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印章 金石印章

标签:
灵丘战国封泥印章秦始皇陵休闲 |
分类: 读点经典 |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01.gif
¤当[秦始皇陵] ¤都司徒 ¤将渠惠玺 敖陵右司马¤玺 大匠[秦始皇陵] 端都用玺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10_0001.jpg
车骑战国 动物 战国 一 动物 战国 二 动物 战国 三 豆[邾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17_0001.jpg
凤 战国 一 凤 战国 二 凤 战国 三 汉.灵丘骑马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25_0000.jpg
虎 战国 一 虎 战国 二 虎 战国 三 虎 战国 四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31_0000.jpg
鸡 战国 一鸡 战国 二甲形印龙 战国龙凤虎 战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36_0001.jpg
鹿 战国 一 鹿 战国 二 鹿 战国 三 人雀 战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41_0000.jpg
美阳工苍[秦始皇陵] 平阴都司徒 曲革 日庚都萃车马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48_0000.jpg
战国 双凤 战国 骑射 战国 双鹿 战国 双雀 战国 双人 战国 双兽 战国 四雀 战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64_0000.jpg
王¤右司马玺 一 王¤右司马玺 二 卫[秦始皇陵] 系[秦始皇陵]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71.gif
田形印 戏兽 战国 驯兽 战国 亚形印 右司马 左司徒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81.jpg
夏丘 咸¤里致[秦都咸阳遗址] 执关 咸高¤里¤器[秦都咸阳遗址] 左¤之玺 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邾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93.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05.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15.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22.gif
古鉩“鉩”即“玺”,先秦印章之通称。古鉩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大都以铜制作,亦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
双兽 虎 门阙 驯兽
古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象形印或图案印、画印、封蜡印、封泥印。这些有别于文字印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绘当时人们狩猎、搏兽、战骑、饲禽、牛耕等情景以及鼓瑟弹琴、歌舞伎乐、车马出行、乘龙跨虎等生动场面。但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少数如驼鸟、犀牛等罕见的外来珍禽异兽也时有所见。古肖形印大致上起源春秋时期而盛行于战国和两汉,有待人们考证的是肖形印很少见于秦玺,到汉末已趋衰落,六朝时期几乎绝迹。肖形印的用途,主要是用作封识木竹制的牍函,或作避邪、祥瑞、敬神之物,也有配之赏玩的。 古肖形印是我国印章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匠师们调动惊人的艺术手段,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洗练传神的笔触和严谨的构图,强烈的装饰牲,以及沉郁浑厚的风格,于方寸之内,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缩微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团以人物禽兽为主,手法凝练含蓄,深沉雄强,形象与铜器、漆器等花纹中的同类物形相似。图形均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简洁却活灵活现,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鸟兽之图形印,都有些神秘诡异的情调,大概是集各种禽兽之特点于一身的原因。其线条朴劲,形态粗扩,貌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神采毕现。 |
搏斗 斗舞 骑 人 坐骑一 坐骑二
汉印中的人物禽兽,多数造型已十分准确洗练,一望而知,这些作者已具备精湛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生活以及观察能力。这些印有的虽不过一厘米方圆,却将复杂、丰富的人形、动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匠师们游刃徜徉,从容自得,印面毫无紧迫杂乱之感。 |
菅里 弄狗厨印 右马将厩一 右马将厩二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东方六国异体文字,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齐化一,但并不呆板的秦篆,通称小篆。我们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这类文字,其特点是遒劲安样,工稳自然。秦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略取方势,体势与秦诏版、秦权量,以及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与战国或战国以前各国文字,特剧是各国的玺印文字相区别。在传世的秦官印之中,从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个别官印其时代上限可能早到战国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则可能要推迟到汉初,这是因为秦王朝历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极少的缘故。 |
昌武君印 中官徒府 中行¤府 左中将马
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汉“摹印篆”的早期形态,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气。与方形印同时并存的还有一种“日”字形边框的印,正好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这类印的特点与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祥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 |
北乡 常乐苍龙曲侯 殿中都尉 东郡守丞 汉匈奴破虏长 军曲侯印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
安平侯印章 琅邪相印章 巧工司马 庆泠长印 渭成令印 宜春丞禁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
赤城将军章 广汉大将军章 虎奋将军印 一 虎奋将军印 二 巧工中郎将印 新邢军护军章
将军章,是汉印中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它是汉官印中武将们的专利品,故称“将军章”。将军章的制作方法是凿制,也就是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是由于军事活动频繁,武将调遣大多因军情紧急而必须立即拜封,印章便只能仓促凿成。甘旸在《印章集说》中言:“凿印以锤凿成文,亦曰镌,成之甚速……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拜封,故多凿之,以利于便”。将军用“急就章”,官职高的两凿成文,印章比较规整,官职低的一凿成文,则简单随意。 将军章较铸印显得无拘无束,自然天趣,锋芒毕显,荒率挺拨。印文凿刻刀痕明显,线条生动,简炼有神,笔尽而意无穷。有时歪歪斜斜,信手拈来,即兴而作。然其稚拙中寓精巧,真率而绝去雕饰的意趣,给后世的篆刻家以极大的启发。 |
高霸之印 闵喜 王凤私印 徐成舒徐仁[四灵印] 张君宪印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068_0001.jpg
徐骏之印 杨武私印 杨子方印 赵多[四灵印] 朱聚 朱长孺[两面印]
汉私印,数量极多,形式丰富。在文字、材料和制作方法上与汉官印基本一样,只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广泛,艺术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融进了万千气象,印工们精湛的技艺,杰出的构思,创造牲地发展了印章的艺术形式。如朱白相间印,利用感观错觉,造成比重均衡,轻重得当,浑然一体的视觉效累;回文印的独特章法,四灵印文字的瑞庄与吉祥物的生动活泼对映成趣;肖形印的古朴醇厚,栩栩如生的人与动物形态;缪印和鸟虫篆的盘曲自如,奇丽多姿等。总之,汉私印以它洋洋大观的形式,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动沉稳、浑穆玲珑中,产生印章艺术美的享受。这里只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印。而肖形印、鸟虫篆印则另篇单独欣赏。 |
长吉 长幸 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利行 日利
吉语印就是把吉利语刻成印章。这类印起于战国而汉代最盛。因为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尚吉祥,故专门将-些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以图吉利。吉语印的王要内容各朝代也有其特色,战国时多在三个字以内,如“昌”、“正行”、“得志”、“行吉”、“有千金”等;秦代常见“和众”、“敬事”、“相思得志”、“思言敬事”、“宜民和众”等。汉代一般为“日利”、“今日利行”、“日入千万”、“长富贵、乐毋事”、“永寿康宁”、“利行”、“日利长年”等。其中有一枚“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二十个字的朱文圆形吉语印,可谓词藻华美、吉祥无比了。在有的吉语印中,还饰有龙、虎、双鲤等吉祥图案,印面活泼多姿。宋、元之际盛行的成语印,实际上是吉语印的翻版。内容常是一些文雅的词句,后世篆刻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篆刻艺术主流——一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造型艺术。 |
日利十千万 绥统承祖 日入千金 万年 宜子孙一 宜子孙二
还有一种刻有“黄神越章”、“天帝神师”、“黄神之印”等道教用词语的印章,一些道家和信教者将其随身携带,作为辟邪降魔、消除灾难之用,有称之为厌胜印。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篇》中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伸越章之印,......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厌胜印起源于东汉,传世不多,较为珍贵。 |
博昌 丞相之印章 大司空印章 鄯善都尉 少府丞印 御史大夫
封泥,又称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侯家丞”,甘肃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物证。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隋唐以后,纸张的盛行,替代了简牍,印色取代了泥,封泥丧失了它的社会功能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杜丞之印[实物] 思车丞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
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经学者考证,现存的秦汉印实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个时期的实用印章,它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难以和实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则是由官方正式颁发的玺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玺印钤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情况,无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如软泥多而溢出方槽,则这块泥干后呈不规则的圆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气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谐和,天然去雕饰。 封泥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他是从封泥中吸取养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吴氏在《聋缶》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又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
元 鹿押 元 邵 元 大吉押 元 鱼押 元 兔押 元 大吉押
元押印即印信之一。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所签之押,较难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别称“元押”、“元戳”、“戳子”。 |
唐宋元印章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22.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27.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30_0000.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42.jpg
明清印章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46.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52.jpg
宋元印纽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62.jpg
明清印纽
有章就有纽,玉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东西汉已有大量玉印出现,龙龟纽为国君大臣专用,百姓以复斗纽桥形纽为多。汉代玺印规格是统一的,国君、百姓都是2.40×2.40厘米,称为“方寸”。隋唐以后官印逐步加大,但因为一直未正式发现,认识模糊。汉印印纽有龙纽、桥形纽、龟形纽等,宋元有螭龙,瓦形,直把纽等。到了明清时期,印纽的题材极其丰富,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昆虫瓜果,瓦桥随形,应有尽有! |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70.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72.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80.jpg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212/jlzg07_0212_clip_image192.jpg
古印印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