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商隐诗歌风格(一)

(2008-10-02 10:28: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研究

                                  李商隐诗歌风格(一)

文章摘要:

    李商隐是一位争议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朦胧、晦涩,为历代读书人所难解。本文即从“知人论事”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李诗中,“顽强生命力”,“以骈文入诗”,“语言隐晦朦胧” 风格形成的根源及其发展状况。为读者进一步理解李商隐的作品内容、深层意蕴,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方向。

关键词:

    生命力  骈体文  隐晦  执著  传承  社会现实

(一)、引言

    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作者的人格与文品之间的关系。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如其人可乎?”1)那么,这便是我们诗歌欣赏中所说的:“知人论事”。孟子便是这个观点的提出者。

    谈到这儿,我们必须搞清几个问题。什么是知人论事?知人论事对于我们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有何作用?

“知人”便是了解作者的身世及特定的成长经历。“论事”则是认识评价作者在成长经历中的特定事件且对其产生的情感影响。《今文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是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自己对于某些生活现象和政治情况的态度,对于美好的事物,加以赞扬称颂,对于丑恶的事物,加以讽刺。因此,“诗人写诗的目的,多数是用以讽刺,对政治事件和任务进行批评。”2)如李商隐的一些诗歌: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陈后宫】李商隐

玄武开新苑,龙舟宴幸频。渚莲参法驾,沙鸟犯句陈。

寿献金茎露,歌翻玉树尘。夜来江令醉,别诏宿临春。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任何诗人的作品都来源生活,并取材于生活。假如没有现实的充实,任何作品都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作品与诗人的特定现实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进一步的说是与诗人特定的情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情感的波动来源于特定事件的影响,这两者是有一定先后关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想要透彻的把握诗人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并且掌握诗人特定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从而,才能分析出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本篇论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抓住李商隐一生中特定的几个历史时期,来分析李商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进而找出李商隐独特的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背景因素。

(二)        李商隐诗歌中的顽强生命力。

读李商隐的诗歌,大多数人读到的可能多是:曲折、晦涩、艳丽、哀伤。可是,在李商隐的诗歌内质中,确蕴含着一股强大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是他用毕生的生活实践,对命运的解读,也是他一生为之不断抗争的精神关照。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先来具体看一看李商隐的诗歌。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东风无力,百花凋残,岁月无情,人生多舛。生活中有多少无可奈何的悲剧,多少美的事物被摧残,被毁灭。然而这一片茫然的伤痛中,闪烁着落英的缤纷,蚕丝的晶莹,烛泪的殷红。这艳丽的色彩划破了无边的愁雾,为什么将死的春蚕把丝吐尽,也是永不言败的信念,它是悲剧的,也是对生活的热爱的忠贞不渝,这是对美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美的执著追求。吴调公说:“义山的‘丽’包含着“永矢不渝的意志。”3)他的艳丽是与“沉博”相连的,是“沉博艳丽”的4)。就是说,他的“丽”是与内心情感的深厚,理想信念的坚贞联系在一起的。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细腻的描画晚晴事物,或许不算难,但此诗是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其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能不露痕迹地寓托出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感受到启示。此诗写于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期间。久雨转晴,旁晚云开雾散,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诗人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事,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体会。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生感,忽生“天意生幽草”的奇想,“幽草”无形中的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达到目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得流露出对往者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是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中对它匆匆即逝而感惋惜。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同时,“微注小窗明”,则写出了夕阳的余辉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尽管这晚景斜辉,光线显的是那么微弱,但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即而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

据统计,现在可考证的李商隐诗的总数,接近六百余首。5)虽然,我们不能臆断的认为所有诗作中,都含有这一精神意韵,(况且,李商隐诗的风格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就其大多数诗作来看,这种独特的精神内质是可以完全体现的。除以上两例外,还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锦瑟》,“夕阳无限好”的《乐原游》,“黄叶仍风雨”的《风雨》,“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兼呈畏之员外》(其一)……等等,大量作品。也包括他的政治诗、咏史诗。虽然,有的是关心现实生活及国家命运,有的则是感慨身世,表现见解。但是,无论怎样的感慨,不正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积极追求的体现吗?

“李商隐生活于中、晚唐时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6)此时的李唐王朝即将分崩离析,局势正如日薄西山的黄昏,沉沉的黑夜即将来临。他也感到了绝望,并且,在诗作中,也充分体现了他那一腔怀才不遇,因才遭谤的怨恨,可是,为什么作品中,同时又体现着他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呢?当然,这与李隐独特的生存环境、身世经历,以及情感波折,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对自己早年不幸命运的抗争。

 李商隐的早年应该是指: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诗人出生至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诗人开始参加应举,这一时间段。

我们不能否认,“李商隐诗文中的感伤情调,多少含有他自幼孤苦忧伤等身世方面的因素。”7)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早年的不幸给李商隐带来的,是更多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李商隐出身于没落的小贵族和小官僚地主阶级家庭。虽说也是皇族后裔。但是,从诗人的高祖起,就不曾在唐帝国中担任过什么显赫的位置,而只是流转地方,充任俗吏幕僚。8)可见,李商隐是没有任何身世背景可以依靠的。

父亲李嗣曾任过获嘉令(今河南新乡境),在诗人三岁便遭罢官,也正是这一年,其二姊裴氏恰巧因婚姻不幸郁郁而终。诗人在《祭裴氏姊文》中说:“灵沉绵之际,俎背之时,某初解扶床,犹能记面,空惊于不见,未识会于况冤。”可见,此事对诗人及全家的打击是很大的。李嗣迫于生计,就连女儿的丧事也不曾安排,便去江南一带充任幕僚。直到五六年后客死江南,诗人那年正好十岁。于是,不得不含着辛酸的眼泪,奉父丧,侍母归返荥阳。此外,三姊徐氏也在诗人十六岁那年悄然离世。

从个人遭遇上说,这段早期生活是不愉快的,一个打击紧接着一个打击,给李商隐留下了惨痛的回忆,必定给这位年少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父亲的离世,使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成为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开始时依靠亲友的接济过生活,接着为人做誊写抄录工作来维持一家的衣食。如他在《祭徐氏姊文》9)中曾回忆这段辛酸生活:“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扳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即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日就同将,渐立门构。”

但是,为人“佣书贩舂”并不能影响诗人坚强的学习决心,生活中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也没有干扰诗人的学习意志。反而,给予了诗人无比的韧性,无论是肩负着皇族的使命,忧国忧民,还是为了光耀宗祖,大富大贵,他都以积极的心态,奋发读书、求师问道,扎扎实实地在学问上做了一番功夫,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上汉南卢尚书状》10)中,他也说起自己发愤读书的情形:“某材诚漏薄,志实辛勤;九考匪迁,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用瓜镇心,不惭于前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诗人十岁丧父时起到十六岁温卷,干谒当道,受知于令狐楚,十九岁辟署巡官,入幕宦游。不正是诗人勤奋的写照吗?试想,如果李商隐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力,他能达到这一步吗?

 二、十年科举,宦海逐尘

李商隐于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即十七岁那年开始应举,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登进士第、中间恰巧经过了十年的时间。11)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一般知识分子,专献身于文学事业的毕竟是少数。何况,李商隐迫切地需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考中进士,才能摆脱贫困,才能登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1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发愤读书,坚持长达十年的进举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使人叹服的。即使是在文化开放的现代社会,也很少有人具有如此顽强的斗志。

他在应举过程中,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奋斗。如在太和六年(公元832年),诗人二十一岁时,为贾餗所斥,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诗人二十三岁时,复为崔郸所不取13)等等,一系列事件。但是他凭借着早年已具备的韧性和不屈于命运的信念,终于,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考中,获得了成功。虽然,他也曾彷徨过,“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李肱所遗画松诗两纸得四十韵》)也可能是由于令狐家的特殊原因,但是,这十年的漫漫征途,不得不证明一点,李商隐是一个年少多才,具有政治抱负,不屈于命运,勇于同命运抗争的诗人。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李商隐中举以后的仕途生活。

李商隐中举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象中一切。反而,生活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打击,因为婚姻,他无故陷入了牛李党争14),结果仕途命运多舛,尽管如此,李商隐仍就在大风大浪的官海中苦苦追寻。

结婚的那一年,诗人参加博学宏词考试,不中选。其实,落选是大有文章的。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试,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但是,仅仅待了几个月,就被调任地方。诗人有更大的政治抱负,他不得不辞官另寻新路,(此时,至茂元提升,诗人想借此得以重用)。机会终于来了,会昌二年春天,李商隐参加吏部考试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但是,因母过世,不得不辞官居丧。这样一去,便是三年。后三年,又服阙复官,终因诗人事业无成,壮志未已,而渴望到新的环境中去追求新的理想,辞官离京。

这大致便是诗人的为官生活吧!可见,李商隐虽然在政治上到处碰壁毫无发展,甚至平日郁郁寡欢,但是无论怎样他都不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遗余力的去追寻,去实现。即使他辗转地方,过着漂泊的幕僚生活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他甚至为了取得令狐绹的同情,屡屡表白心迹,乞求谅解。如他创作的大量无题诗。15)虽然,有人认为李商隐因此而缺乏傲骨。16)但我认为,这也是他不甘沉沦,同命运抗争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边城》
后一篇:松岩手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