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能为教师职业幸福做些什么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转自:
学初,到各校检查调研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其中,最想谈的是老师课堂中传递的语言信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但在听课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自己向学生传递的语言信号。
我们说,一节课能否营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及课堂驾驭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能干扰。课堂是一个张弛动静结合的生态环境,教师安排学生自学,就要创造环境,给足时间让学生进入状态,投入学习。但不少老师似乎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动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又怕课堂太冷清了,于是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个提示,不到一分钟就做一次强调,严重干扰和影响学生的思考质量和思维活动。安排小组讨论时,似乎觉得学生争论的声音越大,越热闹越,才能显示出讨论的激烈。于是,在学生讨论进入整理梳理环节时,老师总要强调:“大家快点讨论,不要怕,放出声来!”要么,就再三的催促:“讨论完了没有?讨论完的小组请举手,没有讨论完的抓紧时间。”很显然,这个环节中,老师所传递出来的语言信号,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好的课堂应该有静态美。教师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研究、整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后,就放手让学生静心学习,不要有太多零碎的语言干扰。
诱导要有明确的方向。听课调研有两个现象要提:一位老师在安排学生读课文环节中,一开口就说:“谁愿意给咱把课文读一下?”这个语言信号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有问题。首先,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实施这一教学环节上是随意的,课文该由谁读,朗读的要求是什么,老师并没有预设。其次,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不一定就十分掌握,指向性不强。再次,“谁愿意给咱把课文读一下”是央求的口吻,潜台词是:谁愿意帮大家读一下课文,只要有人愿意读,大家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就好比谁愿意给咱把教室打扫一下是一个道理。老师这样问后没有学生举手,于是老师就说:“大家推荐一个咱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吧!”这个语言信号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这是一个教学不公平的信号。为什么一定要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读呢?想向听课老师展示,还是想示范引领?那些朗读水平低的同学是不是更应该读,更需要得到机会和锻炼,更容易发现朗读中的问题,更有利于朗读指导。
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原本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比如:“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我是一个讲卫生的人……等等”,但老师传递出来的语言信号是:“同学们说一说我是什么”并且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是一个勤奋的小蜜蜂,为人们酿造甜蜜的蜂蜜。”这个语言信号传递出来后,一下子把学生引导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或植物这个方向上来。学生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我是一头大象,可以卷木头;我是一颗大树,可以为人们遮阳;我是一头牛,可以为人们耕地;我是一只狗,可以为主人看家……,”按理说,学生回答到这个方向,老师要及时矫正扭转,但很遗憾,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几乎都传递的是:“说得好,说的不错”的语言信号。类似这样指向模糊的诱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
评价要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听课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语言匮乏,简单笼统,甚至会滥化和泛化。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对与错,老师都统一评价:“回答得不错!很好!很棒!”,即便是学生真的答错了,却意外的收获“标新立异,想法独特”的赞美。教师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吗?其实,这样的评价大多是无效的,甚至会产生负效,促使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不能够树立严谨的态度,形成心态浮躁,随意应付的低劣品格。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为师生营造一个相对较宽的交流讨论空间,一方面积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另一方面紧抓学生问题回答的核心要点旗帜鲜明的表明教师自己的观点,并对问题进行梳理,使学生对问题更进一步的明朗,这样的评价才深刻有效。新课程倡导鼓励赞赏,但这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不但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师生双边活动的信息载体,清晰的组织语言,明确的学习要求,干净利落的表述,深度的评价,不仅能上好课,更能赢得学生。
人本管理,人文关怀我们提了好多年,但只是写在文件和汇报里。实际管理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是强令得多,要求的多。程式化、古板型的东西多,艺术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在满足老师精神内需上,要么不作为,要么少作为,探索实践的较少,创新的就更少。管理者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状态,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师生的成长。
大家都说,教师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和激情,学校没有活力。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我想,只要能抓住这个“老大”,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学校不论规模大小,条件如何,只要管理者心中始终有“人本”的思想,并能设身处地的想办法去践行这一思想,就一定能找到激活教师内驱力,满足教师精神内需的办法和途径。以下,是笔者一点思考仅供参考。
1.专业成长是幸福的。给教师提供平台,让教师展示自我,分享自己在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教育思考等,让教师在分享经验和心得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举办各种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做中心发言人,体会学习、研究、展示的成就感。
2.获得荣誉是幸福的。学校设特殊贡献奖、金点子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课改精英、教学能手、感动校园人物奖等等,全校公开推荐、评选,宣传公示,并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挂绶带、颁奖杯,走红地毯,上领奖台,教师家属参与颁奖典礼,上光荣榜,上电视。
3.备受关怀是幸福的。节日慰问困难教师及家属,探望生病教师,向教师送生日祝福,帮教师操办家中红白喜事等。
4.参加活动是幸福的。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文体、娱乐活动,全体教师参与领导带头。
5.读书学习是幸福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让教师登台亮相,展示自我,向教师介绍图书目录,给老师赠书,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6.相互激励是幸福的。开通教师博客,建立专业成长论坛,全校教师相互关注,互相激励,推荐好作品发表。
7.自主成长是幸福的。在校内成立“名师”工作室,让其带徒弟,带学生,自主搞教育教学研究,学校为其推广科研成果。
8.培训学习是幸福的。组织教师赴全国名校参观学习,回校后分享学习心得。
9.得到尊重是幸福的。在学校设“尊师重教月”,倡导全社会尊重教师。
10.自主自由是幸福的。注重工作落实,减少会议,精短会议内容;务求工作实效,简化工作程序,为教师余留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11.得到肯定是幸福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反馈,少否定,多肯定;少硬性,多弹性。多正面评价、指导、辅导和给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少用通报、指责、批评、扣分和强令。可以尝试交谈式批评,短信暗示或提示。表扬教师要放在全体会上,全校师生大会上,或广播上。学校领导要举着旗帜站在教师队伍的前面,不要拿着鞭子站在教师队伍的后面。评价旨在促进工作,关注教师每一滴进步,促进老师成长。
12.人际和谐是幸福的。构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协作共进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实践起来很难,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领好路,带好头,做好倡导,多搭建合作、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多创造机会,让大家增进互信,增进情感)
13.得到推崇是幸福的。在校园橱窗、报栏、宣传墙内,展示优秀教师风彩,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学校,宣传教师,让教师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14.学生爱戴是幸福的。教师节、元旦组织学生进行盛大的团拜活动,倡导学生自主为教师庆贺节日,营造浓厚的尊师氛围。其他节日设,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师参与其中享受快乐。
15.参与管理是幸福的。组建教师智囊团,参与学生重大决策发表意见,给学校管理者提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会主人翁责任感和幸福感。
16.环境舒适是幸福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和环境,美化、绿化教师办公室,构建教师办公室文化,给教师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和谐的办公环境。
17.团队凝聚是幸福的。构建和谐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激活党、工、团、队、妇等各种组织内部活力,让全体教职工都自主参与到团队中来,参与到学校建设发展中来。
开学我送妻子去学校报到时,一群学生跑来看望他们的老师。只过了一个寒假,似乎已经分开了很长时间,师生之间久别重逢那种惊喜,那种场面,让人感动。孩子们围着妻子的床边坐了一圈,叽叽喳喳的争着给老师讲他们寒假的趣闻乐事。妻子牵他们的手,抚摸他们的头,一种温馨、谐和、温暖,侵润着整个房间,孩子们临别时和老师一一拥抱,这是多么美好融合的师生情谊呀!
我很羡慕妻子,她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学生爱戴她,依恋她,信赖她,离开了就会挂念她。她常常能接到往届毕业学生发给她的短信,打给她的电话,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回校去看她。我知道,学生虽然毕业上高中了,但每每遇到困惑和挫折时,总还能想起他们的老师,有心里话时也想对曾经关爱他们的老师倾诉。我羡慕妻子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她很幸福,幸福的享受属于自己的职业成功。
一个老师若是能被学生尊重、爱戴、信赖,怀恋,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
爱事业,是做好事业的根本。爱事业,才能投入全部激情和精力去开拓创造。爱事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突破。妻子钟爱她的课堂,热爱她的学生,所以,她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去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善于创造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她的执教效果好,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得到各方面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她是幸福的。我对妻子说:“你比我强,你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有那么多的学生,每天都发生着新鲜的教育故事。而我离开了教育一线,也就离开了一线的教育生活和教育体验”。妻子也常常把她的教育创意、活动设计,以及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拿来和我分享。每一次给我讲这些东西时,她都会激动不已,容不得我插半句话。我能感觉到妻子这个老师当的是幸福的。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从事的是“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可以教育学生;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周国平说:“爱学生不是表面的随和,仅仅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而是把学生当作目的,这才是对爱学生的实质的准确表述。爱学生的教师,一定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成长真正负起责任来。他会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到自豪,视为自己的人生成就。一个教师是否真爱学生,学生心里最清楚,他一定会受到学生广泛的敬重和喜爱。”我对这一观点的体会是深刻的,妻子的教育生活也同样让我感受到这种纯粹的师爱。
如何能有职业幸福感,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有这样的体验,妻子更有这样的体验。青年演讲家艾力用自己独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一年读了50多本书,自己还编著了10多部,做了很多次演讲,跑了全世界不少地方。面对创业导师,他却说:“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忙,那只是你觉得,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忙。我日常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忙,我也是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我也喜欢旅行、爬山。我之所以记录自己的时间,理由是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书写一本历史” 。创业导师点评说:“艾力工作效率很高,但他并不觉得很累,那是因为他有一种幸福感。”有幸福感,就不会觉得很累,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或者没有这种教育生活体验的人一定没有这种感觉和体验,也永远不懂这种幸福。我们之所以常常感觉到痛苦和累,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就有干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事情,而是一种心累,是一种不喜欢的苦累,是一种无奈的累。做自己喜欢的事,常常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即便真的很苦很累,也会觉得充实而快乐。所以说,累来自于不爱,苦来自于被动。
我在学校工作了15年,其中有13年参与学校管理,但一直没有脱离课堂,更没有离开学生。15年的执教生涯说不累,不烦,不苦,那肯定是假话,但总的来说我的教育生活还是阳光充实的。教育原本就是一件单纯的事,教育的根本应该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付出了真心,做了真事,就必然会有所收获。花了心思,付出了心血,就一定能得到认可、尊重和爱戴。妻子的教育生活很充实,每天都有新意,每天都有激情,那是因为她爱这个职业,爱她的学生。她付出了,便能收获那份充实、快乐的职业幸福,我又何尝不喜欢这种简单纯粹的教育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