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古堡”—桃坪羌寨的调查报告
(2009-04-02 19:15:00)
标签:
沫卡独自杂谈 |
分类: き_べ卡↘论 |
时间:2007年11月26日
地点:重庆—汶川—桃坪羌寨
内容:专业考察
此次写生,我们去了川西的几个地方,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汶川—桃坪羌寨的古堡,因为好奇,所以就多留意了一下。只是,这小小的留意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信息。。。。。。
记得到达那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热情好客的主人刚把我们安置下来,就很兴奋的带我们熟悉了环境。虽然是傍午十分,但那边的风已经把我们每次人都吹的“衣衫褴褛”了。迎着干寒的风,我们还是三五成群的跑了出去。
说起来,汶川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胜地了。汶川县位于州境东南部的氓江两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漩口地区的氓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西部开发较少;西南部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并且成立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汶川县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藏族、汉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散居集镇。人口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变成了现在的万人以上,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是非金属矿产基地,这就更为汶川的发展打牢了坚硬的基础。
而桃坪,也只是汶川中一个很小很小的寨子。整个羌寨最大的景观就是他们的房屋,全部用石头砌成,屹立几百年不倒,家家相连,户户相通。
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州理县桃坪乡,距离成都163公里,距离县城41公里,全寨共有98户人家.至今保存着原始羌寨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相传在一千多年以前,有个叫陶殊的人率先开发了这块富饶的土地,历史上这里叫“陶殊坪”。由于这里盛产桃子,所以又叫“桃子坪”,后来简称为“桃坪”。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垒,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这些坚韧古朴的建筑不绘图、不吊墨、不划线,全用眼力砌石垒木,把整个山寨一气呵成连成一体,没有单门独户的房子。世界上大多数古堡都是传统的设东南西北城门或出口的建筑程式,而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则入迷魂宫般。 羌人傍山而住,择水而居,远山冰雪融化而成的大沟就从寨边奔流而过。这样一来,地下水网就成了另一道风景。
羌寨的那些房子叫“庄房”,用羌语叫做“窝遮”。 庄房”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的。一般人户的住房都是四、五层。下面的一层是用来养猪、养羊的,中部的几层用来住人和做厨房,最高的一层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打麦子、青稞、豆类和晒粮食。这种房屋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冬暖夏凉,而且寿命特长,一般都可以使用四五百年,由于这种房屋的建造工艺非常高超,所以不是一般的工匠都可以建造的。砌这种房可以说是羌族工匠的专长。是羌族人从游牧民转为农耕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羌民族坚韧不拔的象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羌族建筑师从小学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钻研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羌族的建筑师在我们阿坝州享有很高的声誉,连藏族地区的许多民房都是请羌族工匠修建的。羌族人的住房是互相连接的,一旦打起仗来便可以互相支援。还有这些黑暗的、神秘的巷道,更是埋伏奇兵的好地方。入侵的敌人闯进巷道,就象进入了迷魂阵,不能辨别方向,最终会被杀死。大家看看,这些黑黑的洞口,就是施展刀枪的地方。
在羌寨,我最先参观的就是“杨家大院”了。在杨家大院的入口处有一个地下水网,听婆婆讲,它既不是用铁管做的,也不是用胶管或木头做的,而是用大的青石板拼成的许多条暗沟,把清清的溪水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打起仗来,人们不用走出巷门便可取水饮用,不但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且可以与敌人周旋,打一场持久的防御战争。这个地下水网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防火。如果村里不慎发生火灾,每家每户立即揭开石板,取水灭火,从而保护了全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婆婆所说,“杨家大院”是早时候,战士为了便于隐蔽和躲藏所修建的。它主要的特征就是门多,一个大院,楼上楼下加起来就有七十多扇门,最使我新奇的是在两扇门之间,竟有7扇小门之多。如果不是婆婆带路,我一定会在里面迷路了。后来再经过正门的时候,婆婆告诉我,在那个时候,阶级和等级之间的区分是很明显的。我留意了一下,一个正堂,前后左右也有七八扇的门。那些门分别都是地主、长官、下层阶级、仆人、穷人等人进入的,在这之前只是知道有阶级之分,在这里,我却亲眼目睹了事实。
在羌寨,真的类似于碉堡中前行了,不一会就看到了座高的大建筑物。后来知道,那就是羌碉,是东方古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羌寨最高的碉堡。在历史上,桃坪有五、六座这样的羌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损坏了几个,剩下的这两座羌碉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们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融和一九三三年茂县叠溪的七点八级大地震以及一九三五年的火灾,至今还保存完好,可见羌族人建筑工艺的精巧。羌碉很高,一般都有二三十米,有七八层的,也有十几层的。羌碉的作用订是用来防御敌人的。碉的下面几层用来驻兵和堆放粮食,最高一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施放烟幕。在民族地区,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这样的碉楼,连接起几百里间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点燃碉上的烟幕,很快就把战争的住处传到百里之外。
羌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因此他们崇拜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树神、羊神等三十多种自然神。其中,对天神(白石神)最为崇敬。相传在远古时期,羌人与戈基人在岷江上游大战,羌兵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羌族女神木姐珠及时赶来,从天上抛下三块白石,化为三座大雪山,挡住了戈基人的追兵,挽救了羌族儿女,从此,羌族人就把白石奉为天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羌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传说在远古时期,羌人的首领阿巴白狗掌握着用桦树皮写成的羌文经书,所以他能知晓天事人事,行军打仗也很有本领。有一天,他因疲劳而睡得太沉了,白毛公山羊闯进他的帐篷,偷吃了全部桦皮经书,阿巴白狗气极了,不但杀了心爱的白毛公山羊,而且还剥了它的皮,吃了它的肉,又用它的皮做成了鼓,敲鼓念经才回忆起不少天事人事。所以,古老的羌族文化靠口头背颂才传承下来。后来羌族巫师也就成了羌族文化的传承人。
在羌寨,最使我们遗憾的就是没有看到到羌族歌舞,当然也就没有吃到烤全羊了。但那里一切的民风民俗都将被我们记住,并将永远成为我们心灵的城堡。当然,那个神秘的古堡也将被我们知晓,将永远被记得碉楼似的独特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