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儿时最美丽的日子,也最充满期待的日子,而如今,懵懂的女儿一如儿时的自己,欢天喜地的盼望着过年,尽管她并不知道、亦不明白春节的涵义,但从她的表情和言辞中她早已受到了周围人的感染!
昨天,宝贝问我,妈妈过年,是不是爸爸妈妈都不用上班了,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去超市玩了,我也不用去幼儿园了呢?对于宝宝的问题,我笑着点头,她好开心的模样让我倍感幸福,我的宝贝很容易满足,一如我的童年。
记得儿时,在老家,最兴奋的不是春节有新衣服,而是春节开始村子里就非常热闹,每个村子都会组织踩着高跷的秧歌队,晚上有花灯队伍,那个场面是一年里最热闹的,偶尔还有百里之外的联谊秧歌队伍前来拜访,有时候他们会带来本村不太弄的舞狮子,跑旱船,还有耍龙灯,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穿梭于其中,乐此不疲。偶尔老人们兴起,还会摆起台子,唱“落子”(俗语,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的,感觉有点像二人转,但是有点一幕幕戏曲的味道)现在老家因为时下年轻人对那些民间艺术失去了兴致,也少有人能有那份传承下来的艺术,更多的都跑去打牌打麻将,家乡的春节失去了往日的欢歌,变得有些荒凉。
儿时的记忆里,春节后正月里,家乡最拿手的皮影艺人们,会摆上台子联唱数天,我们听不懂他们吱吱呀呀的唱腔,却喜欢爬上后台看他们手里会不停摆成各种造型的牛皮影人,其实影人是用牛皮染色后用刻刀镂空然后穿上细线及小木棍,唱的人自己边唱边扭耍着影人,好玩极了。恰巧09年暑假我们带着宝贝回家,赶上家乡艺人针对民俗弄的求雨演出,其实就是请艺人连唱半个月的影戏而已,戏的内容就是求雨,不知道管不管用,反正孩子们都很喜欢,父亲带着从没有见过皮影的宝贝前去,未想到宝贝一如我当年,非要跑到后台,恨晚迟迟不归。不过这种民间艺术现在传承很少,尽管家乡的艺人经常出国给人家演出,但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好高骛远的人们已经想不起来去学这么没有赚钱门道的艺术了。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童年就开始努力的我们能走出小山村,也许不易,可是针对乡人的文化流失,甚觉可惜,辽宁民间艺术真的很多,各种民间艺术传承都期待人们的重视,如今赵本山把二人转炒的火热,皮影戏,在08年春晚让邻人唐山的夕阳红老年队趣味演绎了的一番。但更多的民间艺术应该得到更大的保护和发扬!
其实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我们,好像春节已经不像我们儿时那样盼着穿新衣,吃饺子了,春节也像平常日一样,还是一天24个小时,一小时60分而已,不过对于忙碌的人们春节就是我们一年中最团圆的日子,人们都期盼着这天大家一起乐乐呵呵的吃顿饭,聊聊天,而我却非常怀念儿时的春节,那个单纯的欢乐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