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2018-07-29 09:4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言论转摘

转摘:

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关于好课,已经讨论了许多年。每一次教育改革风潮中,“好课”总会是风潮中的风头。


什么是好课,好课有哪些特征,有哪些要素,专家学者论述无数。


关于好课的标准,有不同的声音


关于好课的标准,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专家说,好课就是平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实的课。有的专家说,好课就是有思维品质的、有情感温度的、有价值体验的课。有的专家说,好课体现着一种理想,好课是品质是境界。有的专家从宏观上界定,有的专家在微观上锁定。有的说得抽象,有的说得具体。


无疑,这对拓宽教师的视野是有更大帮助的。


不过在纷杂的声音之中,有的声音也会让一些教师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

 

有的专家有可能凭着自己的好恶,偏执一端。倾向于“平实”的专家,能说出为什么“平实”是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能使人信服。不过,我们静心想想,那些才华横溢的老师,呈现的瑰丽、春花烂漫的课,就不是好课了?倾向于课堂思维长度、宽度、深度的专家,崇尚理性,这不错,不过在这样的标准下,如何去评判擅长感性发挥的课堂呢?诗性中的混沌、朦胧、不确定性,课堂上还需要不需要了?

 

什么是好课?老师自己要有内心的坚守


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


我的理解很朴实,学生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


哪怕教师满堂灌,哪怕学生没动手没动口,但是这堂课上,其中只要老师有一个眼神、有一句话,被学生记住了,并一辈子受益,就是好课。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的、学识的、情怀的,等等。青年教师首先要上轨道、上规范,然后,则必须走出轨道、走出规范,形成自己独到的、独特的课堂个性。


我做过比较长时间的课堂观察,有的老师的评优课与日常的课堂脱节,评优课按照评课标准探讨研究并实施,日常的课按照异化了的“有效课堂”要求在进行。无怪乎有的老师与专家都会哀叹,有时,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与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提倡每个老师的心里都要有一个好课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清晰的,也是朦胧的。所谓共性,体现国家的要求、体现学校的文化;所谓个性,体现学科的特点、个体的特点和特长。每一节课都要找到最佳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要完全以专家的标准,面面俱到地去要求它、衡量它,是做不到的。课堂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每一个老师的内心都有一个好课的标准,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素养,教师的学识涵养,教师的气质气息,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有形与无形地影响和制约着课堂状态与质量。教师要上出好课,功夫在诗外,仅仅记住抽象的或具体的好课标准,是上不出真正的好课的。心中时刻想着上好课,好课往往也是上不出来的。境界就在不经意间,就在自然的一举手、一投足间。一个有情怀的老师、有原创品性的老师、有担当的老师,坚守与创新并重,自然会创造天人合一的课堂。

 

作为校长,要求老师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努力做到。什么是好课?校长也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专家,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相应的教学途径、方式、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同样的,教育的信仰也是教育从业者的不竭动力,有信仰的教师总是幸福的。一位从业三十年的教师正是由于始终把学生的开心满足看作自己教育的目标,所以一直满怀教育激情,以一颗初心积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挑战。“学生开心了,我就开心了,教育就这么简单。” 的确,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我说,一个对教育没有信仰的教育者是不会激发出教育的强大力量的。

01

信仰是什么

那是《血战钢锯岭》里,“让我再多救一个”这句内心的低语,它一直伴随着那个坚持不碰武器上战场的医疗兵斯蒙特多斯,在极度危险的魔鬼战场上执着地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七十五名战友的性命,成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勇士。这句内心的低语,如此强悍的彰显“信仰”神奇的力量,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电影《冈仁波齐》里, 十一位藏民,两千五百公里,五体投地,虔诚朝圣,以生开始,以死结束。影片似乎永远只在“磕着长头,手板咔咔作响;吃完饭的夜晚,念诵每天的经文”的镜头中流转,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波澜的剧情,无论条件再艰苦,情况再险恶,信仰就在他们内心秉持的虔诚与平静之间,如此地吸引你,使你产生神圣之感

02

我理解的信仰

我理解的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加需要信仰的力量。因为教育是一件繁、难、杂的事,虽然谈不上有性命之忧,也论不着十万火急,但倘若没有精神的力量做支撑,恐怕是难逃职业倦怠的。

那么教育的信仰应该是怎样的?朱自清先生说,要把教育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当你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执着,你所遇到的困难便不再成其为困难,你所遇到的麻烦也不会成其为麻烦。你会意识到教育最宝贵的就是需要坚守,于你而言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

如果你对教育有信仰,你才会不断修炼自己健全的人格,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智慧;你才会坚持以一颗“自然、坦白、正直、温热”的心对待孩子,想方设法去努力让不够优秀的孩子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孩子变得更优秀;你才会在追求教育成果的同时,更追求超越结果之上的。当你不断发现教育的价值并不断创生教育的价值,你也才会享有当教师的幸福感,这种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其实正是源于你的信仰。

03

有信仰的教师更幸福

我的身边不乏有着教育信仰的教师。

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的最北端有一个小村叫双塘村,出身农家的黄秋月深深明白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志愿当上一名乡村教师,已经有38年了。她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倾尽毕生的精力帮助娃娃们走向外面的世界。无论寒暑,每天到校最早的必定是她,烧好开水,打扫好教室,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2009年,她不幸身患乳腺癌,面对病魔,她坚强地说:“只要我能站起来,就要走向讲台。”化疗、手术的痛苦,“骨转移”的病情恶化,都没有吓倒她,稍稍恢复好转便坚持要回校上课。“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觉得无比的幸福”。这份对教育的忠诚与挚爱,这份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坚守,让人感动。像黄秋月这样的乡村老师还有很多。

桃李年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章宏老师坚守着“孩子快乐我快乐”的教育信奉,耕耘杏坛三十年。她曾经走上行政岗位,干得非常出色,却因着对孩子的爱,辞去教导主任的工作,重新回归她钟爱的语文课堂。班主任工作在大家眼里琐碎而繁重,她却说“苦中有乐”:这“乐”来自于每一次跟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来自于每一次与家长分享的教育智慧,来自于每一次精心组织的让孩子念念不忘的特殊班会。

二十一年的班主任,接过十个不同面貌的班级。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面对班级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她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始终尊重赏识学生,时刻告诫自己——“生气时不教育”“教育时不生气”。她融入孩子们的活动,既做活动的组织者,也做活动的欣赏者。常常悄悄用相机拍下孩子们的快乐瞬间,用文字把孩子在学校、班级发生的故事用主题成长日记《咱班的“淘气包”》记录下来,已经连续写了4年140个故事,达20万字之多,发表在她的QQ空间,家长、学生及QQ好友们可以上网阅读,分享着学生、班级成长的快乐,留给学生最美的童年回忆。

如今,步入中年的章老师依然满怀教育激情,仍以一颗初心积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挑战。章老师身上的“魔力”从何而来?我想,毫无疑问,这应该源于她对教育抱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之心吧。脑海中不禁再次响起她幸福而爽朗的声音:“学生开心了,我就开心了,教育就这么简单”。

是的,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和我的老师们,看着近几年不断加入教师队伍的这些年轻的生命,禁不住为他们身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而欣喜、而兴奋,看着他们迈出坚实的每一步,由衷地希望他们在教育信仰的支撑下一直朝着美好的教育生命坚定地走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