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言论转摘 |
转摘:


怎样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王敏勤)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谈到有的老师教学水平高,有的老师教学水平低。那么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和区别。
一、低水平的老师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老师向课堂要质量
如果单纯比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足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可能每天都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身经百练,也能考出好的成绩,但这是以耗尽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老师工作态度很好,很认真,虽然课堂教学效果未必好,但课后任劳任怨,每天都要批阅学生大量的作业,保持较好的升学率和教学成绩。但这样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不是向课后要质量,而是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质量。他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掌握,做到“堂堂清”,课后就可以不布置作业。他们的教学成绩很好,而学生的负担很轻。他们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这才是高水平的老师。
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课下从来不给学生留作业,学生的全部学业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他的教学成绩在全国却是一流的。多年来他带的班升学率达100%。以1996年为例,他任班主任的班三分之一的学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物理平均分竟达到120分以上,有一年的平均分达到了138分。何文浩老师向学生家长说明课后不留作业的原因时说:“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留作业造成许多学生不必要的劳动。你们想一想,我上课时留的作业是一样的,已经会了的同学就是重复劳动,不会做的又浪费他们的时间,许多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他们认为反正课后做作业补齐就是了。而不留作业,就能让他们把精力都用到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留作业,何老师把45分钟的课堂当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全部时间。为了这45分钟,他得准备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何文浩讲课时只拿一支粉笔上讲台,从来不拿书和备课笔记。为了只拿粉笔上课,他可以说出从高一到高三任何一册物理教科书任何一页上的内容,他的脑子里有成千上万个不同难度练习题的模式。
北京市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搞了三轮教改实验,他教数学兼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6年没留过家庭作业,而全班55%的学生考入北大和清华。
类似这样课后不给学生留作业而教学成绩很高的例子很多。实际上,真正高水平的老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老师向课后要质量,靠加班加点和大量课后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教学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基础相当),老师的课后作业越少,教学水平越高。
二、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知识,高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方法
在有些老师的眼里,学生是一个需要填充东西的空桶,老师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书上的知识运到学生的脑子里。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成绩,老师力求把书本上的每一句话都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把书本上的每一个练习题都练会,唯恐哪个问题没有讲到学生不明白,哪个练习题没有做到学生不会,所以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但考试的时候一旦不是书本上的题目,学生就没了办法,老师也只能后悔自己没有猜到这道题。这样的老师靠题海战术拿成绩,力求穷尽所有的题目,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找到的题目都要让学生做,以为做多了总能碰上考试的题目。殊不知,知识是不能穷尽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这样的老师即使教学态度再好,也不是高水平的老师。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上课不仅是教知识,更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还是那句老话:“授人一渔,而不是授人一鱼”。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自己就会去学习知识,自己就会去找练习题做。知识是学不完的,但知识的规律是有限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就要让学生掌握有限的规律。知识的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课本上的练习题不必都做,书本上的话不必都讲,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潇洒。
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的许伟老师,在天津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上了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课堂上他讲的例题很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划归思想,让学生掌握用“代入法”和“加减法”“消元”“消次”的方法,结果一课时学生不但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连三元一次方程组、四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都会了。许老师说:我这一节课把初中整式方程的问题都讲完了,以后这类的问题都是复习课和练习课了。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己编题来验证这些规律和方法,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学得也很轻松。
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画家和牧童》,讲的是唐代大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商人称赞“画得太像了!”,教书先生赞扬“画活了!”,而牧童却说“牛尾画错了”。有的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逐句分析课文,力求把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讲清楚,重点句子还要反复读、反复讲。其实这样的课文只要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凡是小说、故事、寓言、童话等题材的文章,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作“角色”,实际上这类的文章就是谈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只要把他们的关系搞清楚了,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也就明白了。学生可借助纲要信号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所谓纲要信号,就是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它符号组成各种图、表、公式或句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大的纲要信号可以是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如整个初中段的六册语文),也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单元的内容,小的纲要信号一般是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的内容。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下边是我在听课时画的这篇课文的的纲要信号: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分析课文的方法,老师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自己就会分析,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何乐而不为!所以低水平的老师教知识,高水平的老师教方法。
三、低水平的老师微言大义,高水平的老师整体建构
许多老师在讲课时喜欢精雕细刻,微言大义,好像不“挖地三尺”不足以表现老师的水平。在语文课上,即使很短的一篇课文,老师也要分成2~3课时来处理。有的老师把课文的每一段都投影到银幕上,逐句分析,讲深讲透,有些连作者都想不到的事情也被老师挖掘出来了。其实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主要是照搬教参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算过一笔帐:“800字、1000字的文章,有的老师竟讲三课时(135分钟);20字的《登鹳鹊楼》,在小学二年级竟讲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这样的教学少(课堂容量少)慢(教学进度慢)差(教学效果差)费(浪费时间)。
其实,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不会把教材讲的太细,而是把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整体建构。一般的老师一篇课文讲2~3课时,而山东潍坊市的韩兴娥老师一课时讲2~4篇课文,还不布置与课文有关的课后作业。她在教语文时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就把小学六年的课本全部学完,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人人都是优秀。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对小学六年12册数学教材进行了反复研究,她认为:“知识就像一棵树,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小学数学就是掌握四个基本概念:合差倍分,‘合’又是最基本的概念。小学阶段整个抓一个‘合’字。有‘合’就有‘分’,在合分这两部分,就有不等和相等。每份都相等,就是特殊情况了,就有乘除。除和减法有关系,总数除以3,那总数减3行不行?加减乘除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个知识挖掘透了,老师就知道该在哪里下工夫,许多东西就水到渠成。”运用这一教学思想,马芯兰老师重新编排教材,引导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五年的数学教材(五年制),用四年的时间学完六年的数学教材(六年制),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毕业成绩平均93分以上。
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科学就要讲究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是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不要把讲台作为表演的舞台,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
抓好习惯,再谈成绩: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12个习惯
2016-05-04 中国教育在线 EOL
导读
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孩子习惯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的习惯,很可能课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没有提问的习惯,很可能只能够满足被动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很可能捡起这个知识点,丢了那个知识点……
所以,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影响学习成绩的习惯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4、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我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所言之书,是专指《尚书》,今天可以理解为: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5、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6、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7、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9、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10、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11、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12、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若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四步骤
明确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学习习惯是好习惯、哪些学习习惯是不良习惯以后,就应该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你告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整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溜号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发现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发现自己走路或骑自行车时思考问题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文章来源 | 广大教育博客

男人心要宽,女人心要善
男人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无论多少功业,也终归于大气和坚韧;女人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纵然花容月貌,也抵不过善良和温情。所以,男人心要宽,女人心要善。
男人心要宽
男人在这人世活着,并且要活出滋味、活出样子,就不能没有肚量。而要做到有肚量,就不能不心宽。心不宽,天地小,路就越走越窄,甚至没有出路。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男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男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修身须先制怒。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有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徐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种心态去看:伤害你的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绊倒你的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欺骗你的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斥责你的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男人要学会忍耐,学会承受,只有把遭遇的都一一承受了以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任何时候,也无论遭遇什么,男人的心都要放宽些,再放宽些。这样也可以帮自己度过许多难关。人生最关键的往往就那么几步,在最艰难的时刻,心宽了,就可以越过去。
女人心要善
女人必须是善良的。之所以把善良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操。有人说善良的女人能像明矾一样,使世界变得澄清。应当说,女人的善良是人类温情的源泉。
在今天,“淑女”是指气质优雅、性格文静的女子,其实在古代是指善良的女子。《诗经·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也是:文静善良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所以古代对官员妻子的诰封有“淑人”的三品封号。“佳人”的涵义里也包含着善良的意思,并因此和“美人”区别开来,所以才有“才子配佳人”“美人配英雄”的不同说法。
送给一个女人最高的赞美,是美丽。有人认为女人是因容颜和打扮而美丽,这是当然的,但是否是永恒的美丽?容颜会老去,永恒的美丽只有一种,便是善良,因为善良会镌刻在人们的心里,日久弥新。
善良的女人即使外表不漂亮、不引人注目,但她的一举一动却显示出内心的丰富与深厚;善良的女人往往有很深的涵养,她绝不会斜眼瞧人,也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指手画脚,哪怕是你踩到她的脚尖,她也只是轻轻一笑,让你觉得她无比美丽动人。
善良的女人,即使容颜美丽,也不忘不断地修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内涵。善良的女人不会轻易怨天尤人,这是一种体谅,是善良的源泉。善良的女人深谙理解之真谛,理解他人能使女人更加可爱美丽。善良的女人时时复读体贴之内涵,体贴关心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心安理得。善良的女人如茶,在滋润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已是人间的甘露。她们在赠予别人芳香时,自己也在品味着生活的芬芳。
只有善良,才是女人由内而外的独特魅力。只有善良,女人受到伤害时才会备受同情。只有善良,女人为他人所做的付出与牺牲才会让人敬重。善良的女人是一本书,滋养着别人,也丰厚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