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教学:帮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
作者介绍—鞠瑞利,上海市七宝中学心理专职教师,上海市七宝中学教科所所长,上海市教育心理特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第二、第三届心理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第二期“双名工程”徐崇文教心基地学员,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兼职导师,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教师资格考评专家。曾获首届上海市高中心理辅导课大奖赛一等奖。他积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规律,形成了“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风格。
帮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
——高中心理辅导《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教学设计
【前端分析】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
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
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
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
2.
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
3.
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
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
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
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
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
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
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
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
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
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
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
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心理特级教师
鞠瑞利)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
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他善于运用哲理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取的案例和情境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收获比较大。希望鞠老师在活动设计中能把改变个人不合理信念的过程更详细地呈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的认知调节。
(点评人: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心理特级教师 梅洁)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5年7AB《名师课堂教学专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