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深山石有灵
——《于家石头村》序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和龙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不得睹其芳颜。但这两句话却告诉我们,山和水本来没有灵性,山水之灵性,都是外在付与的。那么,山水之灵性是谁付与的呢?其实不是仙,也不是龙,而是万物之灵的人。山水因为有了人的参与,而有了精神;因为有了人的付出,而有了灵光。山水因此而有了脾气,有了个性,也有了文化。它们可以尽情地展现秀美,也可以岿然地表现雄浑。它们可以欢笑,可以发威,可以歌唱,可以怒吼,无时无刻不与人的心灵相通。还有,那就是它们承载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传统。
在燕赵大地井陉县中西部的大山里,就有一个以石头闻名的村庄。它的名字叫于家石头村。
石头哪里没有,为什么这个村庄以石头闻名呢?于家村的石头之所以有名,就因为世世代代居住在村里的于家人。于家人造就了石头村,于家人使这个村庄闻名四方。
于家石头村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居民不过400多户,但他深厚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景观,吸引了远近的学者和游人。靠山吃山,于家村人就地取材,凭自己的勤劳巧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头文化。石祠、石庙、石戏台、石路、石井、石院落,一切可能的都以石为之。进入于家村,就如同进了石头世界。世世代代,村中男性村民差不多都会石匠手艺。村中各种石头构建都是历代本村村民的作品。你仔细观察每一座石头建筑或设施,都会发现石头村人为之付出的艰苦劳动和巧妙匠心。
于家石头村自明代成化年间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进得村来,古迹、碑碣随处可见。屹立在村头的清凉阁就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真武庙、观音阁都建于清初,于氏宗祠则记述了于氏家族的来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院落也都有久远的经历。最重要的是,这些古建筑、古民居,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已经消失了的历史,或者说是对已逝去历史的活的展示。如果没有穿着颇为入时的身影时而闪过,没有一段段流行音乐从什么地方飘来,也许你会觉得你在古老地时空中神游。这么多古老的遗迹,不仅述说了石头村人生息奋斗的历史,记录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观念。
明朝万历年间立的《整饬村规》碑,是为了淳厚民风,清除不良习气。碑中关于赌博写道:“从来里中之害,莫有甚于赌博者。或类聚明赌,或勾引良民窝留暗赌。耗资荡产,种种匪事皆为之。败风坏俗,莫此为甚。于是集合村人商量禁之。”村中赌博者一经发现就要予以严厉的惩罚,如赌博者逃脱,则“罚坐本族”。清朝乾隆年间立的《柳池禁约》碑,是为了规范村民的用水:“人众则取水不公”,因此规定“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有多积者,一瓮水罚银五十,一担冰罚银二十。”这些宝贵的民俗资料,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和谐敦厚社会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上世纪20年代,当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时, 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出土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印证的方法去研究历史。现在,我们不妨在“二重证据”基础上再辅以社会调查,使用“三重证据法”去进行历史文化研究。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资料仍然保存在现实社会中。“三重证据法”将会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充实我们的研究手段。像于家石头村这样的村落,就是一个典型。
说到此,我们不能不提于家的来历。据说,于家是明代号称“救时宰相”于谦的后裔。这段史事不仅在于氏家族中口口相传,而且史学工作者、当地的文化工作者也相继找到了不少证据。但至今仍有一些谜没有解开。如果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和调查,进一步解开这个历史迷团,无疑将会增进我们对明代那段历史的了解,增进我们对于谦及其身后的了解。
到于家石头村看看吧。那是一个宝库。到那里去感受历史,感受传统,去拨开历史迷雾,和古人对话。这本书将会成为你有益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