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静悄悄的革命始于自己的教室
(2016-06-03 07:44: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言论转摘 |
让静悄悄的革命始于自己的教室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已经一个月了。
说实话因为工作的繁忙我读起来也是断断续续,难免断章取义。
这本小册子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
一开始我认为很难读懂,读起来却通俗易懂,没有说教,道理结合实例来讲,让我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书本的封面上写着《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看到革命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意味着“改变”。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记得有一个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学的权利”。看来佐藤学先生不是空头理论家,是一个实干家。
读完这本书,我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的几点整理了一下,不成系统,确实真实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佐藤学先生写道:“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基本。能够感觉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缺少。这里想介绍一位教师,并就相互学习的教室里的动态教学进行一下思考。”
接着佐藤学先生介绍了一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做法:为了与学生的气息相呼应,需要超越年级同事们暗定的“齐步走”的框框。如果教室不同,儿童不同,教师也不同的话,在那里产生出来的学习的广度和发展的方向也就不同。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
在原田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蒲公英的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家长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可以说原田老师开发出了“蒲公英学习课程”。
最终,这些蒲公英却统统被校长拔掉了!
作者叹到“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
不由想到常丽华老师:很多人了解常丽华,了解她的教室,都是从“农历课程”开始的。在五年的时间里,常老师的班级完整地贯彻实践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理念,而且语数英几门学科协同进行教育实验,成绩斐然。其中,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的特色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更是打造了新教育实验“晨诵”项目最浪漫的篇章。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是一个以诗词为主的综合课程,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星象学、民间故事、古代文字流变、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内容,来全面呈现中国农历文化,演绎风花雪月的故事。
正是常丽华老师20年的坚持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雷夫”。
还有被我们称作“管大”的管建刚老师2000年,他在班里办了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学生写了作文,向“班级作文周报”编辑部投稿,每次录用十五、六篇“发表”出来。学生的作文热情,一下子点燃了。点燃后,又想方设法,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点子,使燃起来的火,不哑下去。
2002年,据此写的总结论文《打造一个永不消失的童年——一份报纸一个作文世界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涯》,获得了《江苏教育》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在《中国教师报》十期连载;2005年、2006年,《江南时报》两次报道了他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也对他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报道;同年,他的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出版。
由此可以看出静悄悄的革命应从每个教室开始。
第二,打开教室的门是一个大难题。
俗话说“文人相轻”,教师虽然算不上“文人”,相互看不起的习气却长期在校园弥漫。
佐藤学先生写道:“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师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在教室之间相对封闭的学校理,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的规矩。结果,每个教师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工作。”
毕竟是“一衣带水”,佐藤学先生描述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我们有些学校虽然每周开展“研究课”,一位教师讲课,同年级的老师都去听课,但是听完课,这次活动就结束了。即使开展评课,也是轻描淡写,不说重点,或者是赞美声一片。这样老师们轮着讲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能轮到三四次,但是感觉进步不大。这种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坚持。
佐藤学先生坚持了20年的行动研究。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教育是漫长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更希望立刻见效益,追求“短平快”。没有人肯下功夫,慢慢改变,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俯下身来做教育。
教育来不得急功近利,需要我们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耐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若改变世界就会改变”,让静悄悄的革命,从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静悄悄地开始吧!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作者:筱小小莲子
佐藤学老师在书中说:“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初读此句,甚感深奥;捧读一月,再次回味时,方感其意蕴之深远。他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道出了革命的持久性和艰巨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该如何改进课堂,投身于这场革命中呢?
用心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现在的老师,可能会过分关注了“教”,学生的“学”被置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试问老师们,你是否因为课堂内容没有完成而牢骚满腹?你是否因为学生启而不发而大发雷霆?你是否因为学生再三犯同一个错误而火冒三丈?也许此时,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法,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学到才是得到。书中提倡让每个孩子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行“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学习,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返回到个体,老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学校跟老师学是有限的,学会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才是人的一生需要深思、实践的课题。
用心营造润泽的教室。“润泽”是个听起来就很美好的词眼,它让我联想到富有生命力的初春,联想到鸟语花香的清晨,联想到疲于奔波时最暖心的那个臂湾。学生在润泽的教室里,没有束缚,没有疲于应对,没有被动的能动。在那里,学生是安心的,是无拘无束的,连呼吸和节律都是柔和的。润泽的教室,它是课堂最本真的回归,人与人相互信赖,交流与合作、尊重与认可共生共存,温馨的暖流满满的,像是要溢出来。在那里,孩子们既怀揣着远方的梦,更醉心于眼前的诗意。
用心去倾听。用耳朵去倾听学生的话语是浅层次的师生互动,而深层的息息相通需要老师去聆听他们的言外之意、去触摸他们的铠甲与软肋、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首先,老师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话语权,心有所想能畅达之;其次才是用心、用魂去体味、去适时回应,在细小的契机中去感知孩子的精神世界。记得,曾经有个语文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小孩子造句的故事。那天,她让孩子们用“假如”造句,有个小男孩怯生生的站了起来,用稚气的童音说:“假如我是一个小偷......”,刚听到“小偷”一词,老师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也略生嫌恶,下面的学生更是发出鄙夷的哂笑声。小男孩却在被短暂的打断后坚定地表达完了内心所想:“如果我是一个小偷,我要偷走父母的忧愁。”尴尬的气氛顿时被另一番风景取代,浓浓的爱意弥漫在整个教室里,历久不散。老师一面感怀于他的懂事,一面自责自己的粗鲁。孩子们更是欣赏地报以掌声。虽然已记不起孩子的名,却还清晰地记得这个故事,在任何时刻想起他造的句,内心瞬间柔软的一塌糊涂。
交互、润泽、倾听,用心去唤醒另一颗心。你当温柔,却有力量。静悄悄,由我及你,让改变发生!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1
——“教室里的风景”部分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里,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对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理解”学生的发言时,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理解方式”。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从这一点开始,就能够向着硕果累累的相互交往迈出一大步。
在全班学生中,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因为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那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在这四种交往类型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基本。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2
——“改变教学”部分
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无论哪所学校,哪个教室,其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要想列举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都是好的学校,也并非都好在同一个地方,所有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
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要进行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为中心的研讨,最重要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在第一年的教学改革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在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受到鼓励、产生了相互学习氛围的教室里,学生的身体都很放松,大家都能温和地、诚恳地进行交谈。一般来说,教师上课时总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
作为改革第一年的课题,是要把学校里大多数的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热地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那么,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就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在改革的第一年中,教学研究里还有一点是必须重视的,即每个教师都要带着自己的课题致力于教学研究。要让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自己的挑战课题。
改革第一年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建立所有的教师一年上一次观摩课并接受同事们评议的制度,以及让教师各自确立自己要挑战的教学研究课题。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学校才能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
我总认为,在对别人进行尖刻批评之前,应该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公开出来。既然是参观别人的学校,就应该虚心地从那所学校的实情和教学实况中学点东西回来。
不用把什么都不懂的人作为对象来准备和实践自己的授课,那样做只是看低了学生,看轻了自己的工作。而那些认真观察的人,则只需展示儿童的一个方面,他们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貌了。
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论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教学。
开放了教室,要校内建立起了“合作性同事”关系,那么,学校就有可能向社区敞开大门了。学校的改革只能从内部开始,但是,为了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学校内部的改革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
现今学校的不幸就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学校的改革,其内部的障碍主要来自教室墙壁的阻隔(在小学里)和学科的壁垒(初中和高中),而外部的障碍则主要是学校和地方的隔阂,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不信任。
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学校就能重新成为“学习共同体”。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3
——“设计课程”部分
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型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室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体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
“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我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可以说这就是创造课程。
今后,学校教育的单元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性”课程。在这种模式中,要创造这样的学习,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把课程的单元放在“主题•探求•表现”的模式中加以设计,而在教室中则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学习是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也就是说,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是两种把学习组织成单元的不同模式。
在课程编制上,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成为能明显地区别开的两种课程,即用现实的课题(主题)为中心组成的单元,组织而成的学习课程(综合学习)和用个别学科的内容(题材)为中心组成的单元,组织而成的学习课程(学科学习)。
无论是教师想探求的主题,或是学生想调查、探究的主题,不管其是否与学科学习有关或重复,都可以作为综合学习课程中有意义的学习而加以实践。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目光能否细致地看到每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教师能否关注其发展,并予以爱护和帮助。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与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不管教材如何出色,不管资料准备得如何丰富,不管指导方案制订得如何完美,如果教师自己不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得不到发展。作为学习设计师的教师,首先要求他们自己要勤奋好学。
首先要明确设置综合学习课程的意义,总的来说,其意义有两点。一是具有进行公民教育的意义。综合学习课程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学习‘学习’方法”。
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即使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等着去解决。
综合学习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不是学校应组织的学习方式。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
综合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综合学习每周不过才2-3课时。当综合学习中创造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学科学习改革的中心课题,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把“勉强”转换成“学习”,无论在综合学习还是在学科学习中,都应当成为一个核心的目标。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首要课题是组织“媒介化的活动”。“勉强”是通过坐在教室里的脑神经的活动来进行的。与此相反,学习则是和人、物、工具及素材的接触,进行“媒介化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必须在上课时组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及表现等各种具体活动。组织“媒介化的活动”是构成教室中学习的首要工作。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二个课题是实现“合作”。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三个课题是把“获得”并“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变为“表现”的、“共有”的学习。“表现”所学到的东西,并通过和同伴“共有”,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地掌握其含义。通过“表现”和“共有”而进行反思性思考,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
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课题。
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课程建设并不是制订教学计划,而是在校内交流和共享那些在教室里每天都在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校内教学实践的经验交流和积累是创建作为“学习履历”的课程的具体过程。
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所参观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相互分享这堂课中有趣的和困难的地方。对创造性实践或研究来说,最为必要的一点是,共享课堂上出现的丰富多彩的事情、现象的那种热情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在学校里推进课程建设的最必要的条件,是校内所有的教师每年至少有一次在教室进行公开教学,向其他教师开放课堂,以进行教学研究。
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综合学习是进行三个对话——“与主题对话”、“与地区人们或教室里的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学习,即是实现“与题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这种学习的突破口。
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在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推动“合作性同事”关系构建的最好方法是教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4
——“学校改革的挑战”部分
今天的学校最深刻的危机在于失去了教师自身作为专家的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的据点。
为了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室里产生出来,必须准备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凭借着对学生深刻的洞察能力去完成这一工作。
在十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地生活的学校里,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学校的变化只能从其内部开始发生。为了能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化,首先必须让学校和教室向地区、家长、市民开放。为了能向地区开放、能与家长、市民协同合作,学校必须从内部做好准备,即学校的校长能够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挑战,同时,只有在这样的校长的指导下,全校的教师们才能够协同一致地工作。
要实现“参与学习”有两个障碍。一是教师方面的障碍,因为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自信心,得不到家长信任的话,开放教室这件事是实现不了的。二是家长方面的障碍,如果他们抱着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思想的话,参与学校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
为什么综合学习中的“学习的创造”会起到改革整个学校学习的核心作用呢?其理由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与从单元到单元的学科学习不同,在综合学习中可以对连续的、贯穿始终的主题进行持续的探究。综合学习能对整个学校的改革发生影响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学年方案”中教师的组织。综合学习实践打破了学科与教室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师的合作和共同研究,这一意义非常巨大。
综合学习中的“学习的创造”和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相结合,能够导致学校教育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发展。
学科学习的改革是把过去根据“效率性”原理而产生的“目标·完成·评价”型(阶梯型)课程改革成“主题·经验·表现”型(登山型)的课程。为了使学科的本质鲜明化,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应努力提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围绕学科的中心内容来开发单元,持续地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注意到,即使在以综合学习实践为中心时,对学科学习的改革也必须投入很大的精力,以尽力推动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
学校的改革从对话(相互倾听)出发,这种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的声音转化为语言。使讫今为止在办公室里一直不说话的某位教师开口说话、使在教室里一直不说话的某位学生开口说话、使在教师和家长联席会上一直不说话的某位家长开口说话,这就是学校从内部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对话(相互倾听)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所谓学习,就是与教育内容的题材(主题)的对话,是与教室中的教师、与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或意义的同伴对话,是与自己自身的对话。
“参与学习”实践是一个挑战,它要求重新组建学校,使之作为“学习的共同体”。作为“学习的共同体”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们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还是家长和市民们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在教室中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开放教室、共同创造教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确立校长的指导性,谋求学校工作的民主化,重新把学校建成一个能使每位教师既独立自主又协同合作的组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学校在与家长、市民联合的基础上的自律性。此外,与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民主化。
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方面,教师相互之间建立作为教育专家的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核心的课题。
课程建设也需要持续地、具体地实践。如果把课程看作“学习的履历”,那么,每天在授课中的学习的创造就成了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课程建设也是一个至少要花十年时间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