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民间艺术
(2013-02-19 17:54:26)
标签:
老艺人地位特点表现力地方特色文化 |
分类: 家风村风与历史及文物古迹 |
莱芜民间艺术
戏剧:莱芜梆子、皮影戏。搓古儡子等。
2008年12月,“莱芜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吹打音乐:吹打乐、莱芜渔鼓、莱芜琴书、莱芜小调等。
莱芜渔鼓,又称道筒、竹琴,起源于唐代。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100—110厘米,鼓面直径约7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鱼皮、蟒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的一种乐器。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音声相配。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宋明清时期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渔鼓调是一种民间独特的艺术腔调。莱芜渔鼓调大体分为下列九韵(七大韵):‘天仙韵’、‘公生韵’、‘丑油韵’、‘扬长韵’、‘八叉韵’、‘焦捎韵’、‘归魁韵’和‘鸡希韵’、‘车合韵’(两小韵),渔鼓调唱词信口詀来,唱腔嘶哑浑厚、婉转动听,吐字清晰,唱打混为一体,加上艺人精湛的艺术才华,或唱或白、说唱随意,惹得观众哄堂大笑。
渔鼓古时是一种说书卖艺养家糊口的民间鼓乐器。它制作独特,再加上简板的配合,形成了一种独门鼓乐器。它的腔调滑稽、幽默、诙谐。见物唱物,见情说情,使观众心情愉悦,捧腹大笑。渔鼓的演奏非常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演唱发挥,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是民间独有的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第六代传承人魏述洋的渔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进行了改革,有的唱段揉进了地方戏的特色,使得渔鼓表演更具表达特色,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使得莱芜渔鼓在传统曲艺方面有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地位。
目前,莱芜渔鼓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莱芜民间小调是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莱芜民间小调又称“莱芜小曲”、“莱芜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间歌曲。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莱芜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莱芜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莱芜民间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莱芜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莱芜小调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
随着社会的发展,莱芜小调《绣花灯》的传唱,在民间逐渐淡化,
但它的艺术魅力曾经感召过数代人,至今仍有耄耋老艺人在传唱,使这曲古老的民间小调得以传承。
目前,“莱芜民间小调”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民间舞蹈:狮子舞、玩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打花棍、地秧歌、花鼓锣子等。
杂技魔术: 尤以李建业 艺名李傻子的魔术为代表。
李建业(1895年一1975年),艺名李傻子。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他身怀绝技,六路皆通;曾饮誉华夏,驰名东南亚。
李傻子,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田封邱村人。八岁奔齐东拜师学习杂技、魔术,十八岁出师,肩挑师父赠送的道具,赶集串乡,卖艺为生。
李傻子不讲究衣冠,语言滑稽幽默,且好诙谐,台词随口而来,即兴发挥,把技艺演绎的上下贯通,滴水不漏。
2008年12月,“李傻子的魔术”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