人了,还需要这些惩罚还约束才能做的正确?孩子的生活会成什么样子?想想有些恐怖!

说教也是一样的,只单看这两个字就让人不舒服,孩子会喜欢天天一睁眼就面对没完没了的说教?说教能起到什么作用,只能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甚至反感。教育应该是无痕的,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做正确,给孩子快乐的生活氛围。

对孩子来讲,最简单有效的应该是以身示教,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模仿的对象。以身示教说起来是简单的,但生活中很多细节也会被忽略掉。

(1)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成人眼里,孩子的所有都是我们创造的,人、孩子的用具、玩具...我们随手拿孩子的东西,可能没觉得什么。但受此影响,孩子可能也会随意拿别人的玩具。其实,孩子自从离开母体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同样需要平等的尊重。我们在动孩子东西的时候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妈妈用一下你的被子,可以吗?”孩子在这样被尊重的环境里成长,才有能力去尊重别人。

(2)说到还要做到

告诉孩子“要讲卫生”,自己却不爱刷牙。

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却随便动孩子的东西。

告诉孩子“有事慢慢讲出来”,自己却大声咆哮。

......

只要我们是正确的,就会潜移默化化的影响到孩子,生活细节我们做好了吗?

(3)借故事情节告诉孩子正确的

如果有人直接告诉我们“你错了”,我们心里是不是也会有隐隐的不安和不快,内心有点挣扎,接受并加以改正需要些时间。我们可以换种方式给孩子,用故事里的情节和人物,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对的,错的,怎样才是正确的。孩子从内心不抵触,更乐于接受,效果也好过直接的批评。

 

孩子每个成长的阶段都是不同的,现在对的可能用到下个年龄段就不适宜。多学习多思考,平时多读育儿书籍,事中勤于思考。最了解孩子的只有自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法的还是自己。拼凑的教育,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习借鉴一定要内化成自己的,才能保持前后的一致性,给孩子更合适的。

 

5.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恢复平静,再创造和小朋友相处的机会

孩子对所有事物会好奇,探究因果关系,我背诗玩,妈妈开心的笑;我哭闹,妈妈关注我;我打人了,妈妈忙着说对不起......孩子打了小朋友做家长的很内疚,但也要尽量和平常一样,要保持平静,不带情绪的去处理。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不要让孩子感觉打人之后太多的不一样,意识到打人的力量,说脏话的力量,都只会强化孩子重复这个行为和语言。

孩子内心“小朋友坏”慢慢淡化后,创造和同龄小朋友相处的机会,慢慢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有朋友相伴,这一生才能是完整的。

 

6.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人和事,勇敢的说“不”

不是每个成年人都懂得正确的爱孩子,或者是年代造就的,或者是没有为人父母感受不同.....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坚决的说“不”,并努力的去改变。如果给我再选择的机会,去年夏天我一定会更多时间陪着豆豆,放弃那些自由的时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没有彩排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备加珍惜。

“再不听话,你妈妈不要你了。”“别去那儿,那么黑有老虎。”“快点睡觉,再不睡老鬼来抓人了。”.....类似的话或是行为,在成人眼里只是随口一说,可这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恐惧、不安、敏感、多疑...不论是为了管住孩子,还是为了拿孩子取乐,只要有违孩子成长的,我们都要坚决的说“不”,并告诉对孩子的影响。不用担心对方不舒服,如果他们真的喜欢孩子,可能当下不容易接受,但总有一天他们能理解。如果这个环境或是人不难做出改变,那就想办法逃离。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纯净的、正确的成长环境。

 

孩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成长特点,孩子和成人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去评论儿童的对错,给孩子贴上标签。就好象“几个月的孩子会抓别人头发”这是手成长的需要;“四五岁的小孩谈婚论嫁”这是情感成长的需要;“说脏话骂人”这是语言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阶段性出现的,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平稳的过渡。而不是用成人所谓的道德观横在这里,原本的纯净,会被扭曲。给孩子正确的爱和成长的空间,用平和的心态陪着孩子慢慢长大。

 

但愿陪着豆豆早一天把这一页翻过去。

欢迎您来串门儿魔豆童装屋:http://36524.taobao.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