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榜(3):梁衡的《心中的桃花源》

(2017-01-17 15:48:27)
标签:

梁衡

散文

阅读

经历

三层五用说

分类: 读书

阅读榜(3):梁衡的《心中的桃花源》

 

梁衡是令人敬仰的文章大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每当《人民日报》刊载他的文章,我都是必读的。近读他的经典散文集《心中的桃花源》又受益匪浅。内有三编:山还是那座山,触摸人生的坐标,说经典。感触最深的还是《我的阅读经历》一文。

每个人的写作,都与他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也与他的阅读经历有关。梁衡说,他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一个业余作家,能把散文写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一)关于诗歌的阅读。人生不能无诗。他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诗歌对写散文的帮助是: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新诗对写作的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激情,二是炼字。旧诗给人以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二)关于散文的阅读。对梁衡影响最大的古文家,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苏轼、范仲淹,一路而下到清与民国之交,梁启超是一座高峰。古典散文对写作的帮助是气势。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一个高峰。读鲁迅、朱自清、徐志摩的作品,让梁衡知道了文学,特别是散文第一要“真”,要有真情实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必须担负说教任务,审美才是它的本行。在对大量古今散文作品阅读后,他思考了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散文的真实。散文是表现一个真实的“我”,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散文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壳。二、怎样突破平庸。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势。三、什么是散文的美,怎样做到美?他提出了散文的“三层五块论”:三层即形美、情美、理美;五块即形、事、情、理、典五种表现手法。

(三)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恩格斯说,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一个记者、作家只读社会科学不读自然科学,他眼里的世界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能用科学的眼光看文学,至少写作时腾挪的空间会更大。近距离接触自然科学,会使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扩张、大转换。比如,钱学森提出有五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社会思维和特异思维。

(四)关于理论和学术经典的阅读。经典的标准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引用,能不断释放能量。文学与理论属不同的思维体系,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逻辑思维。但是作为形象思维的文学只有借助理性的逻辑思维才会更深刻,从而更形象、更生动。政治理论经典对写作的帮助是学会直取问题要害,找到打开读者思想大门的钥匙,登上可以俯视山下的制高点,也就是找到文章的“文眼”。

写作实践与阅读文艺理论是文学创作的两条腿。黑格尔的《美学》给人的启示:第一,把握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黑格尔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概括为三种,一是消耗、破坏它,换取自身的生存,是一种消费关系;二是研究它,并不破坏,是思考关系;三是欣赏它,保持距离,是审美关系。第二,把握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即审美价值。不能“把它降为一种仅供娱乐的单纯的游戏”。第三,把握审美的作用,即艺术对人的作用。“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一体。但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们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它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

人的阅读需求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共有六种,分别是信息、刺激、娱乐、知识、审美和思想的阅读需求。文字大家族的排序是:法律——文件——教材——各种应用文——新闻(此五种为消极修辞类)——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此五种为积极修辞类)

正如梁衡先生所言:“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阅读梁衡先生的这部书,特别是阅读上述这篇文章之后,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即我以为写好文章应该遵循一种“三层五用说”:所谓“三层”,一是直接经验的习得,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是写作的第一源泉,丰富的阅历和经历是写作者的土壤;二是间接经验的借鉴,主要是通过广泛的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从中汲取营养,这种营养如同光和水;三是创造经验的体验,是对自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是一种内生的创造性劳动。所谓“五用”:一是用功,平时要注意积累,功夫下在经常;二是用心,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亦不是半心半意;三是用力,付出艰苦,肯于吃苦,耐住清苦;四是用情,投入全部的感情,而不做取巧的打算;五是用神,凝神聚气,捕捉灵感,抓住顿悟,一气呵成。这个“三层五用说”,是受了梁衡先生“三层五块说的”启发的。特别是对于自己这样初学写作的人,可能更适合。或许做的还很不够,但也算是自己的一种努力方向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