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成本

(2019-08-16 20:12:46)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言论转摘
转摘:
教育减负的呼声不断,而集体补课、作业超量、睡眠不足等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这些状况,许多学校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努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



在众多围绕“学习”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地讨论学习效能和质量,很少关注“学习成本”这一学习变量。事实上,学习效能和质量必须与学习成本和投入联系在一起探讨。本期我们围绕“学习成本”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参与本次讨论的有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上海市回民中学校长马毅鑫、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校长徐卫东、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校长徐怡敏、上海市时代中学校长黄晓红、上海市向东中学校长盛毓、上海市风华中学副校长冯青芙、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中副校长李凯、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学校副校长吴沈刚、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周璐蓉、上海市六十中学副校长单颖、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高燕、上海市市西中学人力资源管理处主任张益、上海市市西中学教育管理处主任陈婧怡、上海市市西中学国际课程处主任苏华、上海市市西中学教育管理处副主任郑岚。 

教育应重视学习成本,学习成本有不同类型

陈婧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消耗的资源。迁移到“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成本的,它至少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消耗的时间、智力、精力、金钱等,教师及家长付出的时间、智力、精力等,学校及社会提供的环境、设备、教材等资源和经费。

 








李凯:陈老师阐述的学习成本更多还是外在和显性层面的投入,包括家庭经济、教养人力、社会供给、学生时间等投入,我觉得还应该考虑隐性的内在成本,如学习的热情、兴趣、意志品质等。 




高燕: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以及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因此,就学习而言,包括时间、经济和智力等成本,它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黄晓红:大家提到的隐性学习成本很重要,我认为学习的动机、选择、需求、动力等都属于隐性成本,这些对学习效益的产出可能作用更大。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关注学习的成本,应该同时关注人性。



徐怡敏:十分赞同黄校长的观点,我们讨论成本会习惯于经济层面的解读,而忽略或误读学生的“个体身心学习成本”。学生身心发展自有规律,基础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幸福,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成长发展的主体,在现实中对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恰恰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学习成本。



董君武:通过讨论,我们有一个共识,学习是有成本的,学习成本是人们为了某种学习目的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投入或消耗的资源,以及为此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或任务所牺牲的价值,它有不同类型。而在教育现实中,大家普遍重视学习质量,关注学习效能,却很少涉及学习成本的研究,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实上,学习成本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学习效能是学业水平增量与学习成本投入的比值

周璐蓉:我同意徐校长的观点,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身心学习成本”,不应以盲目提高学习成本,比如牺牲学生课余时间、睡眠时间等换取短期学习成果,我们需要以控制学习成本为前提的绿色升学率。






马玉文:学习“必然要付出”成本,但这不等于“无止境地付出”。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成本付出与实际收益的最佳平衡,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



盛毓:学习成本或多或少与学习效益有关,可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理解。从战术上,教育者应该重视学习的成本,如果可以投入的资源越少,学习成果越多,学习效益就越高;从战略上,教育者不应太关注学习成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不应该以功利的结果为决策出发点。马云说过,任何与利益相关的决策都不是战略性的。商业都是如此,更何况是育人。



马毅鑫:我认为,学习成本与学习质量是共生的,学习成本不能以分类标准简单地予以划分。例如投入硬件设备的学习必定也隐含着时间成本,同时,为了达到某一学习目标,投入某种资源成本时,可能会放弃另一些成本投入。因此,针对学习效益分析学习成本时,需要系统、更全面、更长远地去衡量,这样才有意义。 



董君武:大家的观点很丰富,学习成本可以有不同的界定和分类。但大家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关注学习质量和效能时,必须关注学习成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们不妨可以学生学业水平增量与学习成本投入的比值,来定义学习效能。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学习成本的投入应该顺应这种自然生长。



然而,在教育现实中,我们发现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少学校增加教学课时习以为常,许多教师总觉得课时不够,学生负担明显超限,这种大量投入时间的现象常有发生,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教育如何面对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



马毅鑫:学习质量的提升需要时间的投入,《异类》一书中提出“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要练习一万小时”。确实时间是基本保障,但并非投入时间越多,学习质量就越好。 



张益:我同意马校长的观点,学习时间成本与学习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客观分析。不同学习者学习能力不同,所需时间也因人而异,而且学习时间的适度增加,会提高学业成绩,但过度的增加可能会适得其反。 



单颖:张老师的观点让我想到过度学习理论,学习可分为适度学习、过度学习和超度学习,适度学习可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而过度学习却可能“报酬递减”, 学生往往会身心疲劳、失去兴趣而对学习排斥或抗拒。这告诉我们适度学习时间成本投入与学习质量的产出成正相关,过度的学习时间投入会产生负面影响。 



周璐蓉:我们一直说要适度投入学习时间,但如何检测呢?这方面的专业评价技术还比较缺乏。不过,目前至少有两个相对可信的数据:PISA 测试显示, 15 周岁的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为11.8 小时,而上海市绿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显示为 13.8 小时。也许,我们可以参考这两个数据。当然,学习时间成本不仅限于学生个体完成作业的时间,还要考虑群体学习投入的时间以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投入的时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苏华:是的,学生有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学习所需投入的时间也会有差异,要提升学习效能和质量,个性化的教与学是有效途径。对学生个体而言,如何确定时间该投到哪些方面,学习的效果又如何诊断和评估,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冯青芙:要厘清学习时间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如果学习质量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那么简单粗暴的时间累加,可能在短期内收效。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往往是大量简单机械的操练,学生会停留在浅层学习上,而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也是亟待改变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学习质量的概念更丰富立体,而充满生命力。学习时间投入,不能只局限在知识获取上,应包括必备品格的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投入到这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过程中。



徐怡敏 : 赞成冯校长的分析,以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业成绩只能算是粗放型的方式。中高考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就是要将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作为评价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君武:关于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大家的关注比较聚焦。确实,学习时间的适度投入,有助于质量的提升,既可以提高成绩,更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及品格的养成,但过度和超度的时间投入会适得其反。我们是否可以将学业水平增量与学习时间投入的比值,定义为学习的时间效能?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那种简单以增加教与学时间,提高质量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我有一个观点:因班级授课制而造成的学生分化,是很难再用班级授课制来解决,一定有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与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学习成本,提高质量和效能?各位有什么经验和做法?



顺应学生天性,控制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能

徐卫东:我觉得,学校可以提供公共学习资源、学习选择机会、优秀师资队伍、有效管理机制,减少学生在低效学习中的投入。学校还可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盛毓:徐校长说得好。学习是一种学生内在需要,增强学习内在动机可提高学习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聚焦三件事。一是重视课堂教学,这是教与学的落脚点,我们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的教学研究,以个性化诊断和辅导,提高学习有效性。二是拓展学习边界,学校可以依托场馆等教学环境与资源,加强学科整合、打破教室边界。三是引导学生选择,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可能,例如向东中学开展的“4C生涯教育模式”,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体验的平台,给予学生思考和规划人生的空间。



吴沈刚:谈到教学,我认为,应该重视教师专业学习和校本研修等,适度增加教师专业投入,研发针对学生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训练系统,让教师在面对学生个体、群体和整班学生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周璐蓉:当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控制成本、提高效能的时候,我更希望就专业的评价技术以及针对学校减负措施的科学评定来谈谈我的想法。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项目成果表明:影响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学习动力、师生关系、学习压力等,分析校外补课指数、作业指数、睡眠指数等,可以体现学习成本投入状况。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对于学校探索和实践“轻负担,高质量”很有指导意义,静教院附校运用绿色评价指标,开展攻坚性改革与实践,有效控制学习成本,取得了很好的学业质量。 



高燕:是的,静教院附校围绕“学些什么、怎么会学、如何学会” 三个教育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命题的持续研究,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学习。例如:我们要求教师作业全批,倡导作业面批,这样教师就会慎重思考,作业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学生有更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习时间成本,通过作业的全批和面批,学生作业质量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黄晓红:时代中学化学教师对作业及其批改的研究表明:控制作业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作业面批可以加深对学生反馈和了解的程度,并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对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效果尤为显著。所以,在教与学的时间投入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 



郑岚:市西中学 2014 年开始推行“免修制”也是一个有效的举措,学习目标、任务,是否上课、作业,请谁做导师,都由免修学生自主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习成本的精准投入,提升学习效能和质量,拓展了学生个性化优势学习发展的可能。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学生个别化精准诊断的探索和实践,例如: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团队定期对学生逐一“集体会诊”,从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心理等方面诊断和评价,对学生后阶段学习提出一对一指导方案,这很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陈婧怡: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能有效实现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目标。请允许我类比一下,例如:通过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网络化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方式,有的可能会看几遍,也可以暂停一下,想一想再看或者选择看不同老师的视频,而有的可能根本不需要看,这样就可以释放集体的学习时间,实现个性化学习。这其实就实现了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从而提升学习效能。



单颖: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今天,学习方式的创新变革可能投入的成本不低,但创造出的学习效益可能很高。因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凸显,被动学习状态的改变,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可能,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董君武:今天,我们围绕学习成本展开了深入讨论,取得了共识。学习效能应该是学业水平增量与学习成本投入的比值,在学习质量和效能提升过程中,必须重视学习成本,特别是要关注学习的时间成本投入程度,不能以简单的时间增加,换取所谓的质量和成绩。而是应该坚守教育本原价值,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顺应学生学习天性,顺应学生自然成长,更好地激发学习内在的动机,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智力、精力和时间等成本要素积极主动地投入,从而提升学习效能。



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定会为专业评价技术难题的破解提供可能和支持,从而实现有效控制学习成本,最大限度提升学业效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 专家点评 ]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张人利

“成本”概念源自经济学,其内涵和外延处在变化发展中,简单地可以考虑“投入”与“产出”两个要素。学习范围很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有目标或无目标都在学习。如果谈学习的成本,应该把学习理解为学习的课业,即学业。因为,成本是一定要考虑“产出”的,学校教育是有目标的教育,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判断“产出”大小。



学习的“成本”概念来源于经济学,但又不同于经济学。例如商品的“成本”在内涵上比较简单,只是经济上的考量,制造商品花钱越少,能卖的钱越多,可以判断商品成本越低。然而,学习的“成本”内涵则要复杂得多。不但在“投入”上要考虑金钱,还应考虑时间、身心等其他方面;在“产出”上则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或曰不同的教育目标。



学习上,“投入”越大,“产出”不一定越大,例如金钱、时间等。花钱越多、校外补课越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越好。课外作业的时间也是如此,心理学上就有“高原现象”一说,适合的作业量才能提高学业成绩,超过“拐点”,提高会变小,甚至适得其反,国际 PISA 测试从大数据的分析中已给出了结论。



学习的“产出”还决定于价值取向。如果以损失学生全面发展,甚至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提高单一的学习成绩,那么,这个学习成本实在太大了。当今,把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引入教育,不但简捷、易懂,而且直面在学业上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顾“产出”,不顾“投入”;只要学业成绩,不要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方面等种种弊端。



可以认为,以市西中学董君武校长领衔的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教育研究团队,讨论学生的学习成本,不仅是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话题,而且还是一个现实的重大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教育界高度关注。学校应该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降低“投入”,不断提高“产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转摘:《上海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