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学课堂”的探索中且行且思
(2016-10-08 20:41:10)
标签:
教学教育 |
分类: 做个好老师 |
为了培养学生的善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近几年,我校提出了“善学课堂”的教学主张。这一教学主张,似教海中的船帆,引领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探航,且行且思……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学语文、善学语文?”这是我边教边思的问题。
一、认真研读,要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我们往往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思想深刻一点、语言精美一点的课文,就觉得大有嚼头,也自然大有教头;平白如话一点的课文,就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平时就那么自然而然教过的课文,一旦要作公开教学,立即感到似乎没什么教头,看看这一篇,难教,想想那一篇,也难教,不知所措,左右为难。难就难在不知道教学内容是什么,在哪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表露着态度价值、传递着人文信息等等,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课文原生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需要靠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的。每一个不同的读者,从同一篇课文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解读才使课文的阅读价值得以增值、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赋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了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真切体验课文的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应有之义,是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的方面之一,但决不是全部和唯一。从课文的阅读价值出发,我们自然就能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即那些值得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而含蓄的词句、段落,更值得揣摩、推敲与品味,以期获得个中的独特滋味。实际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一个方面。我们要善于发现课文中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这才是合适的、恰当的教学内容。
其二,是课文蕴涵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生发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就是事关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藏在课文文本的深处,也就越难发现。我们就采用笨办法,那就是自己朗读、思辨,在朗读中善于发现文本中感到陌生的语言材料,有“陌生感”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富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我们往往把备课的时间和功夫花在了琢磨课件、选用方法上了,而对文本中蕴涵的语文教学价值,缺少时间反复研究、琢磨。于是,就难以发现文本中真正有教学价值的语言材料,教学难免就肤浅与空洞。
这样一种研究着朗读的备课,实际上仍然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凭借自己个人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来发现、构建教学内容,所研制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切合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还需要做学理的考察、验证,方法之一就是比照语文课程标准,看这些提炼的教学内容是否切合课程目标,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师研制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体现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是文本教学功能的最优化,所研制并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尽可能一致的、精当的,而不是五花八门的、杂乱无章的,更不是臆断的、随意的。这就逐步将教学内容的重构纳入科学的轨道,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
二、准确定位,要善于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例如:《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两个例句后,就问学生:“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当学生知道“越来越……”表示“事物的变化”之后,就让学生口头造句:“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了吗?显然,学生的口头造句是原有水平的重复再现,并没有提高到新的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用“越来越……”造句的实际教学目标。仔细研究一下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两个例句中所含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里的“越来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里的“越来越”是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自己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自己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又怎么称得上是“有效”呢?而决定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而恰当。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
三、对照目标,要善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必然需要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即“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读语文、说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呢?
教学活动要对应目标。我们每教一篇课文,都先要制定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对应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目标就成了写在教案上的文字游戏,最终没有着落,也就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从一年级开始就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几乎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要安排朗读训练活动,但是直到六年级毕业,许多学生仍然做不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压根就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朗读教学与系统训练,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对朗读学也一知半解,更何况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与训练了。所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唯一的收获是在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中摸索到了一些零碎的朗读经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成长。要改变这种状态,就是要设计专门的朗读训练活动,以逐步实现朗读教学目标。以《小露珠》一课(苏教版第五册)为例,围绕“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系列的朗读训练活动:
1.读熟短语。如:闪亮的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透明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短语,因有多个修饰语,学生一时难以正确停顿、流利朗读,惟有进行专门的层级训练,学生才能逐步掌握短语的基本结构和停顿、拈连、重音的朗读技巧,也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语。
2.读通课文。学生自由地大声地练习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最难读好的段落当众朗读。为什么要暴露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朗读教学就是要在学生最感困难的段落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或示范,或指正,或反复训练……总之,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克服朗读中的困难,提高朗读水平。这样的训练才是真训练,而只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读自己满意的段落,学生就很难得到真正需要的教学指导。
3.情景演读。教师扮演小露珠,学生扮演小动物及花草树木。教师随机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问早、问好,学生就自己的角色随即礼貌地回复问好。这个演读的训练,将课文中的对话训练转化为生活化的情境会话,使课文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生活化的语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好的朗读就像说话一样,自然妥帖,而不是在课堂上的装模作样,或者拿腔拿调。如此三项朗读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但是都对应着朗读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扎实有效,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如果一任学生读,教师没有切实的指导与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就难以有朗读能力的有效长进。
教学活动还要力求整合。我们设计的阅读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线性的,即按照学生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安排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并且非常注重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衔接、过度。这样的教学过程很有条理,环节紧凑,但是活动项目多为单一性的,或读词语,或读课文,或讲解段落,或造句等,活动项目转换频繁,学生的思绪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意外,下面的教学环节就受到影响,甚至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缺乏教学的灵活性与自由度。如果将各种单一性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教学活动板块。一堂阅读课可以设计三四个教学板块,每个教学板块围绕核心目标,可以融合多项教学活动。如此,一个教学板块就有充分的教学活动时间,更可以实现多项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唉!说说容易,做到、做好也是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