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奇”字了得——《木兰诗》赏析
标签:
北辛中学韦卫微巍心语原创怎一个“奇”字了得《木兰诗》赏析教育 |
分类: 学校教育 |
——《木兰诗》赏析
文/微巍心语
一.故事情节奇。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悠长,还在于它以“奇”见长的故事情节。一奇:奇在一个女儿竟能从军,而这个“奇”却“奇”得顺理成章——特定的战争年代,特定的家庭背景。二奇:奇在“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的战争中,木兰竟屡建奇功,胜利归来,而这“奇”同样“奇”得让人容不得半点怀疑——谁说女子不如男?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三奇:奇在木兰不贪求荣华富贵、辞赏归家,这“奇”同样“奇”得让人心服口服——木兰辞官固然有当时社会背景使然,但这与木兰本身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木兰从军是“代父”,女儿本身才是她的追求。四奇:奇在木兰伙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奇”让人“奇”得忍俊不禁——还是同伴太愚笨,而是木兰冰雪聪明,对其而言,这恐怕也是小事一桩了。
二.表现手法奇。《木兰诗》脍炙人口还在于它奇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1.详细安排奇。对于一个沙场英雄,本应浓墨重彩叙写战争场面。本诗却跳出常规,反其道而写。对于十年争战场面“惜墨似金”,对于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泼墨如水”,尽力铺排。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儿女之情多,英雄之气长”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2.人物描写奇。朴实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相相辅相成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第一次结合,在文章的开头,木兰得知老父在应征之列,又无长兄代替,因而无心织布,声声叹息,而后果断决定代父从军。接下来就是有序的准备,作者用了“东、西、南、北”四个重复的句式表现木兰备战的从容。此处两者的结合,表现的是一个关爱父亲的果断勇敢的好女儿形象。第二次结合,在行军途中,“旦辞……暮至……”足见其行军速度之快;“不闻爷娘唤女声”是写木兰远离家乡后对父母的思念。此处的结合“无男子征戍气”,更符合木兰的特定身份,使得木兰的从军行动更引人入胜。第三次结合,在木兰辞官归家后,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木兰的各种女儿情态,充分表现了她的喜悦心情。此次结合再次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惹人喜爱。
三.乐诗语言奇。《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其语言同样以“奇”见长。一奇: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猎羊”,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二奇:诗中用了很多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三奇:新奇幽默的比喻,文末用“扑朔迷离”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四奇:此诗能入乐演唱,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但仍是一首完整的歌。据说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木兰诗》全篇仅仅395字,却谱就了一首巾帼英雄的千古颂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诗中之“奇”,言有尽而意无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