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2013-02-23 19:37:15)
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利于保存和应用。特别是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就越容易提取出来,以适应新知的学习。
而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往往被“隐藏”起来。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是零碎的显性知识。因此,“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体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一、注重深度: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数学教学首先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而要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怎么教”,即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前后的学段中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其前后发展的联系,研究其整个知识链的结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知识发展中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之前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因此,本课对“分数意义”的定位,一是要在学生原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概括。即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意义。因为这些在三年级已经重点学过了。如果再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这个上面,那就明显造成了课堂的浪费。二是要将“分数的意义”纳入整个“数的意义”的知识结构中。即数都是有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一”,而分数的计数单位是“分数单位”。所以,要重视“分数单位”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从而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二、关注广度:拓展横向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在知识点之间,数学知识也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的教法,虽然便于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点,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虽然各个知识点的内容不同,但里面有着一条共同的运算规律,那就是只有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注意到这一内在的联系,教学“整数加减法”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把相同数位对齐了,就能保证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减,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初步感知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就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就能保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理解了这些道理,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三、追求厚度: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
在知识点内部,也呈现着结构化关系。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构成这一知识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按照知识内部结构和学生认知实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很丰富,我们仔细解读可以形成以下的结构。从横向看,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四个方面;而从纵向看,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些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一是数学模型所体现的概括性,即用字母可以表示一类数或数量关系;二是代数知识所体现的“简洁美”,即用字母表示比较简洁;三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不确定性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确定性的理解。围绕这些结构,教师在课堂中有意地呈现,有心地引导学生学习经历,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
总之,数学的知识教学不是不加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孤立的知识,而是要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