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2021-02-07 11:13:36)
标签:

杂谈

分类: 言论转摘
转摘:
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的确,思维模型是一种很好的、能帮我们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的东西。
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能被称之为思维模型?
相信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就要来跟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以及思维模型背后的东西。
—  1 —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
在回答“什么是思维模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模型?
1、什么是模型?
其实,查理·芒格曾给“模型”下过一个定义 – 任何能帮助你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在2012年,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
而谷歌,创造的价值相对少,但却从中赢利很多。
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航空公司创造了1600亿美元),却从中获利21%。这个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倍多。
谷歌的巨额利润使它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看似非常复杂的现象,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简单模型就给出了解释:一个是完全竞争,一个是垄断。
完全竞争,说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不存在差异,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来定。
相反,垄断说的是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行定价。因为没有了竞争,所以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航空公司所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谷歌所处市场是垄断市场,正因为此,二者的利润率相差甚远。
这就是运用“模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人造框架”,将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化的方法。
那什么又是思维模型呢?
简单的说,思维模型就是对于信息的压缩,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佳框架。
可以说,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于做决策以及思考问题的工具箱,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用于分析的框架。比如:SWOT 分析法 (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简短的理论,比如:心理账户理论。
而如果用个时髦点儿的比喻就是:思维模型就是安装在我们头脑中的APP。
在想给假期确定行程时,我们打开手机,点一下上面的“马蜂窝”APP,看看别人都是怎样玩儿的。在想预订酒店时,我们打开手机,点一下上面的“Booking”APP,瞬间就完成了酒店预订。
同理,在设定工作目标时,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名为“SMART”(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达成的、R=Relevant相关的、T=Time-bound有时间限定的)的思维模型,用它来设定清晰详细可执行的目标。
手机上的APP是那些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箱,而思维模型一旦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也就成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箱。
因此,你头脑中拥有的工具箱(即思维模型)越多,安装的有效APP越多,你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2、如何使用思维模型?
对于思维模型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使用,最基础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那些最重要的思维模型,然后将它们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它们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


比如:你发现,有人在吃饭买衣服上毫不手软,但在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投资上却很少支出。

 

为什么?

 

假如你知道“心理账户”这一思维模型,就会立刻明白,它的意思是,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



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购买衣鞋包包账户、孩子教育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



虽然这些账户看似都处于你的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于我而言,我会将每年的大部分开支都放在“自我成长与学习”的心理账户中,然后将很少部分放在“购买衣服鞋子包包”的心理账户中。



相反,有人则会将大部分收入放在名为“奢侈品消费”的心理账户中,而给到“自我成长和学习”心理账户中分配的金钱非常得少。所以,依据他的心理账户分配,他就会习惯性地在购买奢侈品上花钱。



再比如:


你发现,虽然有很多公司都想做出一款能够颠覆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但迄今也没有一个能够撼动微信。相反,微信反而越做越大,现在的月活已经达到了10亿。



为什么?



隐藏在这背后的原因正是“网络效应”这一思维模型。



网络效应的思维模型说的是:用户因为离不开这个网络上的其他元素,所以就无法离开这个网络。



比如微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流行,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在上面。所以我们无法不去使用它。



可见,在理解了什么是思维模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学科中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论都可被称为“思维模型”。
 
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很多个非常好用的APP,可以随时拿来就用,而无需费心思考甚至发明创造。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速、更透彻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

因此我说,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

可是,为什么我还说“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呢?





—  2 —

 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底层逻辑。
 
1、 一个故事
 
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我是一筹莫展。
 
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

紧接着,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标题,有的是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比较式,有的是自问自答。
 
我想,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专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文章标题的起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

比如:对比式标题、悬念式标题、倒装式标题、引语式标题等。或者是:如何体、合集体、带负面词汇的标题、带有急迫感的标题、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解释性标题、嵌入专业词汇类标题等。
 
这些起标题的具体方法如同技巧一样,非常有用,但我还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这些类型的标题就能带来更高的关注率与打开率呢?”

比如,我曾经看到“插座学院”讲到的一个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失控》书摘50条,精华都在这里(2天阅读300+);后经专业人士修改,将标题改成了:如果你读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读完这50条书摘(2天,阅读1万+)

同样一篇文章,在用第一个标题的时候,2天只有300多阅读量,然而在改成第二个标题后,却一跃变成了1万+阅读量。

原因就在于原标题只是平铺直叙,而修改后的标题则是直击读者痛点。
 
《失控》是当年一本非常热门的书,然而这本书因为太过晦涩,很难理解,能读完的人凤毛麟角。对于那些没空去读或者读不太懂的人而言,书摘自然就很有用。

第一个标题之所以阅读量不高,是因为它很平淡,没能抓住人们的痛点。

但第二个标题,则抓住了人们的痛点。看到这个标题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念头:别人在读《失控》,但我没有时间、也读不懂,如果连这篇书摘都没看过,那就落后太多了,应该点进去看一眼。这就是直击痛点。
 
就是这样,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 - 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
 
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上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然而,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后来,我明白,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的欲望、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简单的说,人性的一个面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比如:担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龄,想要拥有跟同事一样的大房子,想要成为同学中最美的那个……
 
于是,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的痛点和爽点。
 
如果你的标题能够正中下怀,直击读者痛点和爽点,回应他的“贪嗔痴”,它的关注量与打开率自然就会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如是说:


“你要去了解人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我们要去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



“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是的,这个隐藏在具体方法与现象背后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给文章起标题上,还能运用在做产品上。因此,可称之为“底层逻辑”。 

2、什么是底层逻辑?
 
关于底层逻辑,其实早就有了线索,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么多位智者说得竟是同一件事。


· 查理·芒格这样说:“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1)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 爱默生这样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会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 乔希·考夫曼这样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为美妙的事情便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而仅仅只需要知道一些浓缩其核心原理即可,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原则》作者瑞·达利奥这样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因果关系 – 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 – 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这样说:“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这样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达利奥所说的“原理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本质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却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是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第二个是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第三个是动力: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
 
第四个是通用性:底层逻辑不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而是针对一类问题或现象的,有的甚至能被运用在万事万物之上。
 
所以,思考普遍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能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时变得更加通透和准确,成为“一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顶尖高手。
 
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人性”外,还有什么可被称之为底层逻辑呢?

在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中《用能量守恒定律,刷新人生底层逻辑》,我还曾谈到过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即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方面的底层逻辑,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能量转化背后的道理,不论是热能、动能还是势能,无一不是遵从这一定律,所以也能被称做“底层逻辑”。

3、如何使用底层逻辑?

首先当然是理解,其次就是将它真正的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在商业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即商业的本质就是消费者获益。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条底层逻辑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贝佐斯能把亚马逊做得那么成功。

背后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洞察到了这一底层逻辑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到底。
 
既然商业的本质就是消费者获益,那我们就该真正做到让消费者获益,然而,能够真正做到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的。
 
而亚马逊的最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他们的确把这个理念做到了极致。
 

当年贝佐斯决定引入Marketplace业务,也就是允许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卖货,其实对亚马逊的收入是有伤害的。



就好像是星巴克允许瑞幸在它的店里卖咖啡一样。



这一举措当然会遭到了各方反对。然而,贝佐斯却说,引入第三方卖家,才是对客户最好的方式。



因为如果有一个商品,它的价格或者品质比我们卖得更好,那我希望能让用户在亚马逊上也能轻易地买到。而不是还要去其他地方很费劲地寻找。哪怕这样会暂时影响我们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同理,对于这一底层逻辑的信仰与追随,也是当年王兴从“百团大战”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原因之一。
 

当年中国的团购网站都是从模仿美国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开始创业的。



Groupon 的理念是商家第一,消费者第二,因此它的毛利高达40%。



然而,后来王兴发现,Groupon的理念与策略是错误的,它有悖于商业本质,即有悖于这条底层逻辑。



于是,他开始反其道而行,将美团的策略确定为:消费者第一,商家第二。



因为很低的毛利,所以就需要非常大量的消费者购买才能维持这一模式,同时还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



一路走来,相当不易,但也正是因为对于这一底层逻辑的信仰与追随,让他最终成为了“百团大战”的赢家。


 
所以,我会说,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因为底层逻辑才是诸多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而且不仅是各种现象背后的“手”,还是各种思维模型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



最后的话


多学习一些思维模型,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越来越多的APP,或者说是工具箱。

因此,当我们在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的时候,就能非常便捷的拿来就用。
 
而多思考一些底层逻辑,就等于是看清了很多现象与思维模型背后的那双“看不见的手”,因此也就拥有了从纷繁复杂世界中看透本质的可能,成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顶级高手。

所以我说,优秀的人学习思考模型,而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什么是深度思考?



图片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刘润老师在文中举例,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跟他说“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2、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的。”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连连称好。我问你“好在哪里?”你说“很感人”。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5、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图片


为何需要深度思考?



图片
1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2、“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3 、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当你在持续深度思考后忽然明白了某个重要概念,你就会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成就感。而马丁·塞利格曼则说,成就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去获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觉知。



即使面对同样的痛苦与挫折,有自我觉知的人会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图片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图片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自我认知。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