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则悟
手机:19704925613
微信:shykyalw
公众号:止观圆行
邮箱:zewulangjue@qq.com
腊八前日怀古
释则悟(孙小婷)
中国文化的文脉,上承上古贤圣,以道为体,周流十方,而物自化。从无相之体的德性起用,重视对本体的体悟,体用分而不分,不一不异。故春秋之际而有道家《老子》之言,清净自正,道法自然,“虚其心而实其腹”,“浊以澄,静之徐清”,有道自然有德,不同于儒家立足于仁义纲常的教化。然而孔子于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兴私学、办教育,以礼乐诗书陶铸人格,涵养仁爱忠恕的德性,对于中华文脉的发扬,厥功至伟。但圣贤之教,流传至汉唐宋明,则中正和雅之风已变其调。以道为本的文化,由于后世缺少对道的本体的体悟和参证,缺少实修的体验,渐渐流于学术化和学说化,从道德涵养的可修可证的文化体系一变而为文字上辨析和义理上的思考,又与政治相结合,进一步演变为伦理之学,强调伦理道德而不是对真理的探求与追寻。中国文化倒向伦理学,是文化的偏差和变异,其在历史上的流弊也是有目共睹的。远起汉儒,谶讳迷信的欺骗,混滥“人天感应”之说,以道德杀人,挥舞道德的大棒以达到不可告人的利益动机,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然而老子并非反智,而是反对背离对道的本体的体证,而去追求知识性的“智慧”。从现代科技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威胁和深重灾难中,可以看到,数千年前老子的警告非常具有前瞻性。西学和西方文明不会超出仁义智巧的范围,只有佛道两家文化才有更高的基石和更宏大的视野,这是因为佛道两家都非常注重真参实证,重视坐禅或“坐忘”。佛道两家以外的文化,基本上在第六意识的范围之内去取舍善恶,只有释道,才在实修的基础上,透过第七末那识,甚至如实证得第八阿赖耶识如幻现起世界的真相。所以佛菩萨的智慧,并不是强调伦理道德上的修正,而是证体起用。而“德”,也是直心直行,证体之后起行的德用。佛法西来,“无上甚深微妙法”由于在本体的参证方面更为周详而完备,更加究竟和彻底,故与中国本有文化很快成水乳交融之势。佛法初传华夏的早期,往往借助道家经典来接引、点化中国的士人,原本深奥难解的佛理,经过道家典籍的解释,中国文人瞬间领悟、接受了佛法的真义。老庄之学,本就有遗世独立、卓面不群的出世风骨,藐姑射山之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所以道家对道的本体的追求是锲而不舍的。然而道家也是以出世为宗,而以道德涵养为入世利生的根本。《庄子·天下》曰:“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中国文化的入世理想,这段文字可以说表述得比较完整。然而道家、儒家“以天为宗”,还未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看到一切诸法如幻不实,缘起假合的中道实相。所以道家和儒家和佛家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也可以说道家和儒家相当于人天乘,当然不排除个别道家、儒家人物个人在吸收、学习佛法之后,获得了更深的证悟,超越了人天乘,更近一步迈向了真理。所以,当我们纠结于中国文化如何弘扬、怎么去弘扬的时候,何妨将眼光放长远,上接上古圣贤之道德,下启百代之兴衰,超越释道儒的分野,涵养道德,培植根本,参悟本体,走文化融和的道路,才能打通中国文化的“奇经八脉”,在继承、吸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承继中华圣贤之道的根本,在新的时代谱写融通和鸣的“大雅”之音。
禅僧则悟壬寅年腊八前日谨书于重庆佛学院
依止法师 达照法师简介
达照法师:普陀山闭关十年有感
【流云漱石集】
释了悟:《坛经》定慧之体用研究
释了悟:鸠摩罗什汉译《中论》的论证——“空有双遣”而非“两难”
释了悟:《宗镜录》古镜玄义探幽
释了悟:《<肇论>“第一真谛”研究》开题报告
释了悟:昙鸾十念与圆教念佛
释了悟:人间佛教的关键所在——信业报之人间正道
释了悟:佛法修证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释了悟:《楞伽经》八地菩萨三昧等声闻缘觉涅槃——论离心意识参的经论依据
东山法门之“一行三昧”——坐禅与渐修顿悟(完整版)
《坐禅与渐修顿悟——东山法门之“一行三昧”》
释了悟:《新华严经论》净土权实之定慧参究
释了悟:东山法门之“一行三昧”——坐禅与渐修顿悟
释了悟:禅宗语言与中国文化的互融互摄
释了悟:智者大师禅法再探
智者大师止观理念初探
发愿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