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绘本塑造人文素养的灵魂

(2018-03-20 21:38:4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员手记

——《第一学段借助图画书(绘本)教学推广阅读的实践研究》进展汇报

2017年4月25日

前期已开展的研究工作

 

研究背景

“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是我们重要的研究方向。2015年青云谱区小学语文学科《第一学段借助图画书(绘本)教学推广阅读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省级课题申报,获得立项。同时,纳入到南昌市教科所刘荔老师申报《小学阶段儿童经典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子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将针对第一学段的一、二年级课外阅读做一些尝试:推荐适合身心发展的图画书(绘本)书目,由课内指导阅读引向课外自主阅读,助推孩子们们走上热爱阅读的路。以20——30分钟为一节课的时间,或借助图画书(绘本)增加识字量,或展开学生的想像力,或以经典的一本书带出一类书,进行课型的设计。

 

研究团队

 

我们的研究团队有三部分组成:邹盛蓉“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实验校(28中教育集团青云学校、三店小学、青云谱学校)、区域内对绘本研究有兴趣的实验教师。名师工作室每学年有明确项目研究的计划,以成员带学员的方式对绘本研究进行研讨;28中教育集团青云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课表上排出绘本课,安排了专门教授绘本的教师;三店小学与台湾进行的“双语德育绘本”;三支队伍分别进行研究,三支队伍在不同的层面实践,验证绘本书目在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教育科研中常谈到——问题即课题。随着研究中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研究起先真得好难。绘本书目的推荐就是第一只拦路虎。

首先,绘本市场良莠不齐。有的全部是光面蜡纸印刷,缺乏色彩传递的艺术;有的印刷不正规,字体字号字形不符合儿童阅读的质量;有的故事情节缺少大爱,大善,大智慧的深度。

第二,绘本数量太大,同时,绘本的世界级大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格林威奖、德国绘本大奖、包括中国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等等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更新。我们的研究考虑推荐的书目能保持23年的速度更新。

尽管研究的路不太顺畅,但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曾菲,在20167——8月,利用暑假的时间,无偿为我们做了一个分级阅读的绘本书目推荐,在此表示非常感谢。同时,我们感受到,对于做绘本项目研究社会的认可度高,研究非常有价值。“全民阅读”推广人之一的朱永新教授,他的博客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栏目——“童书过眼录”,在这个平台上朱教授会更新大量国内外的图画书(绘本),并对作品做一些推荐和解读,我们的提问也能适时回答。一些绘本的阅读者们也会交流一些读绘本的感受,

微信公众号“大带小”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念阳博士的研究主页,这个平台不仅是绘本书的推荐,还有绘本故事的教学方法。微信公众号“奇想国童书”,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平台,出版引进优秀的少年儿童图书。联手了美国著名童书研究专家伦纳德.马库斯,向家长们推荐绘本。这些信息平台是我们研制绘本推荐书目的宝贵资源,平台上热心读者,为我们绘本书目的推荐做出了第一次甄选。

 

正在进行的研究进展

 

(怎么做)推荐书目的选择渠道。在阅读大量的绘本之后,我们意识到,绘本也需要阅读经典,因为经典的书有着高贵的血统,想成为高贵的民族,高贵的孩子,就要读一些高贵血统的书。

曹文轩先生在获得安徒生文学奖后,曾经在一档电话采访节目中说:书和书是不一样的,就孩子而言,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后来读的书。绘本是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的,大爱,大善,大美,大智慧。也是我们认可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我们试图在推荐绘本时考虑到“打精神底子”。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绘本书目的选择上,就更加慎重。

 

 

进行第一次书目的海选后,我们在研讨中发现,这些“经典”的绘本以什么标准来定义。感性认识绝对无法代替理性的研究。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的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的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揭示了生命的一个有趣现象:儿童心理发展要经过16个敏感期,这16个儿童敏感期呈螺旋状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6岁以上的儿童除对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之外,开始明显表现出理财兴趣、集体意识、深入思考问题的趋势等。有了这一心理学理论的支撑,我们把这16个儿童敏感期进行了一个归类和筛选,从而初步形成我们推荐绘本书目的7个专题:秩序、交往、个性品质、科学思维、语言、爱的故事、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

 接下来,我们对绘本书目的选择方向就越来越明确了:按专题进行第二次筛选和补充。值得一提的是,推荐书目的教师不仅仅是研究者的身份,也是家长身份,他们是绘本书目研究的直接受益者。在书目的筛选上更有发言权。

目前我们项目研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绘本推荐书目》,下一阶段将对绘本进课堂进行实践,研究会更深入、具体。(如:识字量的大小、文字的多少、画面传递的情感、色彩对68岁儿童的心理影响等等因素)我们会根据教师和家长的反馈信息,再进行精细化地筛选,剔除掉不适宜(识字频率不高,文字数量大,内容不具备该年龄段相应的知识储备)的绘本。

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思考

在筛选绘本书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节美国教师执教《石头汤》,很有意思:拿到绘本,先不读书,聊聊喝汤;看多个版本的《石头汤》绘本,只看书名,猜内容;讨论这样的汤好喝吗?通读几个版本的《石头汤》,讨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大家都认为《石头汤》名字取得好,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于是大家伙创编属于自己的《石头汤》故事。课上到这里,是不是结束了?重点来了,这么好喝的汤,咱也来一锅,从阅读、写作,转战到了教数学,采购食材称重量、比价格、算花销,老师很满意,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都用到了。东西买回来了,数学课马上转到了厨艺课,每个小朋友大显身手。由一本绘本形成系列课程,打开了我们的研究视角,我们思考,绘本阅读走进课堂,可不可以摆脱语文课的本位意识,结合6——8岁的儿童身心特点,进行学科的融合。于是,就有了下学期的研究主题——基于课堂实际进行年龄因素的考量。接下来的绘本课的展示就有这样的思考。

在这一节课的试教环节,我们看到有语文课、美术课、劳动课的影子,它更像一个微课程,孩子们读一读故事(图),画一画想像中动物穿上衣服的别扭,动手帮长颈鹿系领带,把孩子们引进书里,从书里吸取人文素养的营养,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们期待它发芽、成长。

当然,作为听课的您,一定有您对绘本教学独特的思考,也请您在我们发给您的问卷上作答,为孩子们推荐经典绘本,一起为孩子们的阅读助力,做推广阅读的点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