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国公司短期不可怕,长期可怕

(2005-12-29 16:19:00)
分类: 《中国经营报》
    我曾有幸为国外和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做长时间的咨询,对这个市场较为熟悉。早在几年前我就认为:跨国公司短期不可怕,但中长期却会变成十分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跨国企业刚刚进入中国时,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却不可能在太短的时间里适应中国的消费者、市场习惯、中国企业的非国际化的竞争方式。同时,适合其企业的本土人才的培养,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和知名度的提高、销售网络的建立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但中国巨大的市场——现在已经不是九十年代初所说的潜在的市场,早已是实在的市场!——让每一个跨国家电企业都欲罢不能。因此,尽管每一个企业都在早遭受这样那样的打击,大部分企业还是坚持其中国战略,即中国市场是一个非要占有的市场。即使要花比开始预期高得多的代价,伊莱克斯、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所不惜。
    
    实际上,时间的天平在朝着有利于跨国公司方向倾斜,随着时间进程的推进,许多人为的障碍被慢慢地消除,例如原来有关合资的规定、外汇平衡的规定、不许外国企业设立自己销售公司的规定等等。更为可怕的是,在许多中国企业没有对未来有清晰规划、忙于应付日常的价格战之类“战争”时,这些跨国公司一步一步地建立了自己将来可以取胜的优势:中国企业最为引以为自豪的销售网络,也是外国企业最为薄弱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分不出上下。许多主要靠大批发商建立起业绩的中国企业,慢慢发现跨国企业的网络铺设已走到了他们前面。这些跨国企业更着重和商家的长远、伙伴关系,更守信用,服务更到位,因而也更多地受到商家的欢迎。原来中国企业能够出奇制胜的招数,如人海战术和一些特别的促销手段,也渐渐被这些外国企业的营销队伍学去并加以改良。外国企业最成问题的地方,即没有足够的了解中国的管理人员管理中国人的队伍,也随着其大大加快的本土化进程而得以缓解。由于中外双方合作产生矛盾而导致的内耗也因问题的解决而消失(通常外方采用的做法是收购中方的股份,把企业由合资变为独资或近似独资。)
    
    面对越来越强的来自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至少犯了以下两个错误:一是低估了这些跨国公司的能量和耐力,二是太拘泥于日常的竞争战术而忽略了大计方略的思考。事实上,现在一个企业靠一时、一地市场上的胜利已打不赢未来这场战略之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