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如葆
朱如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40
  • 关注人气:1,0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工作室的成长足迹

(2015-07-17 07:23:24)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转摘:

名师工作室的成长足迹

 

郝淑霞工作室:“麻辣鲜师”共成长

  马朝宏

郝淑霞,东北师大附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不知是不是因为姓‘郝’,从登上讲台的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老师。”郝淑霞这样自我解释。但是,要做好一名“思品课”教师,谈何容易。

“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生做人,思想品德课就是培育、发现和传播人的善心及人性的光芒,发现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郝淑霞这样理解思品课。

然而,“做人”、“美好”、“人性”,这些抽象的字眼如何让初中的学生去理解和接受?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上?

“人——人心——人的善心”

2011年4月15日,在郝淑霞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年过半百的她为与会者上了一堂生命教育核心课程校本自创课《让生命在有道德的生活中绽放》。郝淑霞先出示了一张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灯。”“大家说的很准确。我想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些孩子长大后在过马路时可能会怎样做?”“带着他的孩子一起闯红灯。”学生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

随即,郝淑霞出示了第二张图片“孩子和大人一起等红灯”,向学生们再次发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后迅速回答:“一群人在等红灯。”“你发现这群人中,最与众不同的那个人了吗?”“被妈妈领着的小孩?”学生不太确定地看着郝淑霞回答道。郝淑霞点头示意,同时追问,“那你猜一下,这个孩子长大后再过马路时可能会怎样?”学生们几乎同时说出“带着他的孩子一起等红灯”的结论。郝淑霞笑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一群人都在闯红灯,只有一个人推着自行车、站在马路一侧等红灯,她开玩笑地说:“这就是那个孩子!”学生们也都会意地笑了。

生活就是教育。而闯红灯、等红灯,就是我们的生活。就这样,郝淑霞的课总是可以通过鲜活的事例,从生活细节中的“道德”入手,揭示人性的真善美、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行动起来。“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这就是郝淑霞心中理想的思想品德课堂。

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

从教30年,郝淑霞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特别是2011年工作室成立后,因为有了“团队作战”,在成就别人的同时,郝淑霞也从来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放弃成长。经过多年的研究,郝淑霞提出了自己的“三真”教学思想,真实——思想品德课要源于生活,真情——思想品德课要触及心灵,真动——思想品德课要知行合一。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郝淑霞认为,反思特别重要,要不断地自我否定,才可能成长。于是,在郝淑霞的工作室,每次活动都要进行基于实践的反思,在反思指导下的实践。

2013年4月,在东北师大附中第三十届教学“百花奖”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李战卫要上《犯罪与刑罚》一课。在之前学科组和专家组听试讲时,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同行提出的质疑,李战卫不能接受,一天一夜都没能从“自我”中走出来,直至当众与郝淑霞激烈论辩。

一天早上,郝淑霞和一个学生交流,她指着教材问学生:“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边思考边回答。郝淑霞认真地听完学生的讲述,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但我是这样想的,你听听有没有道理……”这一幕让李战卫顿悟了郝淑霞的话,“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于是,李战卫按照郝淑霞等人的意见和建议,重新设计了这节课。为了便于让学生区分一般违法和犯罪,课前李战卫制作了9种行为卡片:吸烟、辱骂他人、旷课、纠集他人合伙滋事、传播淫秽读物、多次偷窃、杀人、抢劫、绑架,随机发给主动参与体验的9个学生。看到自己的卡片,学生们神态各异。“请同学们面向全体同学高高举起卡片。”全场笑声一片。体验的学生按照李战卫设计的问题自由组合,传播淫秽读物应该站到哪队去,学生很为难。“传播淫秽读物”的卡片持有者则甚为纠结,红着脸。此时李战卫说:“我想看你是怎么迈过去的,一步就容易走错啊!”接下来李战卫请学生们支招,学生们兴趣盎然,但不能定夺。到了最后抉择阶段,李战卫把问题抛给了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来听课的大学生,全场一片肃然。这位大学生语出惊人,给出了答案。

基于学生认知,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才能达到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目的。

提起这件事,郝淑霞说:“这种自我否定的过程,伴随着教师内心的煎熬,很痛苦,但是不可或缺。它是一个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经验型教师通往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1+n”相互辉映

除了成员之间不停地进行各种“磨课”,促进教师成长,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为人之师”。

2011年4月,工作室成立不久,郝淑霞就带着成员们参与了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的“送培到县”活动。

第一节课,是长春市45中学教师兰艳敏为龙井市第四中学学生上《做诚信的人》一课。课堂从一个案例开始,2005年10月,7岁的小欣月因为癌症失明了。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站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仪式,但她的身体已经不能允许她到北京了……好心的长春市民找了一个有国歌响起的地方,告诉她,那里就是北京天安门。当同学们看着视频里的小欣月吃力地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兰艳敏亲切地看着同学们问到:“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她的家人能不能劝她放弃这个愿望?”几个问答之后,兰艳敏话题一转,“大家可以合伙‘骗’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孩子吗?”,有学生说,这是“善意的谎言”。兰艳敏进一步追问,“善意的谎言就不是谎言吗?就不违背诚信吗?诚信和善意的谎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课讲到这儿,郝淑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曾就此与兰艳敏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激情——体验——导行”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诚信和善良的向往,润物无声。

在郝淑霞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7次深入不同市县,在与千名当地同行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实践和理论缺一不可。工作室运行半年后,郝淑霞开始让成员们围绕自己的教学申报课题。开题报告后,工作室开始集中培训,这次集中培训围绕每个人的课题进行开题报告指导。让郝淑霞没有想到的是,一半成员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课题,有4位教师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甚至有3位教师连自己想研究什么都说不清楚。

根据这种情况,郝淑霞改变了培训内容,让这3位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自己喜欢上什么样的课,怎么上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3位教师的叙述中,主持人顺势启发提问,其他成员帮着回答完善。不知不觉中,大家共同梳理出3位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一位来自农村学校的成员,上课时特别愿意把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作为课程资源。于是,大家为他确定了《国情教育中的乡土化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这次集中研讨给工作室成员留下了温馨而难忘的记忆。

4年过去了,昔日的工作室成员如今都成了工作室的主持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教师邓持梅、长春市教师李忠强、长春市朝阳区教师兰艳敏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一届工作室成员的期限是3年,而郝淑霞对成员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却没有期限。虽然他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依然是郝淑霞工作室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个工作室孵化出n个工作室,相互辉映。

勤于实践,不断创新,打造每个成员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郝淑霞对大家的期待。当走进郝淑霞名师工作室,我们会发现工作室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和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有帅气儒雅、才华横溢的教师李忠强,有性情率真、热爱生活的教师李晓明,有漂亮聪慧、优雅大气的教师高雪,有老成持重、谨言慎行的教师于兴龙,有充满朝气、思维活跃的教师付玉娟,有底蕴深厚、风趣幽默的教师付军……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对教学实践和研究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可谓“麻辣”。郝淑霞希望工作室的成员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自我完善和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时刻保持着“新鲜”,她亲切地称他们为“麻辣鲜师”。

2015年3月,郝淑霞名师工作室第二轮启动仪式纳新活动举行,纳新成员全部由第一批成员择优推荐。郝淑霞工作室再次起航,春天里,她带着工作室的“麻辣鲜师”向着“共享人生出彩”的梦想再次出发……

 

 

 

 

 

参加了一场考试,涂抹了几句。只想写几句实实在在的感受而已。——题记


舞 台

文/江汉杨慧全

 

长空是雄鹰的舞台

群山是松林的舞台

大海是舵手的舞台

三尺讲台是我的舞台

 

清晨,来到校园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迎着亮晶晶的眸子

琅琅书声映入心怀

 

课间,和孩子们嬉戏

草坪的蚂蚱蹦蹦跳

飞来飞去的沙包在欢笑

快乐的小鸟一只只飞来

 

课上,智慧的思绪飞扬

灵动的童声嘹亮如歌

一场场辩论面红耳赤

思维的体操旋转犹在

 

有一堂课,读文成诗,

我们徜徉在文字的花园

选词撷句组合文字的神奇

真情实感再现文学风采

 

难忘红扑扑的小脸

抑扬顿挫地读着诗作

胸前的红领巾似火焰

点亮着梦儿花正开

 

百灵鸟歌唱在山林

小溪欢畅入海流

白云悠然在蓝天

我和学生浸润在书海

 

... ...

 

按后:

会写的就做个答,不会的弃之,分数随意。呵呵,有些诗词耳熟能详,但却提笔忘字。答完交卷,走出考场再一次深深感受学无止境。学习如吃饭穿衣,是教师生活的必需。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

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

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于是——

有了草船借箭、

有了过五关斩六将、

有了据水断桥吓退曹兵……

 

赵子龙接到进攻军令时手上只有20个兵,

收获成果时已时攻下了十座城池/

多了2万个兵、

增了三千匹马,

军令只是写着:

攻下城池。

——如若万事俱备,你的价值何在!

 

孙悟空是在取经的路上碰到的,

猪八戒是在取经的路上碰到的,

沙和尚是在取经的路上碰到的,

白龙马也是在取经路上碰到的,

所以要碰到可以与你一路同行的人,

你必须先上路!

不是有了同行者才上路,

是因为你在路上才会有同行者!

可惜好多人把这个道理相反了……

 

狮子看见一条疯狗,赶紧躲开了.

小狮子说:“爸爸,你敢和老虎拼斗,

与猎豹争雄,

却躲避一条疯狗,

多丢人啊!”

狮子问:“孩子,打败一条疯狗光荣吗?”

小狮子摇摇头。

“让疯狗咬一口倒霉不?”小狮子点点头。

“既然如此,咱们干吗要去招惹一条疯狗呢?”

——不是什么人都配做你的对手。

不要与那些没有素质的人争辩,

微微一笑远离他,

不要让他咬到你!

 

 

http://s3.jsyxw.cn/yanxiu/club/t/54/38/Img613854_t.png

 

邮局不努力,成就了顺丰;

银行不努力,成就了支付宝;

通讯不努力,成就了微信;

商场不努力,成就了淘宝;

老婆不努力,成就了小三;

今天,如果你还在抱怨,

再不努力,就一定成就了别人!

你不做,别人会来做,

你愿不愿意又何妨!

你不成长,没人会等你!

 

2015年, 送给所有孜孜不倦地一直努力着的人!

 

 

http://s3.jsyxw.cn/yanxiu/club/t/70/38/Img613870_t.jpg

 

http://s1.jsyxw.cn/yanxiu/club/t/72/38/Img613872_t.jpg

 

 

http://s4.jsyxw.cn/yanxiu/club/t/75/38/Img613875_t.jpg

 

谁为杏花痴 张琴 2015-07-15分类:教学反思

千年前,北宋王安石,曾拿水边一树杏,来印证他孤绝的灵魂: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从此后,花吹雪,便屡屡成为我们在早春惊艳的想象了。

百年后,西湖力上小客栈待诏的陆游,于细雨深夜,勾一枝杏花,略略排解郁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枝杏花的倩影,便一直明媚着宋朝的诗行。

还有,四百年前那个独爱声色的有趣老头李渔,醉里邂逅一树杏,竟无端为她下了妄语: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想杏花那山野青涩小女子,也定知晓了这番羞辱,它却照样在山野石畔,素心开放,等待她钟爱的春风。

如果翻个身儿,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顺着牧童的指向,走进杏花村,细雨霏霏中,我们会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一丐碰响心底的忧伤。

杏花不顾世人言,冰雪一去,便开在料峭春寒里。花下的草还黄着,花上的枝还黑着,花间的风还凌厉着。她只暖暖的,照亮山野。寡言‘羞涩,澄澈’,不染一丝烟火味。你说她薄?怎奈得寒风苦雨和眉梢;你说她冷?却不见她拼将全身气韵照孤寒。

杏花,在我,是心底里最亲切的一种意象。

少时,逢春寒时,去山村姥姥家,碎石径的路边,一列老杏繁花,看呆了女孩儿家的心。那种凸显于贫寒清寂童年的一派富丽、缠绵和诗意,真是叫人瞠目结舌,震撼得小小的心里,泛起一层小小的忧伤。

上师范时,美术课本上看到过李可染的水墨画《杏花春雨江南》。那画作,在后来的日子里,逐渐洇染成一种竺意,一种柔情,一种对无暇青春的思念情结。后来,书读得多了,才悟出,杏花春雨,不只在我是一种寄托。著名文人的笔下,也常有清丽的杏花出境。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似乎是她最好的遭逢。但,北地的杏花,给我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温暖。

长大了,嫁人生女,三年五年,长亭短亭,便忽而作别了人生中的杏花年华。忙碌中不留心,不远处的娘,白发平添,也多了疾病。

那年春天,我请了假,将娘接到我们在南山上的场区居住。风日静妍的光景,我把娘扶出来,坐在阳光底下,跟她一块儿远看近眺,说闲闲的家常话。远近的树,有的在发芽,有的在开花,春深似海。娘指着一树杏花,讲她的幼年。那时,她要看弟弟,背妹妹。春天了,她能一手托着背上的孩子,一手攀着石缝,爬上墙头去,折杏花。她说,如果不背孩子,一棵挺高的树,她只消两手一抱,两脚一缠,一纵一纵就年度上树梢。我姥姥一忽儿出来,喊她吃饭,只听得答应,不见人,抬头,在云端的绿影子里,有脆脆的笑声跌落。

去年,母亲去了。从此再没人跟我亲切地讲那一段段有杏花闪亮的过往。那个煦暖浩大的春天,过错近的杏花,成为我一季季精神的食粮。

若我是一枝杏花,母亲必是我的春天。我失去了爱的依靠,便只有决绝地开放在山水间。

寂寞时,也曾去网上寻一些画儿来养眼。看丰子恺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春日山道,三两踏青者,闲闲地走;路旁大石里,斜伸一株柳一株杏,柳枝迎风,杏花明媚,有胭红朵朵,落在山石缝、石阶间和行人的肩膀。白云静静游移,山岚淡若春烟,我又看到了前年那暖暖的、暖暖的杏花。

北宋赵昌的没骨画里,也见到了一枝枝杏花,饱满莹润,折枝可得,看了,便生怜惜之意。明末陈老莲呢,笔下杏花,多了一层清愁;我看,更合杏花那无意争春、低调开低调谢的淡静。

或许,大师的生命里,从来不缺花香满径。以前是,现在也是。黄永玉对沈从文说:“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过错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2叫。”黄永玉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沈从文微笑着回答:“懂了就值了。”

心灵的默契,对美的欣赏,与知已一起共度的时光,当真是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啊!对于不懂的人,又何必相邀?那懂得你心灵深度的人,一定会欣然前来。在陌上花下,跟你一道,静静地、静静地看杏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