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5月27日体育版一篇报道写道:“日本乒协的心情可以理解,上个世纪初,日日本乒乓球队在世界上的地位与目前中国乒乓球队一样,有点孤独求败的感觉。”这里,“孤独求败”大约是表达天下无敌的“极致”的意思,文意上说得通,大家也理解,但作为一个“新典”,应是“独孤求败”才对,可惜,报刊文章几乎一半人都错写成“孤独求败”,这就让人不得不说说了。
“独孤求败”一词出自金庸先生的创造,始见《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后来又N次出现于古龙的小说中。“独孤求败”始一个武功达到至高无上、打遍天下无对手的“隐侠”的名号。“独孤”是姓,“求败”是他的名字。“独孤氏”起源于北魏鲜卑部落,本姓刘,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之下(今辽宁海城境内)。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自金庸先生创造出“独孤求败”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之后,“独孤求败”遂被以人名指代个性特征——如“诸葛亮”指代聪明、料事如神;“猛张飞”指代勇猛莽撞,“独孤求败”就成了“无敌天下”的代名词,用以描绘“因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备感孤独”的英雄形象。“独孤求败”也就成为一“新典”。然而,不严谨、不求甚解的人却又曲解文意,将“独孤”信手写成“孤独”,更有浮浅者,觉得“孤独求败”更“通顺”,反而认为“独孤”是写错了,于是谬种流传,洋洋泛滥。嗟夫,“用典”可为章添色,但既要“用典”就不可随便用字,否则就不叫“用典”!我们细比较一下,如果没有金庸先生所赋予“独孤求败”典故的深刻内涵,仅仅是“孤独”“求败”,哪将是多麽的苍白无力呀!
相似还有一例。某报7月13日13版引文:让人可以联想到“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的故事。
“受之以鱼”的“受”字是错误的,应为“授”才对,很多人却都误用“受”。查对新闻源,原来天津大学发的通知就错写为“受”,但人云亦云,实不可取。引文的原话是这样的:“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据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的文章引用时都写作“授”而不用“受”。“受”,被动词,“收到、遭遇、忍受”的意思,而“授”才有“给”之义。
至于“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的出处,一般都说是出自“古语”,出自哪个“古语”?有人说是《老子》,但没查到。有根据的是,很早从英语倒是翻译过来过。是老外说“中国古语说……”。正是因为它是从英语译过来的,所以在翻译“授、受”上常常出错,“鱼、渔”的翻译也叫译者煞费脑筋,所以有人干脆将“授人以鱼”译作“送人鱼”,更证“授”字之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