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转课堂的困境

(2015-07-05 11:09:37)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同学情深

转摘:

翻转课堂的困境

 

翻转课堂似乎是在这一两年内突然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从高校到中小学大家都在尝试和实践。


翻转课堂可以把学习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通过互动的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有针对性,并且利用新兴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翻转课堂改变的不仅仅是空间、时间,也不仅仅是用了视频等新技术,而是对整个教育理念的重新反思。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模式好处如此之多,以至于很快,翻转课堂在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落地生根。


本人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和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实践一直存在担心。


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翻转课堂在中国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尤其是翻转课堂应用到基础教育中去,三方面的原因让我对翻转课堂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首先,美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教师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并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虽然偶尔有几校联合的考试,但是日常教学中,并不完全是根据考试要求来设置课程的。


因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比较灵活,教师并没有像在中国一样有非常紧张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进度,可以给予学生空间非常大的自主学习个性帮助。


而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内容是确定的,教师并没有太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基础教育的进度也是有要求的,不能因为学生的选择而改变课程内容或者进度;基础教育是有统一的考核要求和标准的,以个性化为优势的翻转课堂在中国如何符合考核的标准是每个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次,美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基本上是小班教学,20人左右的一个班级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讨论,翻转课堂的互动性能得到非常好的发挥。


只有在充分的互动过程中,时间、空间和形式的翻转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发现、练习和掌握教师原本想要传授的知识。


而中国的课堂一般有30多人到40多人,人数的增加会对互动讨论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得课堂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达不到原来设计的要求。


在中国,到底是部分小班化的兴趣课程适用翻转课堂还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用翻转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翻转课堂能够高效深入地运转,其核心有赖于“批判性思维”,甚至有研究认为美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批评性思维的坚持和贯彻”。


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对美国的孩子来说,学习一种知识后,对此进行提问和进一步讨论几乎是本能性的反应。


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孩子最薄弱的地方。


不仅孩子薄弱,教师也薄弱。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很好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很好的问题,那么翻转课堂最精华的互动和主动探索部分就很难有效地展开,翻转课堂不仅无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可能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不知所措。


上面的三点担忧是我认为翻转课堂可能很难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原因。但是,翻转课堂所代表的教育转型却肯定是未来的方向,无论是否运用翻转课堂,我们的教育改革都势在必行。


在这三方面的担忧中,我个人觉得最需要马上开始解决的,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要做专门的培训,因为这真的是基本素质之一。


这种针对学生,甚至包括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从海绵式思维(被动地全盘接受知识)转型为淘金式思维(互动地学会质疑地选择知识)。


我们在接受一个知识之前,必须增加一个反思和选择的步骤,需要询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什么情况下这种结论成立?有没有例外?……只有通过和知识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学会对信息的选择。


其次是增加提问的技巧,比如最近流行的《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到十个提问技巧,包括判断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有没有价值观假设或描述性假设,有没有逻辑谬误,等等。


最后,需要重新理解知识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探讨知识究竟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我们所谓的“掌握知识”究竟是掌握什么?


只有我们重视提问的力量,把这种培训渗透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翻转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翻转,中国的教育才能实现转型。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上海教育》4B刊,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0ODc5NA==&mid=209132593&idx=2&sn=ee3109a3c793f0a6f1649a4ea6715ba7&scene=5#rd

 

 

 

 

翻转课堂的困境

 

王竹立之问

 

魏宁

(原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7期)

王竹立老师寄来新作《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对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给出了全新的思考。特别可贵的是,王老师的新书虽属学术性著作,却全无学院派的痕迹,书中故事、寓言俯拾皆是,在轻松愉快之余发人深省。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言及信息技术课程,却引申出一个让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一次质疑问难,我姑且把它称作“王竹立之问”。掩卷深思,就让我们共同面对这一提问吧。

 

说起“王竹立之问”,要从让王老师感兴趣的一位信息技术课“辍学者”说起。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位老师的班级里,有一位信息 技 术 特 长 生,他 几 乎 不 听 课 ,也 从 不 交 作 业 。在 课 堂 上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课下,他提的很多问题都让老师哑口无言,使得信息技术老师一见他就想躲。到了高二,有一天,他突然找到老师,宣布 了 自己 的 决 定 — — 放 弃 学 业 到 北 大 青 鸟 学 程 序 设 计 。而 这位信息技术老师却因此陷入了长久的愧疚和不安之中……

 

像这样的信息技术课“辍学者”虽然是凤毛麟角,但信息技术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却是一种普遍现象。王老师在广东城乡调研的时候,就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允许学生在 校 上 网 或 带 手 机 来 校 , 理 由 是 怕 影 响 学 习 ,“ 不 好 管 理 ” 。但教师们又承认,现在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比自己还要强。这样,信息技术课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陈旧、过时的教材内容,明知学生早已会了还要硬学;另一方面,对学生自己凭着兴趣爱好从网络中学来的知识又不屑一顾,还要横加阻止。

 

现在,我们可以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提出“王竹立之问”了:信息技术课上教的内容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在课上又学不到,我们该怎么办?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信息时代知识的价值。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福尔摩斯,大家是否还记得小说中描述的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拿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文学、哲学、天文学、政治学几乎不了解;地质学知识只限于能一眼分辨出不同土质;化学、解剖学却相当精深;法律知识则极为实用……但对于福尔摩斯来说,这“残缺不全”的知识却不多不少正合适。因为福尔摩斯对知识的追求完全是从个人兴趣和需要出发的。

 

美国学者西蒙斯在谈到信息时代每天如潮水般涌来的知识时说:“知识的数量会淹没智慧,选择、选择、再选择,知道在知识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王竹立老师的回答就是,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最感兴趣和最需要的。

 

回到信息技术课程,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着回答一下“王竹立之问”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孩子从他们的个人兴趣、需要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您觉得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太高,那么需要放下的恰恰是我们的“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按自己的兴趣结合,彼此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有相同兴趣的孩子们自然会一起深入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毕竟,今天的孩子们需要的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寻常知识,而是私人订制的独创知识。

 

“王竹立之问”饱含了对信息时代学习本质的思考,信息技术教 育 终 究 要 满 足 每 个孩 子 的 私 人 订 制 。它 可 能 超越 现 实 ,但 它 一定是放眼未来的,也一定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从王竹立老师对翻转课堂的四点看法衍生的智慧

2015年4月29日,王竹立老师在宁波电大为老师们作了一场题为“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导读”的讲座。原文地址:王竹立老师在宁波电大的“碎片与重构”导读在讲座中,王竹立老师对翻转课堂发表了四点看法:1)赞成翻转课堂理念,不赞成僵化的模式;
2)赞成进行翻转课堂试验,不赞成马上推广;
3)主张将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方法混合应用;
4)认为翻转课堂会向更广义的翻转学习转变。---------------------------------------------------------------------------------------------------------------从王竹立老师的观点出发,很多老师在王奕标老师的QQ群中(透视翻转课堂241499734)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都各自发表了对翻转课堂的认识:每个人可以看不同的角度观察翻转课堂。老师赞成翻转课堂理念,我深有同感,这个理念我想集中在四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老师赞成进行翻转课堂试验,不赞成马上推广的认识是基于慎重考虑的。翻转课堂虽然集中了好的技术、好的理念,在一些地方也获得了成功,但是效果还未得到公认,因此,不能把大范围的学生都当成小白鼠。
老师主张将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方法混合应用,我想是基于这样考虑:各类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有其自己适合的领域,只有取长补短,方能扬其所最长。
老师认为翻转课堂会向更广义的翻转学习转变。我的理解是深刻理解与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实质,并进行创新发展,起到翻转但并不囿于翻转,以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总体水平。
一、翻转课堂是否适合所有学科或知识的教学?
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知识分类的观点,我觉得对于不同知识,有其相对适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的一些缺陷其实是很明显的,如对知识探究过程的忽视、教学资源投入比较多、实施条件有较高要求等。因此,目前第一个目标,应该是发掘翻转课堂的特色,研究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适应性。
二、翻转课堂的发展方向
基于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形成了这第二个问题——发展方向问题。我想基于几个方向考虑:
1、知识观,关联主义的一大特色是根据知识形态的变动将知识分为硬知识与软知识。这是基于信息社会知识发展特点进行较为科学的归纳。如果未来软知识发展加快,硬知识形态缩短,那么教学的目标也会随之改变,对翻转课堂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比如导学视频应该导什么,怎么导。交流过程如何组织,目标是什么等。
2、方法论。翻转课堂要有效实施,其实要有强大的方法论基础的。对实施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关键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化的导学资源建设,怎么建、建什么、建成什么样;二是课堂交互如何有效开展,交互什么,如何交互、如何评价等。3、模型建构。基于知识论与方法论的考虑是比较基础性的,也相对抽象,而实际运用则必然是要建构模型。如何建构一个能具有融合多方优势的,具有广泛包容性与抽象具体化的模型,是翻转课堂目前发展最需要的。现阶段的翻转课堂的实践跟关联主义或竹立老师所说的新建构主义是否无关?1)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开放信息。2)一切复杂的教学模式都是落后的教学模式。3)让学生玩多几次愤怒的小鸟再来讲抛物线容易地多了,把抛物线这个概念脱离社会载体来讲学生当然理解起来吃力。特别是概念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经验的总结,没实践何来经验,没经验何来总结,概念变的很虚还强行要记住背下运算。让课本知识与社会连通,翻转才有源头之活水。4)现阶段的XMOOC或者翻转课堂的实践,一般还是一来就给了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不是新建构主义所提倡的零存。5)新建构主义承认了知识的结构性,所以提倡整取,这一点超越了后现代主义。新建构主义又提倡零存,这是吸取了联通主义的营养。新建构主义在最初学习阶段提倡零存,后现代意味很浓,提倡整取,现代意味浓。所以新建构主义是混和的,所以用新建构主义来指导混合式学习最恰当。6)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适用范围是不同的。二者可以相行不背,但是二者的知识论基础存在差别。一个是基于现代知识论,一个是基于后现代知识论。现代的知识观要义是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联通的结果,是可以物化,存于多种媒体之中的。竹立老师的零存整取,本质上是知识建构,应该无后现代知识观特征。7)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后现代教育理念目前还比较高端,大多数老师不具备这个理论思维能力。后现代的核心思想是要反思我们所使用的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有没有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本来就不严谨、欠科学,欠实证。8)零存是网络时代强化的学习特征,整取是为了获得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因为无结构的零散知识无法解决问题。9)零存不适合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只适合快餐式学习。当然,要看你零到什么程度,有些知识的学习必须一气呵成。思维的过程不宜割裂。没有必要遵循原始教义,我们需要的是实用的、可用的、好用的理论指导,何况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一谈及理论就追溯始源,滥觞,真的意义不大,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10)零存不难,整取难。但现在微课设计有故意化整为零的倾向,不可取。有些研究提出,有些知识只有几年的周期,认为大学四年,毕业时,三分之一的知识都过时了。那要不要反思一下,教育的根本问题呢?1)这只能说明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发展的很快。2)对于中小学则有另一类问题,如果你所学的知识,一辈子都用不上,或者等你几年后要用时已经变得你认不出来了,你还要去教、去学吗?这就要我们深刻反思一下,教育的意义。关键是我们要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这是教育本质问题,需要反思一下。3)举个通俗的例子,你买过时髦的手机吗?当你买到手的时候,它就已经过时了,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但我们能因此就不学习吗?能否定大学学习的意义吗?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终身学习,我们不可能只吃第六个馒头。或者说我们早期的学习主要是基础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后是需要什么学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学习。4)所以要把知识与社会信息连通如何把你的思想 变成可操作的行为显性的、硬的、结构化良好的,普遍而抽象的事实、概念、和原理,适合“整学”,没有必要刻意将其零散化。这对于知识传授的初级学习。隐性的,软的,结构不良领域的,结合具体情景要具体分析处理的,适合“零存”,对应于高级学习。

 

 

爱孩子其实并不简单

 

 

翻转课堂的困境


图文:李凌云

 

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满足孩子被关爱、被喜欢的需要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爱意满足时,那么在孩子身上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他们可能积极阳光、乐观豁达;他们可能面对各种复杂关系,处理的非常得体;他们可能自信、融通,同时不失自我……

 

也许家长会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虎毒不食子”等等俗语都印证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其实,中国父母最爱孩子,也最舍得为孩子付出,然而纵使爱的意愿再强烈,假如缺乏爱的能力和方式,反而更容易让孩子迷失自己,爱孩子其实并不简单。

 

翻转课堂的困境

一、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条件的满足

 

假如爱等于无条件的满足,培养孩子反而变得简单了,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假如爱需要有条件的满足,很多家长又会对孩子的需求固执地设置条件。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或是真的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或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总是充满了要求和苛刻,对待孩子或者俯首称臣或者横眉冷对,表现出两个极端。最终的结果却出奇的一致,孩子越来越难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生活在无条件的满足的环境中,一个生活在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环境中,一个进了天堂,一个下了地狱,结果都是毁灭自己,令人无限唏嘘!

 

二、爱并非无条件的付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包办、代替是最常见的,随意在幼儿园、学校门口观察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很多家长背着孩子、抱着孩子、替孩子拿书包……在课外补习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课间休息时,家长拿着水果、水、扇子,一边喂孩子喝水一边问孩子累不累、渴不渴……家长这样的关爱方式并不一定是错误的,我也期待自己小时候可以得到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想想也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

 

但家长应该明白,当我们做这些事情的事情,给到孩子的应该是幸福感、快乐感,而非让孩子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过分的付出和包办代替,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有压力的,孩子是在为父母学习,他们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和关切,学习也就成了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父母的所有付出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爱的本质是尊重和信任

 

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更多人对于爱的评价可能就是能够为对方付出或者牺牲多少。这样的评价可能是对的,但如果爱没有以尊重、信任为载体,就会偏离爱的价值。爱人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要求和失望,对朋友的不满……都是因为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爱是出于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那爱的结果就是失望。

 

翻转课堂的困境

作为父母,其实并不需要给孩子太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同时学会尊重和信任他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种爱,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感觉到自己作为人是如此的自由与快乐。

 

这样想来,爱孩子其实挺简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