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出复杂难解的通俗剧——读《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标签:
文化 |
http://s10/mw690/4b9fc65bg7afdb598b329&690
一个人来到世间,有些命运早已注定,有些则通过后天拼搏进行逆转与中和。这注定的命运是家庭赋予的,一个既定的框架,有人试图冲破框架、寻求独立,有人安身立命、无动于衷。陈俊志属于前者,家庭的支离破败反倒坚定了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好地概括了陈俊志的童年境遇,父亲曾是台湾彩色冲印业的创始人,生意巅峰时刻开出7家连锁店,却疏于经营管理,加上花天酒地的劣习,最终破产倒闭,欠下一屁股巨债。夫妻两个跑去美国打工还钱,至此一蹶不振。孩子们从城市搬去乡下随老人住,并接连遭受父母离婚、姐姐吸毒猝死等噩耗。作者娓娓叙来,心头插着一把刀,写一句,心便领受切割般的痛楚,然笔端隐忍,再加上对那个时代的特殊情谊,泪水冲泡出的非但不是酽稠的茶沫,而是清新、略带甘甜的泉味。
家族中的每个人物都陆续登场:3个“台味”风格的姑姑、豪赌输掉身家的弟弟、与自己争夺男友的妹妹,最后是作者的父母,离婚折返台北的落魄父亲,脾气暴燥,不能容忍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几乎断绝父子亲情;孤身留在纽约、在邮局干到退休的母亲,靠着一栋褐色公寓,养活4个子女。父亲的堕落与母亲的伟大,从岁月的显影液里豁然浮现。
不得不提的是,陈俊志现在作为纪录片导演,用镜头与文字来记录社会运动,并为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同性恋)呼吁发声,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独立意识和坚强个性。这种专注和独立,实际上正是其分裂而传统的家庭所培育出来的。
母亲从富太太转身成为纽约大都会的底层人,使陈俊志对生活中目触的那些“欧巴桑”恨不起来,在她们身上他恍若见到母亲,这是身世投射下的阴影。幸好他喜爱读书,到纽约学电影,看了很多书和电影,完成了自我的道德修炼。他与父亲的对抗实际上正是为了维护自身及母亲的正当利益,这种防身与随时反抗的意识自小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久而久之,便铸就他在社会上维护弱者权益的信心和力量。
全书以随笔形式一路写来,分为人生几个阶段,台北的生活、纽约母亲一家人的生活、自己的感情历程。令人叫绝的是,作者毫不隐讳其同志身份,历数自己小时候与邻家男孩的初吻、服兵役时与阿明的感情、拍拖7年的男友老罗赴美期间竟然被自己的亲妹妹勾引上床。在兄妹为爱角斗之时,他在母亲面前出柜,在这个“男尊女卑”的家庭里,母亲出面帮衬长子,他与男友开始了“逃亡”。
俨然现实版的《孽子》,被父亲驱逐的儿子,逃亡至社会的阴影里,像头苟延残喘的受伤的兽。等待他的,是那个披着“假面”的社会所崇尚的道德批判,不容异类同存的极端社会倾向。于是在肉体丛林里放纵至死,又衍化出朱天文《荒人手记》里那一层颓废、凋败的气氛来。感情成为了记忆赋予现实的一种调味品,或是留待日后反刍的奢侈品,在追求感官刺激、赤裸裸的欲求当中,肉体沦为宠物或玩具。
在书中,最能感受到的,除却家庭在社会地位中的猝然缺席、家庭成员的衰亡堕落、坚强乐观之外,便是个体灵魂之于时代变迁中的一种良性投射。陈俊志没有在欲望中堕落,可见他负有家庭的责任意识,他要将自己的努力溶入对这个破败家庭的失望当中去,极力中和那种欠缺和微弱。
还未看过陈俊志拍的纪录片,但其文笔实在不错,虚实夹杂,倒使硬生生的传记式作品焕发出文学气息来,各种细节的设置、写人的精准、情绪的点染,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跨越台湾、纽约两地,或加入虚构的情节,对长辈的生活进行大胆、实际地揣想,或潜入记忆的泉眼,任由清冽激人的泉水源源不断地喷涌。如同他自己所言:“生命是一出复杂难解的通俗剧,我将以编制者的毅力,细细密缝,试着书写家族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秘密,这些人与那些人心里的黑洞,闪烁在新店溪与哈德孙河的波光粼粼中。”
那些伟大的人啊,都有一个不幸的身世,在既定的框架里,成为画面,还是从画里出走,都是一幅不完美的画。
——媒体已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