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不善中文打字的果爸在电脑前敲了三个小时的作品,舔犊之情,跃然纸上,特此声明,果妈。)
昨天果妈回母校去看老师导的话剧,晚上由我(果爸)带着果果。我下周要去国外出差,正好也想走之前多陪果果玩会儿。在中戏旁吃完晚饭,我牵着果果从南锣鼓巷走到后海去遛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一路享受幸福时光。果果离开了妈妈,少了些黏糊和娇气,更像一个聪明懂事又可爱的孩子。怪不得,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对男孩成长。
一路上果果继续发扬从不让大人抱的优良传统,一直拉着我的手尽量跟上我的速度。这几年果果跟着我们天南地北走了不少地方,正是果果这种不怕累的精神让我们从来没有犹豫过旅行计划。后海依然热闹依旧,果果并不喜欢人太多的地方。后海能吸引果果的地方自然是美丽的风景。湖面,荷叶,荷花,小船,千变万化的灯光。在几片荷叶之间,果果还惊喜地看见了一群小鸭子跟着一个鸭妈/爸。我们沿着河岸走过那些充满欲望的酒吧,果果始终只对湖面上的风景感兴趣。当我们决定往回走的时候,我们正好看到了一个卖棉花糖的小铺。一个小朋友刚买了一串炫耀地从果果面前走过。看到果果放光的眼睛,我决定应该偶尔宠爱一下孩子。平时果果从来不向我们要零食,上街也从来不要买这买那。
我弯下腰问果果,“你想吃棉花糖吗?”
果果不加思索地答道,“想,太想吃了!”显然没有主动提出。
“那爸爸马上给你买一个,你是想要蓝色的,粉红的,还是白色的?”我马上高兴地回应着,是乎急于满足自己孩提时代的小小愿望。正当我要迈步靠近小铺的时候,
果果又往回拉我的手,说,“爸爸,你带了手机吗?给妈妈打个电话问问妈妈能不能买。”
“妈妈在看话剧,是不能接电话的。今天爸爸给你买,妈妈不会说你的。”
“不行,不能买。妈妈知道了会说我们的。”
我替他想着办法说,“我们回家前就吃完,妈妈是不会知道的。”
“妈妈回来看见我们吃完后剩下的竹棍就会发现的!”这孩子真够细心的。
周围的声音嘈杂,小贩听不到我们的谈话。猜想总是孩子想要,大人不给买。精明的小贩以为这是她常见的那种挣扎,更是卖力的吆喝着,“棉花糖,棉花糖,
好吃的棉花糖。”看着我们还没屈服,小贩干脆直接对我说,“给孩子买一个吧。”小贩的话破坏了我们父子对话的气氛,我也就不再勉强果果。转而想好好利用这次机会帮果果再进一步。
我们拉着手离开了小铺,继续向前走。我先是狠狠地表扬了一阵果果极强的自制力。然后,我问果果,“如果妈妈同意了,可以买吗?”。眼前没有了棉花糖的诱惑,果果完全回到了好孩子的状态,回答道“不可以,因为那是垃圾食品。还会生蛀牙。”我又是一通表扬。我和果妈一直都想在果果小的时候帮助他形成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是由于爸妈的压力作决定。随着他的长大,以后给他越来越大的自由空间。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了太多的自由,后来发现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出格。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越来越多。因为孩子越大,面对的诱惑就越多。孩子自己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早晚要出大事,是管不住的。很多事不能怨孩子,孩子就是父母教育方法的一面镜子。
我们来到后海的全聚德门前。果果还记得我们一年前在这吃过饭,就问“爸爸,他们这做的鸭子是不是就是刚才我们看见湖里捉来的?”我听着哈哈大笑,为果果的记忆力和联想喝彩。
回到家,在楼前遇到果果同班的好朋友,两个小朋友都十分高兴。小桐高兴地邀请果果去她家玩。果果看天已经很晚了就理智又有礼貌地回答道,“今天太晚了,我该回家睡觉了。”看着果果可爱的小脸,我心里越发为这个懂事的孩子感到欣慰。
这两年,果姥姥,果奶奶的相继离开和社会中各种现象都让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欲望是魔鬼,让人们做出各种疯狂的事来。内心深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不满这个道德日益沦丧的世界。果果这个纯净的孩子就是我在这个欲望都市的一米阳光吧。
(为果爸细腻的爱鼓掌,热烈欢迎果爸常来代搏,中文不顺溜,英文版也可以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