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关系与家庭关爱

(2010-03-26 13:33:33)
标签:

父母

子女

家庭

杂谈

分类: 教学相长

亲子关系与家庭关爱

 

亲子关系与家庭关爱

 

“亲子关系”是指一种动态的关系,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状态。而“家庭关爱”是指一种氛围,一种家庭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会有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情,是照耀心灵的太阳。积极的良性亲子关系具有强大的正面力量,是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动力源泉。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进步成长。

如何获得良性的亲子关系,如何创造充满家庭关爱的家庭氛围?这需要父母和子女双方共同的努力。

父母必须努力做的有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精神方面,对孩子的爱、好的教育。

如今我们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庭基本上都有物质方面的保障,即使极少数同学的家庭由于客观原因而有所缺失,但也并不一定影响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精神方面: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同的是——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教育的类型不一样。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过错,但给予爱的方式、教育方法却有对错好坏之分。这是影响亲子关系、家庭文化的主要方面。

作为现代父母,除了做好衣食父母、给孩子创设安全环境外,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各种需求、促进孩子潜能发展,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子女,我们对于亲情关系的建立、家庭关爱的形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要了解父母、爱父母、尊重父母,还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一、父母之爱——呵护一生的守望天使

散文欣赏:

 

可怜父母心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刀叉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

帮你穿衣服,揩鼻涕,梳头发……

这些伴随你成长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

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

有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但是,你一定要原谅我,

也许马上我就能重新记起。

 

孩子!还记得我们练习了好几百遍你才终于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我总要绞尽脑汁去回答你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无数个“为什么”?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地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你

孩提时代的儿歌时,请你不要打断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重温昔日……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时手不停地颤抖……

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曾经我可是一口气能把你背很远很远啦,

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

像我曾经拉着你蹒跚学步一样。

让我们肩并着肩,小步小步地往前走……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轻轻哼几支曲子,

最好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一些。

孩子,我老了,

可是我永远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

——摘自《哈佛家训Ⅱ》

 

我们现在还小,也许不能想象有一天当我们28、38、48时,父母的模样。正像我们会在时间的流动中成长一样,爸爸妈妈也会随之渐渐衰老。他们期盼着我们的长大,但无法与时间抗争,常常是用自己的皱纹来换我们的青春!自从他们的生命中有了我们,他们就再也不能安静。本来他们也曾那样的自由,也曾是个孩子,但是当我们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时,他们就开始了漫漫的爱的旅途,这爱常常是没有回报的。不管在别人的眼里我们有多么的不可爱,不管我们闯下了怎样的祸,不管我们拿出怎样的成绩给他们,不管我们怎样刺伤他们的心,他们都永远无法停止对我们一举一动的牵挂!他们也曾恼怒,也曾生气,但是哪一次没有原谅我们呢?

    有时候,我们常常不能体会父母的爱与关怀,我们试图去了解同学,了解老师,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了解我们的父母呢?往往由于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于是我们就忽略了对他们的爱。父母就像是两个守望的天使,他们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保护我们,就是疲倦也永不停歇,直到生命的尽头。

 

二、认识家教类型,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人、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影响着他们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常见的教育类型有:溺爱型家庭教育、约束型家庭教育、放任型家庭教育以及民主型家庭教育等。看一看这些教育类型,你接受的属于哪一种呢?

在溺爱型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爱护,无原则地热情,一切服从孩子,时时处处迁就孩子的行为,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理智。

放任型的爸爸妈妈认为“树大自然直”,无须专门进行教育,孩子年龄大了便会自然编号,小时候有点毛病算不算什么,对子女关心少,爱护少,任其自然生长。

约束型的老爸老妈会独揽家中所有事情的决定权,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常以家长的威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往往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或“不打不骂不成器”的信条。

民主型家庭教育介于严管型和放任型之间,其主要特点是:(1)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感情亲密;(2)亲子间容易沟通;(3)亲子相互尊重、谅解,彼此了解;(4)有事情父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互相协商,知道并尊重孩子的选择;(5)奖惩分明,有理有据,分寸适当。在这种家庭中,子女一般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相互信赖。

    看一看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其实,在古代,大多数父母都是严管型的,尽管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维持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良好品性,让我们健康成长。但是,仔细想来,不一定我们中的所有人都适合民主教育政策,也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是民主了才好。有时候父母的“管制”并不代表不好!

    当然倘若我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当,也要理解父母,因为有时他们这样管教我们,只是出于为我们良好成长的考虑。希望我们有个好习惯、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是望子成龙心切,有时失了策略,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他们爱的初衷。遇到委屈或觉得不公平的时候,请多想一想他们是多么爱我们,当我们生病、难过的时候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当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由衷地以我们为荣,也正是依赖于他们的庇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到今日。

 

三、沟通——亲子间亲情维系的桥梁

   很多同学都抱怨:“父母越来越啰嗦了,管得越来越宽了。同学打个电话,他们也要喋喋不休,总爱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训话。我和他们有代沟,他们根本不理解我。”而父母也感觉到:“哎,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我们的话总当耳旁风。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置之不理不算,有时反倒讽刺我们跟不上时代了。哎,孩子们什么时候能够理解到我们的苦心啊。”

    不可否认,由于我们与父母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也有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在言谈举止、消费方式、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对事件的看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由于我们与父母所处的地位不同,担负的责任不一样,父母总“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因此不免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约束管教。而处于高中阶段的我们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自我意识骤增,渴望独立,那种“小时候听家长,小学听老师”的行为准则已经发展成了“长大自己说了算”的处事方式,我们不再愿意简单地服从父母的要求,这难免会在自己与父母之间造成矛盾冲突。但“代沟”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与父母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与家长能相处得更和睦、融洽,唯一的办法就是与父母多交流沟通。

1.尊重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呕心沥血地把我们养大成人。不管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如何,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既真又切。父母有时难免一时生气,做出些不适当的行为,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理解他们。

2.宽容以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有时候也会犯错,或者他们错怪、冤枉了我们,或者他们对我们的管教过于严厉,我们也不能因此排斥他们。很多同学在受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几天不和父母说一句话,或者当面用刻薄的词语讥讽父母。《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则道歉启事。某地的一高中生因为父亲的责怪而拒绝与父亲说话,引发了母亲心脏病、血压升高等病症,家庭气氛变得很紧张。父亲为了得到儿子的谅解,通过媒体公开向儿子道歉。暂且不考虑父亲的这种道歉方式是否合适以及这件事最终结果如何。这位高中生的做法让人心寒。因为与父亲的争执使得母亲生病,但他仍旧没有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一意孤行,只能说他考虑的始终是自己的感受,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苦处。在受到父母错怪时,我们可以为自己辩护,指出父母的过错,只要态度诚恳,相信父母会虚心接受的。

3.扪心自问

我们不要总是一味地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父母与我们之间有代沟。扪心自问,我们又何尝了解父母,何尝考虑过父母的处境、心情?试试说出: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的菜肴、父母空余时间常坐的地方、父母最近心情如何、身体状况怎样……尽可能列举出你所了解的有关父母的事项。我们可能花半天时间也说不完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却很难想出自己曾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乱发脾气,闹情绪。要记住,理解是双方的、相互的。

4.表达自己

果果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您好!

    一直好想给妈妈写一封信,今天作文竞赛正碰上这个题目,真好!

    记得上幼儿园时,小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漂亮的妈妈。您每天放学后都笑盈盈地等在门口。我多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跟在妈妈后面蹦蹦跳跳的。可是,自从我上学了,尤其是后来转到了您的一(3)班,一切都变了。您那张漂亮的脸蛋就变了,往日的笑容全没了。

    有一次考完数学,我知道考砸了,心里十分难受。您数落我半天后还打电话给外婆,电话里您哭诉了我一大堆缺点,您根本不听外婆的安慰。当天晚上您就买来几本练习册没完没了要我做,您像看贼似地站在我边上。一看见我做对了,您的脸上就发光;看见我不会了,您的脸就发黑。我胆战心惊的能做好吗?妈妈,您要相信我。

    还有我那几条蚕宝宝,您说养蚕舍影响学习,几次扬言要扔到外面去。害得我每天上学都带着它们,晚上睡觉就把它们藏在沙发下面。可是能藏哪呢?学校家里都受您监视。虽然最后蚕宝宝没有受到您的迫害。但我天天惦记它们,直到它们变成蛾子我都很不安。

    再说说每天早上您要我吃的那个鸡蛋。我不想天天吃,可怕您伤心,只好总是强咽下去。您并不满意,还麻利地剥开自己那一个,一掐两半,塞一半在我嘴里,还说:“快吃!快吃!吃了长得高。”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妈妈,孔子不是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好了,就写到这里。如果妈妈能改改我就更爱您了。

                                                            果果

    文章来源:www.duzhe.eom(2008-3-25)

 

我们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学习和生活中总有许多新的矛盾要面对,只有说给父母听,才能让父母理解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心灵紧紧地锁起来,或者只是向同学倾吐自己的心声,而不愿让父母知道,那么父母也无从了解我们,当然也不能理解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和父母交流,而是将心里话写在了日记中。我们不但要习惯在日记里表达自己的心里话,更要遇到了事情学会和父母协商,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给父母写信,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5.亦亲亦友

我爸,当我……

    不论一个人怎样倾向于邪恶,一颗慈爱的心给予他的教育,是不会永远不对他起作用的。

    ——卢棱

    4岁:我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

    lO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无可救药!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们该问问老爸怎么想?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老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怀疑爸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还能在这儿让我跟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很多的。

    (摘自《心灵鸡汤》)

 

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是我们的良师。只要我们敞开心怀,真诚地与父母交朋友,父母也能成为我们的益友。

    试试看,只要我们真心诚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与父母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大家能相处得更加和谐、融洽,并且我们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父母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是一般朋友难以给予的。沟通能为我们与父母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6.留心细节

微微在外地读大学,每年过新年前,在电话中微微都会跟妈妈说:“妈妈,过年的时候我给你寄张贺卡吧!”妈妈总说:“不用了,每个礼拜都打电话,寄那东西干什么!”然而有一年,微微真的写了一张贺卡寄给了妈妈,新年过后,好久了,她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在干什么,母亲说,现在每天上床前,都会看看她邮寄过来的那张卡片,看着她的字、她的问候和她的关心。微微在电话那一边幸福地哭着,只是觉得应该每年都给妈妈寄贺卡,为什么那么笨呢,现在才邮寄?

我们中国的爸爸妈妈,都喜欢把情感藏在心里,他们不喜欢表达出来,而习惯于实实在在地为孩子做些事情,然而不愿把“爱”或“喜欢”放在嘴边并不代表他们不渴望我们的爱,事实上,在他们的心底也很需要我们的慰藉!

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远走高飞”,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一天少似一天,有时候想起来,离开的那一天也许很幸福,小鸟终于摆脱了束缚,但是,当我们遇到那些读大学的哥哥姐姐,他们往往都会说:“好想家啊!”亲爱的同学们,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每一寸时光吧!也许你们还不能理解哥哥姐姐们的念家之情,但父母实在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不要忘了常常帮他们做些事情,不要忘了节日的时候送些表达爱意的礼物(哪怕只是一声:“妈妈,我爱你!”),他们多半会像微微的妈妈一样,会常常把你送的礼物拿出来看看!每一个感动都是一个浪漫!

7.用行动赢得父母的信任

心理案例:我要去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

我觉得在家里太郁闷了,一回家父母就说学习学习或者成绩成绩的,在饭桌上也是唠叨个没完。他们随时都在监督我,即使我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也不例外,时常借口问我喝不喝水和找什么东西进来看我有没有做其他的事情。我感到自己完全生活在他们的监视之下,有时候我真想离家出走,去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但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又充满了矛盾。你说我该怎么办?

从这个同学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很压抑,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可能有以下的诸多原因:

    首先是因父母迫切的望子成龙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

    其次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的影响,造成自己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后想离家出走。

    第三,感到学业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便以逃学或出走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盲目“从众心理”。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同学就加以仿效,以为是解脱的好方法。从众心理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若盲目从众,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庭是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它给你提供了不变的亲情,父母永远是你最坚强的支持者。你可以耐心地和父母进行沟通,坦诚地和父母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和他们达成协议,用自己的自觉行动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另外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心,坦然面对学习的压力,争取好的学习成绩。要注意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去生活。

 

小测试:下面这些测验题目是用来测量两代人意见沟通情形的。这些测验对于消除你与父母之间意见交流的障碍有积极作用。

    这些测验题的答案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之分,你可以按照现在的心情回答。假如你认为那件事“很少”或“从未”发生过,你就回答“不是”;假如你认为那件事已经发生或总是那个样子,你就回答“是”。

    1.你父母是否等到你把话说完后,他们才插嘴?

    2.你们家里的人是否常在一起活动?

    3.你们家里的人是否常在一起讨论事情?

    4.你父母是否尊重你的意见?

    5.你父母是否教训你,对你讲大道理?

    6.你常和父母谈论自己的问题吗?

    7.你父母总是把你当成小孩子?

    8.你父母对你的活动和兴趣是否感兴趣?

    9.你和父亲或母亲谈论过你的生理变化等问题吗?

    10.你父母信任你吗?

    11.你不喜欢将家中的事情告诉别人是吗?

    12.你父母对你的能力有无信心?

    13.你即使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吗?

    14.你有了问题也不会问父母,因为你知道他们一定会回绝你是吗?

    15.他们曾经采纳过你的观点或看法来看问题吗?

    16.父母在与你有关的事情上下决心时,常常考虑你的意见吗?

    17.当你失意伤心时,父母总是设法使你快乐起来吗?

    18.当父母禁止你做一件事时,他们是否对你解释理由?

    19.父母在与你有关的事情上做决定后,你问不问他们的理由?

    20.为了使父母了解你,你经常主动向父母谈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吗?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这个小测试,下一步请把题目和你的回答拿给你的父母,坐下来和他们一起讨论你的答案,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回答。你们的讨论越是深入,父母对你就会越了解。

 

四、孝顺父母,感恩父母

《孝经》中有一句话“居则致其敬”,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亲恭恭敬敬,遵守父母亲的训诲。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对母亲说的话都是百依百顺的,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是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

由于母亲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是韩伯俞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

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您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您的气力渐渐衰弱,必定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体悟:在责罚中,仍能保有一颗恭敬体恤父母的心,这是何等动人的孝行!韩伯俞学问高,他的母亲或许还没有他学问好呢!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不接受母亲的责打。

现在的父母都很疼爱子女,也不忍心责骂或打罚子女,结果却让很多孩子,不懂得体贴父母的心意!如果真的被父母责打的话,有的甚至还会记恨在心里面呢!没有几个人能像韩伯俞一样体念母亲。

每个父母都盼望着孩子长大能有出息,而把自己的幸福放在其次,我们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对我们的栽培,回报这拳拳爱子之心的唯一方式就是做个孝顺的孩子。中国自古就有“百行孝为先”的古训,饮水思源、孝顺父母不论对于我们今后成功与否都应该是必须的道德准则。

孝敬父母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孝心,又要有孝行。落实行动是孝敬父母的关键:

一是孝顺,即不违逆父母;

善待自己的父母;

随时随地都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学生,勤奋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力争长大成为有用人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

(整理:万江中学黄含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媒体怎么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