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2009-03-05 19:01:41)
标签:

翁同龢

两朝帝师

铜墨盒

徐彻

五言诗

文化

分类: 徐彻:收藏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的五律铜墨盒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天铜墨盒正面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铜墨盒右侧细部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铜墨盒左侧细部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铜墨盒底面右侧文字

 

              我收藏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律铜墨盒

                                        铜墨盒底面

 

    1997年,我到沈阳古玩市场闲逛,偶然发现了一个稀见的铜墨盒。一个中年男古玩商,面前摆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摊上摆了一些古董小物件,如玉坠、印章、佛像之类,其中竟赫然摆放着一个个头不小的铜墨盒,耀眼夺目。我凑上前去,故意先不看铜墨盒。东触触,西摸摸,偷眼暗觑这个铜墨盒的文字和落款。落款上的“翁同龢”三个大字冲入我的眼帘,一阵狂喜不觉掠过我的心头。

    翁同龢,我太熟悉了。我写过《慈禧大传》《光绪帝本传》,与戊戌变法息息相关的重量级人物翁同龢,是我写过的人物。因此,我对他是很了解的。我暗下决心,此铜墨盒必买。但不能表现出来。否则,摊贩就要抬价了。我好像不经意地拿起了它,明知故问:“这是什么?”答:“铜墨盒。写毛笔字用的。”问“上面写的什么?”答:“我不识字,不知道。”我怀疑地细看了看他,然后低下头,细看盒盖上面的文字。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绝美的草书。有些字不认识,不能卒读。“要多少钱?”“700。”要价不低。我暗想,从我的脸色上,也许人家看出了我的破绽,也许人家就是明白人。所以,要价就高了。经讨价还价,最后以500元成交。这在当时也是高价了。携回家后,我就把它保存在箱子里。因太忙,老也没时间研究它。

    后来,我翻出了这个宝物,细细把玩,有几个草书字很难辨识。对照《草字汇》《中国书法大字典》,经反复揣摩,终于读通了这首五律。诗曰:“山深微见月,夜久独坐闲。海内无多地,人间别有天。松岩花雨落,云阁梵音悬。为问登楼客,长安何处眠?”落款:“毓川大兄嘱叔平翁同龢。”显然,这是赠给毓川大兄的。这位毓川大兄,我遍查了手头的典籍,一无所获。又查教授谢俊美兄的大作《翁同龢传》,知翁同龢有兄姊5人。长兄翁同书,次兄翁同爵,可是其字都不是毓川。又查该书的《翁氏族谱世系表》,仍没发现一点蛛丝马迹。我猜想,也许是常来探望他的门生故旧,也许是走动较勤的他的近支亲戚,一时不好坐实。落款的叔平,是翁同龢的字。

    翁同龢,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改革家。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师傅。生于1830年,逝于1904年,享年64岁。字叔平,一作号。他的字号还有许多。江苏常熟人。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翁心存是道光进士,历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尚书、大学士等职,还任同治帝师傅。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年)会试,以一甲一名及第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1865年)在弘德殿行走,任同治帝师傅。七年(1868年)升国子监祭酒。光绪帝即位后,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便发布懿旨,命翁同龢入毓庆宫为光绪帝授读,升为户部右侍郎,充精筵讲官。五年(1879年)迁刑部尚书。七年(1881年),赏太子太保衔。八年(1882年),任军机大臣。翁同龢长期以来,既得到两宫太后的赏识,又得到光绪帝的信任。光绪帝对翁同龢非常信任,事无巨细,每事必问。其关系超过师生,形同父子。他官运亨通,一路升迁。

    翁同龢主张变法,对光绪帝影响很大。在变法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的两党之争。翁同龢是帝党的精神领袖,受到后党保守派的恶意攻击。慈禧太后遂对翁同龢产生了深深的猜忌。不久,翁同龢的厄运降临了。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1898年6月17日)发布上谕,罢免了翁同龢所有的职务,“著即开缺回籍”。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1898年7月4日),翁同龢回到家乡常熟。自此,直到光绪三十年六月(1904年7月)去世,他一直在原籍生活。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慈禧太后极为恼怒保荐康有为的翁同龢,又发一道懿旨,“翁同龢著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恶者戒”。事实上,是将翁同龢画地为牢,把他永远软禁了起来。

    翁同龢特地在常熟虞山西麓白鸽峰旁的万松寺故址,建了一座住宅,主楼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书斋和卧室。他给新居题名“瓶庐”,自号瓶庐居士,隐含守口如瓶之意。新居环境雅致,山岭俊美,草木繁茂,鸟雀群集。翁同龢安心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意在向朝廷传递一个信息,自己已不作他想,只愿老死田园。他在此度过了6年的山居生活。这是明哲保身的作法。

    现在,我们试着把铜墨盒上的五律诗翻译成白话文:

    “在林深树茂的大山里,我透过稠叶密枝,微微看到了一弯月牙。夜很深了,我独自坐在静谧的庭院中,内心散发着从来没有过的安宁。回想起,虽然宇宙无垠,但是却没有我的立锥之地。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总还是给我勉强留下了一片特殊的天地。啊,松涛和岩丛之间如雨的花瓣纷纷落下,云海中的佛寺正传来阵阵阿弥陀佛的圣音。我正想仔细地问问你这位远道而来的稀客,你在京都长安过得还好吗?”

    此诗不署写作时间,大概另有深意。但从诗的内容看,很明显是在抒写回到家乡后的心情,即1898年7月4日以后的心情。明确了写作时间,也就了解了写作背景,诗中蕴涵的情感和旨趣,也就跃然纸上了。这是一首把浓重的深情隐藏得天衣无缝的感情诗。但是,诗言志,诗也言情。诗的感情是掩盖不住的。这首诗,可以说,是蕴情于景,是借景抒情。诗中透露出的是翁同龢的无奈、郁闷、悲凉、怅惘、希冀等复杂的感情。“长安何处眠”一句,是全诗的诗眼。长安是隋唐等朝代的都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在此借指现在的都城北京。我隐隐地感到,翁同龢发问的“长安何处眠”,问的并不是来客,而是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的光绪帝。他深知被软禁在瀛台的光绪帝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在远离京师的常熟,默默地遥祝光绪帝平安无事。除此,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何尝不希冀光绪帝尽快冲破囹圄,获得自由,重掌皇权呢?但是,现实是冷酷的。他面对冷酷的现实,只有明哲保身,才能躲过灾祸。

    此铜墨盒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整体端庄厚重,线条流畅自然。盒为长方形,长16.6厘米,宽9厘米,高1.8厘米。黄铜质,厚而坚。五古诗竖写横排,每行5字,共40字,字较大,长宽皆1厘米。落款2行,10字,字略小。翁同龢3字,是常见的翁同龢的草书签名。整体书法绝佳,是别具一格的草书,笔画既有隶味,又有颜味。草书铜雕是十分艰难的。但该诗雕刻得十分到位。主笔遒劲有力,牵丝妩媚自然,一派大家风度,观之令人赞叹。翁同龢是著名书法家,生前即已闻名遐迩。同是书法大家的康有为对翁同龢的书法评价甚高。他说:“吾观海内能书者,惟翁尚书叔平似之。”因此,向翁同龢索书者甚众。我看到过流传至今的翁同龢的一些纸质作品,有挂轴和扇面。我不知道,是否还有翁同龢手书的其他铜雕作品。我不敢说,这个铜墨盒是惟一的一件。但我们现在能欣赏到翁同龢手书的铜雕杰作,也是一件幸事。而此铜墨盒由我本人来收藏,更是一件意外的幸事。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缘分吧!盒底座内圈完整。盒底部刻着“洪洞人厚庵博雅刻”8个楷书字。洪洞是山西省洪洞县。厚庵可能是刻铜作坊名。博雅大概是雕刻匠人名。

    因为翁同龢逝于1904年,故推测此铜墨盒已有100年的历史了。这个铜墨盒是怎样流到民间的,又是怎样辗转保存到现在的,都是一个谜。

    因了这位翁同龢,因了这首五古诗,因了这些铜雕字,这个铜墨盒便成为了一件具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历史名人往往不是著名书家,著名书家也往往不是历史名人,历史名人兼著名书家者少。翁同龢既是历史名人,又是著名书家。二者得兼,非常难得。而把他的书法镌刻在铜质上,则更为稀见。故此,这个铜墨盒便显得格外珍贵了。它现在的市场价值到底值多少,就不好估量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方无价之宝。

   

    现在我把盒面上的翁同龢的五言律诗单独提出来,供读者对比欣赏。诗曰

    “山深微见月,

      夜久独坐闲。

      海内无多地,

      人间别有天。

      松岩花雨落,

      云阁梵音悬。

      为问登楼客,

      长安何处眠?”

     

    我们试着把铜墨盒上的五律诗翻译成白话文

     “在林深树茂的大山里,我透过稠叶密枝,微微看到了一弯月牙。

     夜很深了,我独自坐在静谧的庭院中,内心散发着从来没有过的安宁。

     回想起,虽然宇宙无垠,但是却没有我的立锥之地。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总还是给我勉强留下了一片特殊的天地。

     啊,松涛和岩丛之间如雨的花瓣纷纷落下,

     云海中的佛寺正传来阵阵阿弥陀佛的圣音。

     我正想仔细地问问你这位远道而来的稀客,

     你在京都长安过得还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