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岸美感方式特色经验杂谈 |
分类: 评论 |
星钧为文多年,现在做这样的“学科”择选与探究,我非常支持。
可是,这样的选择是需要更多的付出的。
我觉得,文学创作的作者和评论者之间是“赛车手”与“赛车机师”间的关系。前者要速度和里程就行了;后者除了要速度、里程而外,还必须有把这驾车拆为“一个个的零件”,再复原来确保速度和里程的能力与心智。
《说长道短集》全集25万字,那么,他要阅读多少字呢?涉及到作者们有六七十人吧,与所评作者相关联的单篇的或成书的作品他必须要读;每个作者的必须掌握的情况他要熟知和有数……这样的工作量就会是这25万字成品的二倍还是五倍呢?因此,王克楠先生曾说,“搞评论有些费力不讨好”。况且,这一干作者,大多是没有多少知名度或暂时不太知名的。诚然,他关心的,使他动力倍增的不是这些,而是“术业专功”的心境,是汗水和心血的捐出。
就评论界的现状看(我对评论界形势并不清楚),只能评好不评坏,只能说长而不可论短;加之评论对象层次不同、文本的体裁类别迥异,更增加了评者不断调整角度、维度的操作难度。
就这些大量的“为他人”的劳动本身,让我很是尊敬。
我也为人写过几篇或评或序的文章,也有粗浅体量的。一旦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某事之前的焦虑”(弗洛伊德),这种焦虑会伴随始终。情绪倍受揉搓。如果其文大好,你会顺利些;如果其文平平,那是要绞尽脑汁的。找出其长,话要说到什么程度?明显的错误,要评到什么程度,使用哪些“不伤人”而让其明白所指的词句?这仅仅是文字技术吗?真是很难的。而星钧作为这种焦虑的离析者,或许不需要具备推理的能力,却需要有完备的文艺基础理论,大量的阅读积累,还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更需要提掖人、鼓励人、鞭策人的一颗爱人之心!事实上,他力求“在揭示中创造,在创造中揭示”的评论效果;他尽心尽力去评每一篇文章,字字句句饱蘸心血,融入他的识见,体现他的话语主体特色与风格追求。
当一篇新作出炉时,我们还想去创造它,想去重温当时操作它的每一个情节,试图再超越。这时,评论家的话至关重要。那是客体影响主体的一个具体体现。星钧多年坚持散文、小说创作,有着厚实的写作基础,所以他在文章中融入了散文美学的语言和构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评论文字风格。他既不预测也不臆断,客观地评价,既非过分地痴迷,也非完全地信服,他依据强有力的“实证”,丰厚的阅读经验,客观的推理评价,将自己置于最清醒的阅读之上,安静地享有这份阅读与评论带来的美感与享受。星钧的评论一直在“独特”和“自我”之间追求一种客观的真实。从美学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自下而上,优劣齐现,从文本出发,进行归纳和梳理,概括和总结其美学特征,使得其评论简要、客观、给作者以信心和出路的方向。
这方面作者们是感激他的:得你的评简直是幸福,你的评论就是一道风景,是独立行走者;为原作的复度创意洞开窗子,感情真挚而丰富,真诚而不简单化,文字娴熟而自然;有一颗善感的心灵,一双睿智的眼睛,一幅柔软的心肠;诚心、细心、耐心,冷峻的思索,灵性的光芒,使受评者走进读者的视野及内心,先分解,次透析,后综合;在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你能俯下身来,以最真诚的姿态,倾听到别人内心深处细微的声音,能进入作者文字的领地,破解文字所载的隐密。……
人们有着对自身的过分关注,无论创作还是其它,那么读评论者从中获得的裨益更其显而易见。星均在评论中所融入的学识和思想,通过评论所传达的对文学、社会、生命的理解,让读者思考,让读者沉静。他的推理方式、明晰的思想、尖锐的评论风格充盈着对文学的巨大热情,扑面而来。是文学的责任与良知,他将这个一个个体的事业做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了。
我与梁星钧在网络上交道三四年了。早在中散论坛,他以超级版主“发现新人”的视角我们认识,后又经西部作家论坛共谋写作“大事”,其使我敬畏的是,精力充沛、执着专研、缜密耐心,总是有“不见黄河不落泪”的一股劲头!我想,这就足够成全一番事业了,当然更会丰饶一个区域、一片土地的人文景观。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宗教,那么,星钧的行举就是虔诚之爱的付出、播撒与祈祉。这是同道之人心的坚果!它绝不会被任何外力给击碎,它一心发芽、长叶、开花……
让我有机会为星钧这种爱来祝福,让这一片爱心源源不断。如江河,涛哗啸歌也好,静水流深也好,淙淙汩汩澄澈幽蓝,流淌着,流淌着,润泽两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