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生死相忆 ——止庵《惜别》读后
(2018-03-11 21:12:52)
标签:
止庵《惜别》母亲生死意义 |
分类: 读书 |
生死相依,生死相忆
——止庵《惜别》读后
在这个尘世上,生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可是,又有哪些人认真地思考过生死呢?即便是我们的亲朋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了,除了徒生伤悲,又有哪些人能对生死这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一番细腻的感知呢!读了止庵的《惜别》,觉得在我的思想和情感深处填补了这个空白。
《惜别》,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的叙述,而是对生死的普遍意义的体悟。全书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追溯人的生死意义。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相互交替,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迹,没有呼天喊地的大道理,读起来却感觉到时时在追问,人的生和死,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从中体会到的是,母亲是一个人的出处,人的生命无非就是与母亲生死相依、生死相忆的过程。
作者写道:“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人生就是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无外乎就这三幕。而就在母亲去世,自己的独幕开启的时候,对生死的感悟才越来越真切。“世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结论,唯独死亡是结论。然而死亡本身也许还需要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需要在世的人接下来的思考和体认。
生死是一个可怕的话题,却又是一个简单的话题。“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而且连曾经的存在都不复存在。此犹不同于树之枯槁,花之萎谢,建筑之为废虚,而是没有了,无影无踪。”“死亡,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而世界依然存在。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死亡,虽然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人们都绕不过去。是由于人们还没有看开。作者引用一段西方古代的祈祷文:“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忍受不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差别。”人们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明明改变不了的事物,还在费尽心机去改变,不就徒生了烦忧了吗。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有一句遗言:“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人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在那些能够改变的事物上,看开生死,又有什么可遗恨的呢!
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感恩世界,首先应该感恩的就是生养自己的父母。“母亲去世后,我的表姊和我谈到母亲对我的无条件的支持,我就想那是一种大地似的支持,沉默,然而切实。只是我一向把这当成生活的常态了,就像我们每天行走,站立,未必意识到脚下的大地——也许直到有朝一日大地塌陷,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对于何人而言,母亲都是伟大的,不同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母亲以她们的伟大,留给后人无穷的精神财富。作者母亲生病后,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不服输的人,我不能成为一个废物,我虽没有成就,但不能什么都靠别人。生活要能自理,活在世上还有点意思,我要找出事情干,使我的生活丰富起来。”这就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光彩写照。作者的母亲是一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作者母亲“一辈子爱花,它们给我美丽的理想,我郁闷的心也会开放。”作者的母亲又是一位反思生命、启迪后人的人。母亲生前在日记中写道:“请享受生命,不要为过去的事或不存在的事哭泣,要尽量享受你现在的拥有好吗?哪里都有那么些不会好好生活的人,找事,自己不快,别人也不快,你要敏捷,这样生命中活力就会保持永久,别以为不干事,懒是好事,好像有福气;还是充满了活力才是最幸福的。”她还写道:“孩子们,请你们一定要小心,每迈一步都要深虑,不要任性,心血来潮,走错一步,后患无穷,将后悔一生。”
去世的母亲是不存在了,但对作者而言,她还是不存在之后的存在。“不存在之后的存在,说得上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愿望。人活一世,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把生延长到生结束之后,就是为了死后不被遗忘。”让更多的人不遗忘,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死的真正意义所在。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母亲,生死相依,生死相忆,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