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来用DV,DC都是胡乱选一块UV当保护镜就完事了,从没想过这东西会对最后的成像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上了CANON300D,开始关心成像质量了(因为如果一张图放上去达不到一定的成像水准,会被无数砖头给砸死的),才发现当时买镜头时随意买的或是随镜头一起送的UV,或多或少都会在光线复杂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成像上的问题,在线上各个相关站点好好学习了一下滤镜的知识,觉得可以摘抄一些DX们的文章放到这来,让色友们一起学习一下。
一、光、色彩和摄影
光是一种可以引起视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电磁波,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在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范围只有很窄的一段才能引起视觉称为光(可见光),一般来说,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400~760nm.光的波长不同,就会引起不同的视觉,即感觉到不同的颜色。只有一种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具有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日常见的白光就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每种颜色
的光都有一定的波长范围,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大,范围620~760nm,紫光最短,范围400~430nm。那么在红光以后紫光之前就没有其它光线了吗?其实不然,红光760nm以后很长一段频率就是红外线,紫光400nm以前很长一段频率就是红外线只是人眼看不到而已。
物质呈现不同颜色是由于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程度不同。那物质为什么又能选择性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呢?这主要就与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离子的内部结构有关系。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有许多能量不同但有个确定值的状态,电子可以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在跳跃的过程中
同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或者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一能量可以以光的形式提供(吸收)或辐射出来(放出)。
不仅原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也有这种类似的确定的能量状态,分子中电子可在不同状态间跃迁,引起对光的吸收或辐射。物质吸收光后主要就是发生这种跃迁。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的能量状态不同,因而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吸收便不同,这种差异,便直接决定着物质的颜色。
简单地说,物质之所以能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物质在光源(太阳光或其他灯光)提供的能量作用下,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中电子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低能量跃迁到高能量状态,或者由某一高能量状态跃迂回低能量状态,并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从而显示其特有的颜色。
为什么光要选择性吸收子主要是一个能量匹配的问题,因为物质分子或原子中电子能量状态的能量是个确定值,因此在两个不同状态发生跃迁,需要的能量值就是两个状态能量值的差值(设E1,E2分别代表不同状态能量),另一方面,一定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E
hc/ r
,E为光能量,C为光速,r为光波长,h为常数),要发生跃迁,就必符合E=IE1一E21=hc/r条件,由于特定物质E1、E2值固定,因此r也只能是某个值。当然由于能量状态复杂性,事实上选择性吸收或放出的光波长并不只是单个数值,而有一个狭窄的范围。
事实上,颜色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了主要取决于分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外,还与其他多种因素如物质聚集状态、温度等都有关系,这些都有待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探讨。
光线通常按其性质为以下几段:
a真空紫外线(Vacuum UV), 波长为10--200nm
b短波紫外线(UV-C),波长为200--290nm
c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290--320nm
d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320--400nm
e可见光(Visible light),波长为400--760nm
d 近红外:波长为760nm~3000nm
f 中红外:波长为3000~20000nm
g 远红外:波长为20000~1000000nm
电磁波低于10nm的是X射线,高于1000000nm的是无线电波。
所谓的动态密度3.6也就是指对400-760nm波段的可见光色域宽度,所以说专业彩色反转片理想的动态密度一般都为3.6所以动态密度决定了色彩的还原能力。
UV是英文Ultraviolet
Rays的缩写,即紫外光线.紫外线(UV)是肉眼看不见的,是可见紫色光以外的一段电磁辐射,波长在10~400nm的范围,紫外线属于光线的一种,但它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它的频率低、穿透力弱,和可见光一样,可以使胶片感光,跟摄影有关的是长波紫外线,波长自
320-400nm,可以完全穿透臭氧层。 所以,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波长必在
280nm以上,也就是说有一部份的远紫外线和全部的近紫外线会辐射到地面。故一般日常所谓的紫外线均指
280-400nm,也就是风光摄影时胶片上常常见到的蓝雾,肉眼看不见但是胶片可以看得见,UV镜应该就是消除280-400nm这波段光线的,但是大多数品牌的UV镜都未提供此项数据
和摄影有关的是近红外线也叫NIR(Near Infrared Rays),
红外线属于光线的一种,但它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它的频率高、穿透力强,和可见光一样,可以使胶片感光。上个世纪,当科学家研制出红外线滤镜后,把它安在了装有红外线胶卷的照相机上,等拍摄出照片后,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照片上的世界竟然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黑色变成了白色,白色会变成黑色、涂改过的文件显出了真面目、黑眼珠成了透明的、甚至有些衣服在红外线滤镜下也成了透明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原来红外线有很强的穿透力,它可以穿过许多普通光线穿不过的物质,能被它穿透视的物质相对红外线来说就成了透明的!由于可见光对红外感光产生干扰,因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材料阻挡住可见光的通过,只允许红外线进入镜头,这样才能看到纯红外的世界。
底片扫描仪的红外除尘ICE也是利用了这一特性,有红外夜视的数码相机的也是这个原理,但是CMOS和CCD只对760~1200nm范围内的近红外线感应,这一小段足够透视了呵呵。
一.UV镜系列:
(1)普通UV(O)紫外线滤镜:无度膜,适用于海边、山地、雪原和空旷地带远景等拍摄,质量稍好于UV(N)滤镜,能减少因紫外线引起的兰色调。
(2)PROTECTOR 保护镜:不影响景物的原色调,是通用型的保护镜;
(3)MC-UV(O):多层度膜UV镜,透光性比普通UV镜有了一定的提高,是影友们使用最普遍的UV镜,使用及性能同上;
(4)L37 super pro
专业UV镜:透光性及滤除紫外线性能比前三种有个更大提高;
(5)L41 super pro
专业UV镜:适用于广角镜头的专业用UV镜,性能及使用同L37。
二。天光镜系列:
(1)。1A skylight
天光镜:能有效消除晴天阴影下或阴天时所产生的色调偏蓝而略显苍
白的现象,也可留在镜头上作为保护镜。
(2)。 1B skylight 天光镜:效果强于1A镜,性能及使用同上;
(3)。L1B super pro专业
用天光镜:超多层度膜,适用于晴天强阳光下和多阴影下的风景照,能纠正色调偏蓝的现象。
三。偏光镜系列:
(1)。PL线性偏光镜:有效消除表面反光,使色彩更饱和,天空或海水颜色更蓝,但不会改变彩照画面原有的色彩平衡;不适用于分束测光的AF
单反机及数码相机;
(2)。CIR-PL环型偏光镜:使用及性能同PL镜,适用于分束测光的AF机及数码相机;
(3)。CIR-PL(W)偏光镜:使用超薄镜框,不会造成遮角,是适合广角镜头的偏光镜,使用及性能同CPL镜。
四。变色温镜系列:
(1)。81 A/B/C
温色镜:减少色温,使阴雨天或正午拍摄的照片兰色调得到减少,人像肤色红润。
(2)。85 A/B/C
温色镜:减少色温,加强暖色,效果强于81系列,能配合灯光型底片在白天使用。
(3)。82 A/B/C
冷调镜:效果与前两种正相反,增加色温,能减少黄昏及早晨散布的红黄色调,加强兰色调;
(4)。80 A/B/C
强冷调镜:效果强于82系列。其中80A使日光型底片能使用于钨丝灯下的拍摄;80B使日光型底片能使用于泛光灯下拍摄;80C配合明亮的闪光灯和日光型底片使用。
五。特殊色温补偿镜:
(1)。FL-W荧光镜:配合高速胶卷使用,减少或消除在水银灯光源下所引起的绿色调;
(2)。FL-DAY镜:
配合高速胶卷使用,减少或消除日光灯光源下所带的绿色调;
(3)。TV-CC镜:
专用于拍摄电视图象,消除画面的泛蓝色调,使颜色更加自然。
六。减光镜(灰度镜)系列:
适用于白天使用大光圈或低速快门,制造特殊效果。
(1)。ND-2:可削减1级光圈和50%的光量;
(2)。ND-4:可削减2级光圈和75%的光量;
(3)。ND-8:可削减3级光圈和87.5%的光量;
(4)。ND-400:可削减9级光圈的光量,适用于白天长时间暴光和拍摄太阳。
|
|
http://www.huolieniao.net/images/NULL.GIF |
|
文章引用自:http://www.huolieniao.net/a/a.asp?B=215&ID=379533&p=1&q=1&r=14334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