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08-03-24 07:03:1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杂谈

分类: 心情故事
               关于校园文化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生活就在一桩桩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中,走过了一天又一天。

    工作中,我们也希望多读些书、充充电,理理一下思绪,调整一下身心。可生活总是那样的紧张,工作总是那样的忙碌,需要我们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我们要应对的事情太多,我们只有尽力地挤些时间放松,尽力地挤些时间改进,尽力地挤些时间完善。当然,我们也渐渐感悟到“润物细无声”的含义。也就是说,校园环境的作用不容置疑。

    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各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有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因此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德育合力的形成,对人的成长显的十分重要。

    一、营造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植精神,铸造校魂。我们学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老师们的艰苦拼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那不是吹嘘,那不是偶然,那是实实在在的成就,那是厚德务实,自强不息精神的胜利。

    由此,我以为,未来学校的发展,依旧靠的是老师们的实在,靠的是老师们与校共荣辱之心,靠的是老师们那份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把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有了这份精神的感召,促使学生尊师重道、乐学善思、身心两健、知行统一就有可能,逐渐树立起厚德励学、合作竞争的班级精神就有可能。这其实也是我们要让学生树立的价值观,也是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有了学生不断的实践和追求,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也将不断得到增强。

   二、营造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学校良好风气形成的重要内容。当然,制度文化应该是有意识选择的,如育人目标、德育规章、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等,一旦形成和不断完善,那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过去,我们学校已经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如我们已经没有初中,我们已经成为市属学校),生源的变化,学生心理的变化等,我们有必要针对学校的实际,去完善我们的规章制度。

    实践中,我们必须明白,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目的是要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师表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小瞧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将重新整理后进一步完善。以德育工作为例,《学生文明公约》、《风纪仪表基本要求》、《学习习惯基本要求》、《卫生清扫要求》、《一日常规》、《班级管理条例》等都要补充完善,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其强制作用,逐步使之转化为具有持续的、恒久的、无所不在影响力的精神文化。

   三、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特色的外在体现。我们深知,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把学校做强做大,把学校办成名校,就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面对学校归属市管,我们要力争早点建新校。眼前,我们应本着美化、净化、绿化、教育化的原则,把整洁、规范、安全作为校园硬件和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主旋律。我们已经把校训、学风、班级精神、校徽、名人头像、名人名言、警示牌、规章制度均悬挂或喷涂于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等醒目位置,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质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将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保证。

    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针对学校实际,本着“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想着学生”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如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外出活动、食堂加餐、遇到紧急情况等方面安全都要做相应的规定,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人人都安全”。另外,对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学生,要严肃查处,以教育更多的学生,努力营造“关爱安全、关爱生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五、营造校园自育文化环境

    校园自育文化环境创设是真正落实学生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内在体现,是学校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上的一次变革。

    我国著名的桥梁科学家、教育家茅以升曾主张教育应当“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提出“教会学生教育自己是人生成功之根本,也是教育之使命”,因此他十分注重对青年学生自主学习法和自我教育习惯的培养,“以利他们自主把握未来”。因此,本着“教育、管理、沟通、服务”的宗旨,政教处、团委已将原本一些管理权力下放给学生组织,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希望各班也能根据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卫生、仪表、活动等参与管理,如果校园生活中实现“集体自治”,如升旗仪式、校园广播站、公益劳动、志愿者行动、值周、学情调查、希望工程捐助、文学社、校内外文体活动都由团委、学生会牵头实施开展,那对学生是种锻炼,也是种教育。

    另外,学科开展的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活动,过去已有开展,应该坚持,并能争取出些成果,那对学生是种锻炼,也是种激励。

    总之,育人环境是一所学校的魅力和个性体现,是学生能自主展示个性、发展特长的广阔舞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沃土。要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