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

(2016-07-25 07:32:5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转摘:
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照十天镜子后,在黑猩猩的额上点一个红点,黑猩猩再照镜子时,就会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搓。如果省略第一步,即使黑猩猩在镜子中看到了红点,也不会用手去摸、搓。这说明: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时,是不会在意自己的变化的;一旦知道了自己原来的样子,那么一有改变,就会发觉,就会试图更正。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编辑了九个问题,配上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贴在课桌的边角上,每天夕会课时反思。九个问题如下:
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
今天,充分利用时间了吗?
与其在口头上、书面里去赞美时间,还不如每天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时间,明确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多向单位时间要效率,踏踏实实地把握每一分钟。熬时间、做时间的仆人,都是“不预则废”。
今天,上课积极动脑了吗?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无所事事。”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怔:我们的许多学生就是这样的啊!课堂上一半是“燃烧的火焰”,一半是“平静的水面”。这种状况的存在,直接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课堂是激发学生大脑的最具活力的阵地,阵地上每一员的思维火花都应是熠熠生辉的。
今天,作业独立完成了吗?
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要自己去完成,方能得失自心知,“知其失方能救其失”。作业是用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独立去探索、去触摸知识的“脊骨”,是不会深刻地体会到知识本身的乐趣的,又怎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知识的乐趣呢?
今天,班级的任务认真完成了吗?
初一进班时,有许多学生竟然不会使用拖把,分配女生拖地,竟还引来同学的哄笑。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今天,主动帮助同学了吗?
现在的孩子是受宠的一代,一生下来身前身后尽是爱;同时他们又是孤独的一代,缺少兄弟姐妹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问问自己:今天给同学送个微笑了吗?借给同学橡皮了吗?帮同学解答问题了吗?……事小暖人心,暖人心之人亦心暖。
今天,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
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懂之处要今日解决。许多学生有了不懂的问题,通常的对策是“懒”,懒得问老师,懒得问家长,懒得问同学,懒得查资料。日积月累,不懂的地方就成了个大障碍,如果是学习上的,就会抑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如果是生活上的,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今天,做了无效劳动了吗?
迟到、旷课、上课分神、说话、抄袭作业、打骂同学、顶撞老师……这些都是无效劳动。魏书生老师曾让学生每天找一找学习中的无效劳动,全班竟找了100多项。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成长中的人,极易有一些小问题,但也较易纠正。学生如果不时时提醒自己,就会“小问题铸成大错误”,有语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今天,爸妈正在干什么?
可叹天下父母情,学生们在校衣食无忧地学习,父母们在家在社会勤勤恳恳地劳作。要让处在“温柔富贵乡”的学生们,时刻记得父母的辛劳,与父母同笑同泪同悲同喜,共同历练人生。要让学生形成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学会从身边事做起、做好。
明天,我怎样去改变自己?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之,首先,必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自信心经常被自己的错误击碎;再次,要寻求方法,或自己摸索,“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或借鉴别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班风的培养和形成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使班级里具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因此,班主任特别是新生班的班主任,一定要重视班风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如何进行这一长期和艰巨的工作,下面以二00一级一班为例谈谈我的看法和作法:
班风的培养和形成
1、确立班风标准。新生入学之初,我便组织全班学生对“什么是;班风,为什么一个班必须具备良好的班风,我们班应确立怎样的班风”等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班风的含义、重要性,在统一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和诱导学生确立我班的班风标准——“求实、勤奋、团结、友爱”。
2、将班风标准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全班学生严格遵守。我和学生们一块将班风标准分解为“品德象雷锋一样高尚,卫生象镜子一样干净,学习象张海迪一样刻苦,队伍象仪仗队一样整齐,纪律象军人一样严明”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卫生月”、“文明礼貌月”等活动,将行为规范逐步提出,逐步实施。要求全班学生处处严格遵守,不允许有任何违反行为。如在“卫生月”中,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室和公共场所绝不丢弃垃圾,保持自己的脚下光洁如镜;值日生搞好教室内外的卫生,保持墙壁洁白、地面干净、黑板乌黑、玻璃光亮,为学生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并开展卫生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的评选活动,对卫生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加以表扬和奖励。
3、强化认识,逐步养成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在全班学生认识了 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将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书写并张贴在教室的显要位置,要求学生把它作为一面镜子,时时用它约束自己的行为,常常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全班形成遵守行为规范光荣、违反行为规范耻辱的氛围和“人人遵守 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个个维护班集体荣誉”的正确舆论导向,并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常抓不懈,不断巩固。班风的培养是个细水长流的工作,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除时时提醒、处处强调、事事督促外,我还利用新学期和新学年开学、校庆、期中和期末检查、重大节日等时机,对学生进行班风的集中教育,检查和总结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的实施情况,以推动班风的建设。对偏离行为规范的行为,开展对事不对人的评价讨论;利用班会时间有的放失地进行正面教育,以强化班风的形成。通过近一年反复地抓,坚持不懈地训练、巩固和强化,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二00一级一班“在校内以学习效率高而知名、在校外以队伍整齐而赢得赞誉
5、示范引路,骨干带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便有什么样的班集体”。因此,在班风建设中,我以身作则,给学生以示范,严格遵守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每天准时到校,和学生一块出操和参加集会,在教室和公共场合不吸烟和乱丢烟头,热爱和关心学生,衣着、穿戴、言谈、举止为人师表,……。精心培养班级活动的核心——班委会和团委会,给他们提建议、教方法,让他们成为班风的倡导者和率先实施者,在班风的形成过程中起骨干带头作用,从而使班风的建设逐步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到动力、由被动到主动
6、正确认识班风建设中的反复。班风建设中常常会出现起伏,学生容易时冷时热,违反规范的行为也经常发生,这都是正常的,班主任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班风建设中出现反复时,班主任应了解原因,对症下药。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正面引导,变阻力为动力。当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应提出更高层次的班级奋斗目标,创造性地把班集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班风建设中,班风标准和具体行为规范是目标,活动是骨架,舆论是灵魂,骨干是核心,训练是动脉。有此五者,一个推人奋进的班风一定能形成。


真正好课,从来都没有公论
法洪雪
发生在2015年4月的“韩李之争”,不仅是当事者的大讨论、大论争,更引发了“韩李之争”双方的粉丝、许多一线教师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争辩。在“韩李之争”的背景下,笔者不禁要问:“韩李之争”意义何在?笔者梳理了2015年4月 “深度研课”等QQ群和有关“韩李之争”相关文献后发现,“韩李之争”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如何重新审视一堂好课。
真正好课,从来都没有公论
好课要有准确的解读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一直为读者品读谈论,成为朱自清散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感人至深的篇章之一。同时,它曾无数次被引进中学课本,成为中学生习作的典范。我认为,要想教授好《背影》,首先要对它有准确深刻的解读。
知人论世,是解读《背影》的必要手段。朱自清的父亲朱小波作为一位老式家长,对儿子管教很严。朱自清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然在思想上与父亲有隔阂,二人的矛盾不可避免。民国五年,19岁的朱自清从两淮中学毕业,他的父亲决定让他考北京大学预科。
朱自清在接受父亲包办的婚姻后,便只身北上读书。民国六年,朱自清的儿子出生,朱小坡遭遇了人生变故。时任徐州榷运局长的朱小波,被潘姓姨太太发现他在徐州再度纳妾,跑到徐州大闹,上司怪罪下来,结果“差事”给闹“交卸”了。
为处理徐州的姨太太,朱父亏空公款五百元,便偷偷变卖祖母的首饰,才补上了窟窿。这便有了《背影》中“回家变卖典质”之说,祖母也因此不堪承受变故而辞世。而朱自清从北京回到徐州,知道内幕以后对父亲颇有不满。
所以,在《背影》情节发生时,“我”并未领悟到父亲爱儿子的情感,甚至还嘲讽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暗笑他的迂”。可见,“再度纳妾”的风波进一步造成了朱自清对父亲的负面印象。
事实上,写文章前,父子两人的关系还在进一步恶化。关坤英《朱自清评传》中有记载:“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
1921年暑假,他回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每月的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遭遇这样的父亲,很多人心中的天平自然偏向了朱自清这一边。然而根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font>背影>》中的回忆,当时的朱家的境况是这样的:
1916年,我家情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确是再也无力成全了。
可见,朱小波对待长子朱自清已经尽到了为人父的职责,甚至影响到了次子的学业。对于父亲的付出,朱自清本身却不能谅解,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愈演愈烈,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而朱自清写作《背影》却是在1925年,为什么事隔8年才提笔写此文?文末提到“不相见”已二余年的父亲,他给“我”写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小波于1945年逝世,为什么会在二十年前就告诉儿子“大限将至”?从这种种疑问中我们不难发现,《背影》并不是简单叙述父子间的情感,而是隐藏了一对父子艰难和解的过程,老父拗不过倔强的儿子而主动服软,希望以年老病弱博得儿子的回头;儿子也终究撇不开骨肉亲情,心疼父亲年迈体衰而低头认错。
只是,这其中的内容在《背影》中表达得太过含蓄太过内敛了些。所以,读《背影》必须结合朱自清的生活与情感的历史全景,才能探寻到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
因此,要想教好《背影》,首先要对它有全面的解读,从各个层面对它进行审视,在此基础上引发教师或学生个性化的解析。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韩军解读《背影》的新视角
林语堂曾言道:“文学上不朽的声名要靠作品给读者的乐趣而定,谁能说读者要怎么样才能满意呢?文学和一般写作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有取悦心灵的音律、感官和风格的魅力。”我想《背影》作为叙事类文本是可以从不同层面解读的,韩军的解读就是一种尝试。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经典的课文也可以常教常新。
首先是内涵的新解读。对于《背影》,传统的解读基本上都是从父子亲情的角度上来进行挖掘,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析文本。韩军则有了全新的观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的是对传统解读的全盘推翻,有的是对传统解读的新补充。
我认为韩军的解读属于后者。李华平等教授认为,韩军的教学,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的丛林之中,偏离了教学的正轨,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其实,作为研究课、研讨课,这样上未尝不可。
韩军从《背影》中父子情感出发,把握“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其实是有新意的。试想,事隔8年后的朱自清提笔写8年前的故事,文章内涵一定不止父子亲情那么简单。正如上文我们提到的,这8年,是一个漫长的父子求和拉锯战。
儿子怨恨父亲“不父”,父亲埋怨儿子“不子”,如何让双方放下成见、拉近关系?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朱自清的心路历程。祖母的死是一个导火索,首先让朱自清猝然发觉生命的脆弱,其次是火车站父亲年迈的背影,朱自清惶恐时光的流逝却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父子,爱意总是难以言表,每每等到生离死别之时才悔恨流泪,那么《背影》中的朱氏父子,是否也是其中的一对?当儿子恍然发现生命如此不堪承受时,才惊觉父亲的爱是如此深沉。韩军的教学,并没有脱离父子感情空说生命,他引导学生了解生老病死,使学生深层次地体悟生命、感悟亲情。这样的解读,算得上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
其次是解读的新视角。韩军教授《背影》,是尝试换个角度。解读《背影》,多数老师都是从“背影”这个角度入手。是的,“背影”既是整篇文章的文眼,也是纵观全文的线索。
而韩军看到的是“背影”之后的“流泪”,他认为这才是朱自清情感表达和宣泄的关键点。于是,韩军引导学生从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中读出生命的感悟。
韩军认为,朱自清的这四次流泪,不仅仅是流骨肉亲情之泪,更是因为看见了父亲的老态,甚至预见了死亡的笼罩,心生沉重恐惧之泪。他抓住全文中着墨最多的父亲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仔细读书,揣摩动词的意味,融入自身的阅读体验,动之以情,不断渲染,语文味始终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看这个环节:
师:朱自清流泪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生:是看到父亲年老了。
生:父亲老得太快。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衰老得太早太快,上下月台都不容易,朱自清感到太意外,感到太不忍心。所以,伤感流泪。这是流泪的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
师: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些词,共同指向、共同表达了,一个什么字呢?
生:老。
师:父亲老得早、老得晚呢?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老得快、老得慢?
生:父亲老得太快。
师:也就是说,老,是朱自清流泪的真正原因。人生,这一辈子,就是一场场风霜雨雪,一个个春夏秋冬,父亲遽然间,匆匆间,就一下子老了。朱自清心里分明觉得,去年或前年,父亲还是一个壮年,一个中年,怎么今天,匆匆间,突然就变成老年呢?上下月台,都那么艰难了。朱自清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敢深想。于是,泪泉奔涌。
师:从朱自清对父亲的描摹,我们得出生命什么结论呢?
生: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时间消磨。
生:生命太短暂,奶奶说死就死了,父亲说老就老了。
师:肉体的生命并不坚强,它非常脆弱;肉体的生命并不永恒,它非常短暂。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推敲、咀嚼词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朱自清第一次泪水,是为“祖母的死”而流;第二次泪水,是为“父亲的老”而流。
幻灯打出:
第一次流泪   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   父亲老了
师:按过去所有人的理解,都说《背影》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给朱自清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这对不对呢?
这样,韩军从流泪入手,探索背后的深层意义。于是自然的将父子关爱的解读上升到了敬畏生命的高度。韩军将《背影》中出现的人物构成了一条生命链,每一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祖母、朱父、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了一根完整的“生命与死亡的链条”。人类社会中,这条“生命与死亡链”,血脉流通,既坚韧,又脆弱!
《背影》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而是读者联想到了自己父亲的衰老,感动来源于艰难的生活与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唤醒了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引起学生对于死亡的思考,对于生命的珍视。所以,韩军的理解是一种突破!
有人认为,这背离了《背影》的父爱本色。设想一下,若朱自清乐意,为突出“赞美父爱、表达子愧”的主旨,则开头完全可以不写“祖母”;后文也完全可以不提“孙子”。这样,也不会影响“父爱情深似海,儿子愧悔难当”的主旨,反而更集中、鲜明,更减少枝蔓。
但这样的话,文章就显得单薄,没有“像基石一样厚重的东西”坠住全文,删改之后显得轻飘。事件、线索固然单纯了,主旨固然鲜明、突出了,但意蕴轻浮了,与任一中学生写的“父爱”作文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因此,《背影》中蕴含这样的信息——
“祖母”向读者暗示什么?死亡。
“朱子”向读者暗示什么?新生。
四个生命向读者展示什么?生命链。
所以,“祖母亡故”在开首,“朱子被惦记”在文后,共同向读者展示,这条“生命链”。它不是“闭合”的,是“开放”的。
正如韩军所说,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往往不是关乎个体的,而是关乎群体的,生命传承,命运勾连,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或让读者感受到“死亡”的叩击。“洒泪”背后,隐藏着“死亡意识”,或者说“死亡意识”推动着“洒泪行为”。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对于中学生来说,看似沉重,然而对于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死亡等命题,还是很有必要的。我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叩击,这远比轻描淡写地谈父慈子孝要意味深刻得多!
好课从来没有公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好课没有公论。但一节课如果能够引起争议和思考,让教师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探讨,那么它就有了意义,甚至可以将它定义为好课——有研究价值的课!这样的课,才值得我们去争辩讨论。而有争议、有探讨意义的课,才更具有魅力。
真正的好课,的确从来也没有公论。韩军是“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教学如何做到“新”,做好“新”,是韩军常常仔细思考的问题。他每每从创新教学入手,开展文本解读,的确也读出了新意。
是以,他的课堂脱离了传统课堂的一般模式。我觉得,他教学《背影》,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勇敢大胆的尝试。独树一帜是韩军的闪亮特色。正是有韩军这样的人,语文教学才有新的前进方向。
语文学科中,文本解读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我们怎样走,走多远为好?这都是韩军的课堂给一线教师带来的颇具思考性的问题,也是韩军《背影》教学的价值意义所在。一般的说,文本解读受个人阅历的影响比较大。个人阅历的介入,使得阅读体味、阅读共鸣更加深入、强烈。
韩军对《背影》的解读是走过—段心路历程的。他说,小时读《背影》,与现在读《背影》,当然后者体悟更深沉透彻——这并不意味着,不适合给小孩子讲,也不意味着小孩子不懂。现代教学中,个人的独特感受可以成为选择教学价值、设计教学的一个有效参考。语文教学就是唤醒学生,我们的方式就是用教材、用专题,但缺乏创新的课堂教学内容。
当我们出发时,学生还睡眼朦胧!因此,每每有人说,没有深度的文本研读何谈语文课堂的精严?于是,有人假设,语文教师把自己的阅读过程和体验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自己的解读有没有道理,这样做会更好!这样做,教师可能是平等对话的首席。
但当下大部分教师还比较欠缺独立解读能力,每每是人云亦云。所以,韩军给大多数教师树立了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榜样。
好课,不应该仅仅由一个时期的老师下定论!好课的评价结论,应该能够跨越一个时代。当然,对于好课,我们不能忘记课堂接受的主体——学生。历来解读《背影》的专家比比皆是,然而我们今天探讨好课,还应该思考一下学生阅读层面停在哪里,学生喜欢不喜欢。
学生如果能在一堂课中有所思,有所得,这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有的课堂教学,可能只如清风拂面,学生转瞬即忘。而对学生心灵有击打的课堂,则可能让他们铭记一生。我看到,韩军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这说明,学生沉浸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了,领受了课堂教学内容了。
综上所述,韩军作为改革的猛将,他的深谋远见、大胆创新令人敬佩,其《背影》教学更显人间的生命情怀。我想,语文教学要多从学生的发展历程上考虑,多从教材编写的生命与人文层面上考虑,多从并不恰当的课程标准层面考虑。而语文名师们,也应多上一些更接地气的研讨课,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与学术研讨上的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