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著名女高音李秀英走进武汉音乐直播间

(2011-01-29 23:13:34)
标签:

李秀英

刘红

道教

歌剧

文化

休闲

婚姻

分类: 我的采访手记

新年临近,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也是湖北人的媳妇儿,随夫君回潜江省亲,路过武汉时被我们邀请进直播间与听众近距离接触,分享他们夫妻的音乐世界。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VdFOxqKFJE/

http://s15/middle/4ba3dceft75e62c75d40e&690
刘红,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专家,道教音乐专家,接受我的采访。
http://s16/middle/4ba3dceft75e62d64f7ef&690
走进直播间,与演播人员合影。左起:亚新,刘红,李秀英,我,刘萌
http://s6/middle/4ba3dceft75e62dc72fe5&690
直播间合影

关于李秀英:

   出生于日照市区。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解景田教授学习声乐。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接受声乐大师周小燕教授的指导,历时五年。曾两次参加以色列特拉维夫和意大利奇亚里国际声乐大师班,攻读深造课程。1999年考取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随国际名师茹斯·佛肯(RuthFalcon)教授钻研http://s1/middle/4ba3dceft9afddb432a70&690歌剧演唱艺术,2002年获得表演艺术家文凭。李秀英曾屡次在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奖,主要包括广电部新人新歌大赛金奖(1995年);第四届国际布达佩斯歌剧比赛二等奖(1998年,匈牙利);第五十五届维奥蒂国际歌剧演唱比赛第二名(2004年,意大利);纽约歌剧院“斯坦利·托森”杰出演员奖(2007年,美国);纽约歌剧院最佳女主角奖(2008年)。2008年其在纽约林肯中心主演的歌剧《蝴蝶夫人》获得第60届艾美奖。


    近年来,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的李秀英,签约于欧美多家歌剧院主演歌剧,主要包括纽约歌剧院、法国里昂歌剧院、西班牙帕尔马歌剧院、波特兰歌剧院、圣塔巴巴拉歌剧院、康乃狄克歌剧院、哥伦布歌剧院、坦帕歌剧院、奥斯汀歌剧院、夏威夷歌剧院、佛罗里达歌剧院以及新西兰国际艺术节、香港国际艺术节等,在《蝴蝶夫人》、《唐·卡洛》、《浮士德》、《爱的甘醇》、《艺术家生涯》、《图兰朵》、《修女安杰丽卡》、《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纳和埽斯的阿里亚德奈》、《蔡文姬》、《茶》等歌剧中担任女主角。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兼任多间音乐院校客座教授,同时亦兼顾国内外一些重要演出。
    2009年李秀英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办了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费加罗婚礼》、《唐·乔瓦尼》等歌剧中脍炙人口的片段,那胜似天籁的歌声,让华中这座九省通衢所有的喧嚣与骚动顿时消匿。

 

                                   当老子遇见蝴蝶夫人

    “一个特别洋的专业,与一个最土的专业之间,我们找到的契合点在于:能够彼此欣赏各自在生活观念和事业理念上的一些相通和相同之处。”

  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与曾任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教授、电台主持人,现为香港道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兼指挥的丈夫刘红,特地从美国飞抵上海,再从上海驱车回到潜江,团聚在夫家。

  唱红了西方歌剧舞台、曾获得第4届国际布达佩斯歌剧比赛二等奖、第55届维奥蒂国际歌剧演唱比赛银奖第二名的李秀英,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洋”的歌剧艺术;而住在道观里的刘红,从事的却是最“土”的中国道教文化研究和道教音乐展演。土洋结合的爱情二重唱,使他们感到幸运。用刘红的话说,“幸运在我们的彼此欣赏。这种欣赏不是某一方的著名优越,而是互相认同;不因为她是歌唱家我是博士,而是她在与人相处中的友善亲切,做人的直率真诚。”

  http://s2/middle/4ba3dceft75e631b1f351&690

    夫妻二人喜气洋洋购买凯迪拉克越野车

他们放弃了美国梦

  在美国,能够拥有一份好的工作,意味着美国梦的实现;亦即物质较为殷实的中产阶层生活。李秀英不仅实现了她的美国梦,而且是站在歌剧舞台上成为一个从事西洋声乐艺术歌唱家的美国梦。这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世界竞技场,是很不容易的。在美国,歌剧院选主角是海选:要审听来自世界各国不同地方的演唱者,从中选角。在人才众多的美国,李秀英能够取得在多家歌剧院甚至林肯中心唱主角,可谓举步维艰。这在华人中也是凤毛麟角。

  刘红曾任教于美国,是旧金山地区非常受欢迎的电台音乐节目和舞台节目主持人,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音乐课程,在历届学生的“课评”

  中均获优秀。在国人眼里,他俩在美国都有一份好工作。然而,他们选择了回归。李秀英回国任教,放弃了很多,但她追求的是,“我的学生能够真正站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地展现他们的才能,去表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去感染人。”刘红则认为,“我选择道教音乐是一种自信。我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学问家。我只是认为,我应该做些自己愿意做、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一些事情。我也没有幻想我研究的领域会因了我而做得更好,我只求由于我的参与,在这个领域出现一些不一样的成果。现在我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把传统道教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对社会民众的宣传结合在一起了。”至今,刘红已出版了道教音乐方面的著作十几本,学术论文数十篇,他在继续从事理论学术研究的同时,策划一些传达传统文化信息的道教音乐会演出,组织相关团体将不被民众广泛了解的道教音乐,连续每年在台港澳、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汇演。刘红还在香港宽频有线电视台作了33辑道教音乐专辑节目。并在香港电台电视部、澳门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著名媒体做道教音乐的专题节目,这是前所未有的。

  刘红和李秀英,他们共同从美国文化的参照系里,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于是,他们在上海安了家,用他们的话说,也就是“把心安一个家”。

  源自心中的文化追求

  离开祖国7年回来,刘红夫妇感觉,国人在生活色彩和服务上似乎比美国还要丰富,但在道德和文化素质上尚存在提高空间。刘红直言说,“与其引进国外现有的文化,还不如恢复国人自己传统有价值的文化。比如说,美国人的谦让,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中早已提倡过。我们父辈崇尚的传统礼仪,与人为善,现在却被一些年轻人视为弱势的表现;人们往往把一些传统的东西当成落伍的东西抛弃了。但是还有一些文化,是由于我们的文化观念,及一些浮躁的时尚文化,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挤逼到角落里去了。

  “也许,出国的人最爱国,那是一种久违的、撕心裂肺般的思念,是从距离上产生的感念。文化也一样。当下部分国人,太容易就将我们自己传统的文化撕裂和抛弃了。要知道,抛弃容易,但想要清除却是不容易的。就像出国的人离开本土后,对本土会有一种更多的回想一样。”

  从美国回来,他们发现,国人现在缺少一种人类文化进步发展阶段的风尚。这种社会风气、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的缺陷,使得时下的人们,谁都没有担心自己传统的东西保持了多少,而是担心自己落伍,被所谓的时尚文化淘汰。

  时下从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习惯地将“OK”、“拜拜”挂在口头上,听起来很洋气,其实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文化心态上的心虚。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都模仿起港台腔来,这只能理解为这些人一种浮躁的心理在作怪。人们可能没有想过,什么是时尚?这是对美国时尚文化的误解,对追求先进文化的片面理解。人们片面地理解了先进与落后,时尚与古板。

  就拿美国人的“以自我为中心”来说,美国人追求的是自立,自信和自强,并不等于自私。这个自我是建立在法律和人际关系上的。一个对自我负责任的人,才会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时下某些80后,有的私欲膨胀,特立独行,把独尊当成了独立。在国内刚燃起的物欲之火之后,如今需要的是理性上的传统道德回归。

  继承发扬传统中的精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中的这句话是提醒人们,要作为,但不是有意地去争取非自己能力所能争得的东西。要顺其自然,秉承自然法则。可眼下由于人类超负荷开发造成的违背自然法则的后果,已是触目可见,如暖冬现象就是一例;而人为造成的一些大城市市容面貌越来越近似相同,有个性和地方色彩的建筑越来越少见。到处都是最时尚的尖顶建筑,玻璃幕墙,高高的落地玻璃窗闪闪发光,这似乎成了国内某些地方现代化的象征。刘红感叹,“看到这里,使我很容易想起在美国生活了7年的旧金山,怀念那里一百多年没有改变的维多利亚式的住宅,和用扳手控制的有轨缆车。美国很重视旧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而我们国内那些苦心经营了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化,那些无形的文化上的东西,很轻易地就被删除掉了。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将麦当劳快餐、迪斯科、“派对”、泡吧当成美国文化来理解,那是片面的。刘红强调说,我们向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与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相吻合的。国情不允许我们生搬硬套国外所谓的现代文化,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自尊,就很容易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找到我们最渴望得到的,最先进的,也是最高品质的东西。那些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很有价值的东西,并非是豪宅,也并不是奢侈的东西,而是平实朴素的,现在使人们所忽略和舍弃的东西。刘红自信地说,“只有传统文化理性回归之后,社会的大环境与自我的小环境吻合为一体,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回归的希望,并且相信随着国家的逐步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种回归将成为未来的时髦,因此,我们提前追求着这一时髦。”

  有意思的是,刘红和李秀英在上海的家庭也并不以豪奢为选择,除了那套从美国带回来的锅碗瓢盆显示一种美国情结外,这个海归名流的新家与上海大多数人家没什么大的区别。也许应了刘红说的,我们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捆绑起来的家庭,也不是因了某一方的著名和优越而互相认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