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
(2022-03-12 21:03:49)十不二门
唐荆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非部正意,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辩十观列名而已。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况体宗用只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只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若晓斯旨则教有所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尔。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本门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第四,从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 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只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盘,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只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只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 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故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俱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办,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于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常平等。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法只是证彼三理,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首题既尔,览别为总,符文可知。
十不二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