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思乱弹

(2011-03-12 15:57:24)
标签:

杂谈

 

昨天,敲下了长篇小说《牛人》最后的句号,却没有以往完成一部小说的轻松、满足和成就感。淡淡的思绪,平静的心境,似乎过去上下班一样平常。这部小说是我长篇中最小的一部,二十多万字,也是近几年我长篇小说中唯一一部写完之后尚没有确定出版的一部。

或许,这种没了亢奋和激动的淡然,才是创作应该有的境界。或许,写得多了,出版得多了,也就没了过去那种情绪的热烈,就像新婚夫妇度过了激情四射的阶段,回归了平静安稳的日常生活。这种近似于每天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平静写作,会不会才是应有的、正常的创作态呢?

说到新婚,近日接连听到两个熟人离婚了。其实,结婚不仅仅是选择妻子或者丈夫,而是选择生活。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恋爱、结婚、离婚都仅仅是又一次选择而已。期望值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想象中的目标和实际达到的目标之间无法重合的缺憾,有的人适应了,有的人不适应,于是就有了离婚。离婚也并不仅仅是婚姻的结束,而是一段生活的结局,旧的去了,新的将到,未尝不是一桩好事,因为,比起别人,又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

当然,比别人多一次选择机会也未必就是好事,多一次选择的机会,也就多一次失败的可能,因为,你可能再次选错。还有,每一次选择,都要比别人消耗更多的能量、精神。就婚姻而言,一次就选对,肯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人生苦短,把时间都耗在不停的选择上,日子过得肯定很麻烦。 

说到麻烦,借书有时候也很麻烦。一本拉什迪的《魔鬼诗篇》,就向萧春雷追讨了不下五次。这本书国内没有出版,想读只能找有办法从境外买到的人借。这本书也不是萧春雷的,被他霸占一年之久,总算转借出来。萧春雷对这本书赞赏有加,称其“不愧为大师之作”。先不说这本小说是不是真够得上“大师之作”,首先应该弄明白什么是大师?谁是大师?这个问题没有逻辑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大师需要产生大师的土壤应该是公认的先决条件。

我们有诞生大师的土壤吗?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生长半枯焦的稗子,不可能长出丰腴茂盛的稻谷。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他创作一部小说的时候,策划人、出版方告诉他:千万不要想文学这俩字,怎么烂怎么写,只有那样才好卖。于是他就往烂里写,一个月敲出了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有意“往烂里写”的小说居然高居销售榜头几名,读者就是作家的土壤,这种土壤,能产生出大师,天大的笑话。

此外,几千年的封建国体,几千年的思想禁锢,已经榨干了这个民族的精神养分。最需要想象力的作家们,创作的时候“避讳”也已经成为护体本能、避难意识。过去的避讳限于皇家名号,现在的避讳扩展到了所有“敏感词”、“敏感事”、“敏感人”,稍有不慎,触犯了“避讳”,你也就别想再靠版税改善生活了。大师的诞生需要浩瀚宇宙般的思想空间,“避讳”把思想空间挤成了一条仅供你苟延残喘的窄缝,那么,大师就都被挤到能提供思想空间的国度去了。

就拿萧春雷自己说,他的代表作《我们住在皮肤里》我读过,很喜欢,个人认为,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师之作”,但是如果拿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与萧春雷的《我们住在皮肤里》相比,余的“文化大散文”简直就是中学差生的作文。然而,萧春雷却远远没有余秋雨混得好,远远没有余秋雨有钱,其中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萧春雷不够无耻。

好人坏人的区别,在于灵魂,在于住在我们里的上帝。我们住在皮肤里,上帝住在我们里。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上帝。我的上帝善良却又冲动,智慧却又实在,思想活跃却又固执清高,性格刚强却又不乏幽默,它不是全知全能的,却是坚定不移向前行的。然而,上帝有时候不在家,我们里黑暗、闷热,还很臭,上帝需要经常出去透透气、散散步。上帝不在家,那么,谁来支配我们的行为?上帝不在的时候,魔鬼就会住进我们里,魔鬼很喜欢黑暗、闷热、臭烘烘的我们里。于是,住在皮肤里的我们,就会成为魔鬼,于是就会有奸邪、卑鄙、欺骗、残忍。最令人厌恶的还是掩盖奸邪、卑鄙、欺骗、残忍的道貌岸然,就如在电视上、讲台上点评人和事、教诲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一张张端庄面孔。

面孔,是让人看的,于是谁都想拥有一张耐看的面孔,于是就又有了各种各样的美容院、整形科,经过装修整形,有的魔鬼肆意上演着白日放光、夜晚如娼流行于戏子明星中的潜规则;有的魔鬼变成了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胡说八道;有的魔鬼变成了专家学者,与特权利益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有的魔鬼变成了行政官员,满嘴道理满腹肮脏……只有那些没钱或者没不屑进美容院、整形科的芸芸众生,还保留着本来的面目,一张张木然、枯蒿却保留了本色的面孔,像大地荒草一样展现着我们的本质。

本质又是什么?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知道的是,如果上帝不住在我们里,魔鬼也不来光顾我们里,那就连本质都消散无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久违的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