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从口号到行为
(2008-09-09 15:43:28)
标签:
杂谈 |
企业文化,从口号到行为
八十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
该书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然而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至今人们仍莫衷一是,而至于企业文化怎样具体的对组织结果产生影响,也鲜有论述——更不用说企业文化怎样指导具体工作了。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一直有不同的认识与表达:
1.
2.
3.
4.
5.
6.
到底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作用于企业内部,怎样落实为日常工作中的?
一、 企业文化的本质
事实上要看清文化的本质,我们必须跳出管理学领域,要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文化,而要定义好“文化”,还要具备两种学术性基础:
1.
2.
并且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化途径:
1.
2.
夸克认为,对于企业这样的组织而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员工内心深处的心理背景。表现为员工非受控状态下的行为。在这里,夸克强调组织文化的社会性、功能性:文化被当成可以与其它组织现象分开的、可以单独测量的属性,它在预测哪些组织会成功和不成功时非常有用。
我们不禁要问,企业文化是怎样预测企业成功与否的?换言之,企业文化是怎样作用于企业的?
二、 企业文化的具体作用
夸克通过对大量企业的研究后发现,企业运作结果的好坏,取决于三方面:机会,资源,员工潜能。其中员工潜能受制于员工的能力,态度;而影响态度的因素又有:动机与情境;动机源于两个方面:
内部:我愿意——文化价值观;
外部:我需要——薪酬、发展等。
由上图可以看到,通过层层剥析,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路径一目了然:企业文化作为个体内部动机之一,让员工产生“我愿意”的态度,从而激发起员工潜能,最终影响企业运作的结果。但企业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企业文化会依赖一些形式来约束员工,进而使员工产生“我愿意”的态度。
三、 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具体影响
经过研究夸克发现,那些起到约束员工形成“态度“的具体形式包括了:价值观、制度、员工习惯。
价值观-指企业所共有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一般性的信念。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看法。譬如,对企业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制度-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文化范畴的制度,强调“礼”而非“刑”——它是积淀下来的礼仪,而非理性构建的法律。
员工习惯-员工非受控状态下重复性的行为。
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价值观、制度、员工习惯三者还具有这样的关系: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制度对习惯有一个促进/阻碍作用,员工习惯又反映了价值观!
而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即员工的内部动机,三者都影响员工的行为。但具体的影响形式并不一样:价值观是行为的内驱力,制度是行为的外驱力,行为不断重复形成习惯。内驱力决定了行为;外驱力对行为有调节作用;行为不断重复形成习惯,并反作用于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内部动机。而作为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制度、员工习惯在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实,又表现为细微的差别。通俗来说文化其实解决三个问题:
价值观-我愿意这样做;
制度-我必须这样做;
员工习惯-我乐于这样做。
以往的企业文化大多流于形式,众多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也是玄之又玄、难以捉摸。而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下,企业文化最终是能做到“落地”的,也能够确切而又实在的影响组织运作结果,实现从口号到行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