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领导的三个特点
(2020-08-19 17:28: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言论转摘 |
转摘:
“这段国外音乐影片,剧情似乎很蒙太奇很破碎,却让歌曲有种神秘的氛围……”
领导者最迷人的地方,不是权力,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洞察力。优秀的领导者在业务能力之外,有一种奇特的个人魅力,他们会被下属所信赖,也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推动公司业务发展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正如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在《领导力的本质》一书中所言:“管理,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智慧。”
善于倾听下属意见
松下幸之助曾说:“一个公司,无论社长多么满怀热情,想要公司获得更大的发展,但如果不凝聚下属的智慧,这个公司一般都会倒闭。”
不听下属讲的话,排斥下属提出的意见,打击压制下属的特殊才能,这样做公司迟早会倒闭。
身为上司,必须把下属之言看成老师之言。
越看重下属的意见,就越能汇聚众人之智慧。
直至今日,松下幸之助基本上都只是聆听了下属之言,只是把下属的提案建议全部实践好。
幸之助认为只有老板平时认真倾听下属意见,公司的员工才会成长。
因为只有聆听下属的话,下属才会主动地思考事情,这会促使其成长。做好随时准备“倾听”的姿态,下属也会感应到,瞅准机会就能献言献计。
还有,幸之助说:“最好尽可能保持采纳下属意见的积极态度。即使多少有点问题,也要说‘既然你那么想,那就试试干吧’,我就是一直这么做的。”
这样做虽然有时候会失败,但大多还是都能顺利进行的,经历这个过程部下会成长,会更活跃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
这是幸之助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事物都有明暗两面,人也有长短处。
幸之助毕生都努力去看人的闪光的、好的、擅长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意见之前首先垂耳倾听。
批判之前先要肯定。幸之助与人相处的秘诀就是一直贯彻重视对方人格、立场的相互尊重的人事管理制度,普通人做不到是因为这需要毅力,需要花时间。
尤其是采纳对方意见并放手让其去做是很需要魅力的,许多时候会精神焦躁。用人真是件难事,幸之助虽是蒲柳的体质,精神上却异常顽强坚韧。
在看长处这点上,松下幸之助如此说道:“我们接触各色各样的人,首先要发现那人的特长,并使其得以发挥。这一点自己多少比较擅长,所以才有今天”
“不以对方短处为苦恼,只看长处、特长,并将其利用好,这才是培养人才。如此一来,这也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这样不断循环才能培养出得力亲信和干部。即使组织变大也会因为有了幸之助的化身。使得组织能够继续顺利运转下去。
人,不管是谁都是越磨越亮,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
所以,培养人才发挥其才能,首先要好好认识其人之本性,要留意让每个人的优秀特质都得以展现,这就是最基本的!
信赖你的下属
给予对方百分百信赖并将事情托付给对方是很难办到的。
有60%的信任的话,幸之助也会说:“你去做吧!一定可以!拜托你了”
这就是他的用人秘诀。
交代好基本方针,剩下的就果断交给对方。明确责任和权限,他就会自发地开展工作。
让对方在工作中感受着强烈的信任感和期望是很重要的。
事前有就算信任遭到背叛也是合理的这种心理准备的话,令人意外的是这份信任反而不会被辜负。
讲出这些话的幸之助本质上是个积极乐观的人。
话虽如此,也有非常残酷的一面。
“经营,说到底是靠人,所以在这点上不可马虎大意。用人者、被用者,都必须认真。尤其是作为经营者,必须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是否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我认为这很重要。”
本文摘自《领导力的本质》
优秀的人,从不轻易改变自己
你的风格,就是你的最大优势
种子音乐脱离EMI,独立门户。滚石子公司魔岩创办人张培仁找我合作,展开一段“魔”力十足的新奇经历。
张培仁,典型的艺术家,是个摇滚迷,他从主流音乐文化中抽身而出,带给歌迷听众另类的想象空间。
他挑选的艺人都是创作型的,并且具有独特个性。
魔岩的代表性歌手,像陈绮真、伍佰、杨乃文、张震岳、陈明章及纪晓君等,都以鲜明的风格在歌坛唱出响亮的声音。
一般主流唱片公司与艺人签约,合约大都是三年内要出两张专辑,必须照着合约走。
但张培仁给歌手很大的空间,不设框框,等歌手自认创作OK了,再推不迟。
伍佰好几年才生出一张唱片,张培仁也依然很从容不迫。
他觉得,这样的作品,音乐性很强,很有力量。
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唱功是专业能力,但他的特点却是最大的闪光点。
保持初心,是一个人的使命
张培仁是个粗犷的虬髯壮汉,个性洒脱,每天都是三点不露( 不到下午三点不露面 )。
看到他来了,魔岩的员工推推挤挤赶快在老板的办公室门外排队,有的急着跟老板讨论,有的拿文件等着批示。
“喂,我先来的。”
“别插队啊……”
“拜托一下,我这件事等不及 了!”
“大家都很急好吗。”
……
类似的戏码天天上演。等到员工都下班了,张培仁往往还待在公司,深夜,过度亢奋发达的思绪像涌泉不断地冒出,必须赶快拿“容器”储存起来。
或者,他就在摇滚乐中放空自己。
张培仁的创意火花,也在我身上点燃。日后,面对旗下的创作歌手如光良和吴克群等,我也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百分之百呈现他们想做的音乐。
毕竟回归音乐的本质和艺人的特性,才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口味和音乐性相碰撞,当然也有迸出火花的可能,但事实上往往背道而驰。
如何不被市场牵着走,甚至以音乐性引领市场风潮,才是音乐人的使命。
这两位音乐人,帮助我在利益的洪流中,确立自己的初心。
创意,就是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
黄莺莺(Tracy)当时在音乐界的资历已经二十年了,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她拥有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与她合作,帮助我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我虽然是种子音乐的总经理,Tracy
是旗下合作的艺人,我却抱持着虚心学习的心态。
Tracy总走在音乐的前端。她不仅对国内的流行音乐了如指掌,更多方涉猎世界各国的乐风,对国际流行音乐趋势拥有极佳的嗅觉。
市场营销的法则之一,就是复制成功的模式。很多唱片公司或音乐制作公司也未能免俗,敏锐地探测市场风向,知道听众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一旦成功了,就不停地复制。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某张专辑爆红,唱片公司可能连续制作类似的产品。旋律如出一辙,情境换汤不换药,为的是趁着热潮未退冲高销售量。
但是黄莺莺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她不迎合市场口味,而是要引导并开创华语音乐的风潮。
除了制作领域,无论企划、宣传或营销,黄莺莺都很有想法。多数的歌手,在这些领域,都是我为他们规划,然后告诉他们如何配合。
但是Tracy不一样,反而是她有一些不错的点子,她来努力说服我,而我也经常被她说服。
“你看看这张英国的唱片,它的版面设计很特别,可以参考一下。”
视觉方面,像专辑封面的版面如何设计、安排,照片怎么摆,她都有自己的观点;音乐影片剧本怎么编,可以放进什么创意,也可以举出许多案例,提供我们参考。
创意就像新鲜的活鱼,不趁机会抓住,它就溜走了。创意人一旦心血来潮,三更半夜也要起身写下点子。Tracy也是一样。
Tracy是我的音乐制作导师,她让我见识到,新鲜活泼的创意,不是来自于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建立在多方涉猎和研究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没有下苦功,就没有真正的创意,或者可以说,就算有创意,也是空洞的。
而创意之外,也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创意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展现自己的独特。
前一篇:培养人才的12大原则
后一篇:人生的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