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18:03
有着2220多年建埠史的佗城,经历斗转星移,桑田沧海,却总有一些满刻历史的遗址,给我们留下当年痕迹,让我们从中窥见几千几百年前曾发生过的人和事。当年事足为今日鉴,这些历史印记,正等待我们的多重解读。
一
正相塔
佗城有两座相望的塔,当地人将它们分别称作“新塔”与“老塔”。老塔是正相塔,表面看来很新;新塔看来很老。这两座塔同在东江边上,直线距离只有约2公里,数百年来坐镇在东江岸上,守望着佗城。
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曾被音译为“浮图”等,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正相塔始建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塔高32.2米,共七层,为奇数,呈六角形,为偶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数的哲学象征意义: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
经过一段时间的步行,我们到达了正相塔。
正相塔的始建年代之确定,和一个清朝当地人有关。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当地人徐灏偶然在塔下拾到一块坠砖,砖上印有“开元三年”四字,当地人又将此塔称为“开元塔”。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史家乐道的几个盛世之一。唐玄宗并不佞佛,开元初还曾下令佛教徒还俗,禁建新佛塔。也许佗城地处荒僻的岭南,禁令并未被很严格执行。
相传正相塔是仙人所造,还没完成顶部的时候仙人听见鸡啼遁去。因为仙人所筑的塔,民间迷信塔砖可治病,常有人到此取砖。近1300年过去,古老的佛塔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1980年、1985年三次对正相塔进行了维修。报道组成员上到第二层,贴着塔身走在仅半米宽的塔沿上拍摄图片。贴着塔身,站在没有栏杆的窄窄的塔沿上看着下面的草地与大树,有点畏高的人会禁不住腿肚子打颤。
老塔新颜,其原有的独特结构未改。塔前两棵松树虽只有二三十岁,却已亭亭如盖,有鸟巢安放枝丫间,小生命在窝里勃勃如许。
二
正相寺
正相塔下有正相寺。
印度的佛塔传入中国后,原作埋藏僧人舍利子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佛塔孤高入云,寺庙安坐地面。
正相寺主要供奉着观音。佗城塔西村有6人轮流“值班”看护寺院,对寺院进行管理。“客家古邑文化行”报道组来到正相寺的时候,正是72岁的罗来旺老伯“值班”,打扫寺里卫生,帮游人、村民解签。
虽然这里有点偏远,但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及春节等,佗城的不少老人都会到这里上香,周六日的时候,学生们也会来到这里游玩。
主殿旁边有个较小的“济信殿”,里面供奉着南宋宰相吴潜像。罗来旺老伯说,当年吴潜贬官到循州时,经过东江仙塔下,见这里四处都是山林,却有一个白衣女子在河边洗衣裳。哪来的女子呢?他便要跟着看个明白。那女子浣衣后飞奔上山,吴潜跟着上去,没见有什么白衣女子,却见仙塔高耸,塔下一庙,供奉着个白衣观音。吴潜知是观音菩萨化度自己了,便许愿说,如4年后可官复原职,便重建此庙,为观音再塑金身。果然,约4年后,吴潜再度为相,兑现诺言。为纪念在循州造福百姓的吴潜,当地人将仙塔改名正相塔,寺也改名正相寺。吴潜像做得并不十分精致,但在仰望他时,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千百年来佗城百姓对这位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深切怀念。
广梅汕铁路就在寺前横亘。我们走出寺门时,一列长长的火车正呼啸而过。
三
龙川新塔
正相塔是老塔,不远处有座新塔与它相望。
走过一大片绿草丛生的荒地,我们来到新塔。这座新塔,却是外表古旧,与老塔相比,它却显得更老旧。新塔位于佗城胜利村东江河畔的山岗上,明天启二年(1622年)始建,崇祯十二年(1639年)竣工,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0.7米,平面八角,一至六层为重檐,第七层单檐,有平座,无栏杆。1962年,被列入龙川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6年列为河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塔心,穿梭于江面与山岗的大风乱拂长发。仰面朝塔顶看去,六角宝塔层层上延,素面的塔砖层层叠叠,令人有眩晕之感。塔的一面有个缺口,人们说这是被雷击过的。有人从乱砖上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到得拱形砖门上向我们大喊,有回音在砖壁间震荡。
这塔可从第一层的三个门进入塔内,沿塔内阶梯可上至第七层。
色调稳重的新塔四周,细小的野花兀自开着,如同调皮的小孙女在慈爱的爷爷身边玩耍。
佗城镇已将新塔所处的整座山丘列为控制地带。
四
坑子里遗址
年代最为久远的遗址,当数坑子里遗址。它位于佗城街西南约1.5公里的一东西走向的弧形黄泥岗上,为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在1956年被人们发现。这里出土有大量锄、镞、凿、锛等石器及多种纹饰和质地的陶器与陶片,其中1959年出土的一个红陶壶现藏于省博物馆,为该馆收藏的首件此类文物。专家认为,遗址对研究粤东北乃至岭南地区古代经济文化情况具有重要价值。1962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遗址上四望,近处有东江,不远处是佗城,一片绵延不断的小山丘,一些坟墓零星散落在周围。
有一两个人骑着摩托车经过。几千年前的人类和现今的人类,正在某种意义上契合。正如当年用石镞射杀猎物的人类不知道现今人类的生活一样,如今的我们,也猜不透千百年后这里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五
东瑶古窑群
佗城瑶头水村的东瑶古窑群有些偏僻,佗保办的工作人员曾经来过,但因地点太偏,仍是问了几次路,才到了一片满满地覆盖着绿色植物的山坑。
这里已太久没有人活动了,水田荒废,田埂也几乎看不出来。我们扛着摄影机、相机,小心翼翼地走在荒草没径的田埂上。
不一会儿,“先头部队”便发现了那个被荆棘、茅草遮蔽着的黑乎乎的砖窑口,各人都加快了脚步。因为走进这座古砖窑遗址,我们便来到了汉代。
拔开杂草,钻进洞里,却发现里面果然“别有洞天”,洞顶是空的,能看到一片乱草纵横的灰色天空。垂下来的杂草总是碰着人头。窑壁的黄泥仍是坚硬的,想必当时曾有过长时间的烧烤经历。这是一座汉代砖窑遗址。
另一片清代古砖窑遗址却完全不同,这里已有青砖砌成的拱门,窑墙也都用青砖砌就。顶上天光下泻,可以看出砖窑好像废弃不久,整体建筑仍相当完好。
附近一个种菜阿婆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里叫仙窑,东江中间有一块独石,叫金鸡石,水深时看不着的,要等水浅了才见得到。传说这块独石是建造仙塔的仙人变化来的。看,这里可以看见河对面的仙塔,也就是正相塔,仙人将这里烧的砖运到对面建塔,不想快建到顶层的时候,听见了鸡啼。鸡啼了,凡人就要起床了,仙人不想凡人见到他们。有个仙人急着要走,连忙将瓦刀上的泥一甩,不想这块东西被甩到江心,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塔与窑”、“仙与石”的传说虽荒诞不稽,但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甚广。
龙川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经考证后认为,正相塔和佗城古城墙用砖与窑址遗留的青砖尺寸基本一致,质地、火候都极为相似。窑址在东江河畔,水路交通方便,所生产的砖可由水路运至各处。瑶头水村的60余座窑床应是佗城古塔、城墙和庙宇砖的生产基地。1986年,东瑶古窑群被列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砖窑已成“遗址”,给现代人提供了一处凭吊过往劳动的“现场”。
六
苏堤
杭州有苏堤,是哥哥苏轼所筑,佗城也有苏堤,是弟弟苏辙所筑。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到龙川的苏辙卜居佗城,乡人极为友善,苏辙便将佗城“直须便作乡关看”。当时嶅湖湖面纵横有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经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苏辙在湖东筑堤,嶅湖不再旱涝无常。元末至顺二年(1331年),嶅湖湖堤崩毁,后屡筑屡崩。明清以来,湖水逐渐干涸,淤而为田。湖上亭、阁、寺庙虽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
眼望苏堤,那个与苏轼一母同胞的大文豪,恍惚间仍在拄杖独行,与迎面而来的龙川父老言笑晏晏。
与那段残存苏堤相望的,是至今仍是就近群众交通要道的古县道。古县道与残存的百米苏堤隔着已变成良田的嶅湖。
妇女挑着担子,一身蓝布的老人牵着温顺的小黄牛,青年学生骑着单车,中年男子开着摩托车,在这县道上或往或来。报道组一行也走在这古县道上,向着道中间的风雨亭走去。
古县道靠前一段是被踩得凹陷的青砖,再走一段,路面有序地嵌着许多光滑的鹅卵石,踩上去脚尖一转,滴溜溜地就能旋起来。鹅卵石路中间的有一列大如成人手掌,两边稍小,一列一列地并排着延伸到远处。
顺着蜿蜓的古县道来到风雨亭,其实只是一个没有门的屋子,宽敞透亮。亭的一边门上写着“小往大来”四个墨书楷字。亭内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六年”字样,即1890年,为此亭建造年月。佗保办工作人员说,这里从前是茶亭,有人在这里卖茶。
亭里有个小小的匾,上书“来避亭”。亭里有对联,上书“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在凉亭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聊将往事谈谈”。
走出凉亭,有田里劳作的一家三口在种花生,偶抬头,只见脸上一片祥和。
七
老秦街
即便是佗城的寻常巷陌,人们目光不经意触碰到的,也会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老秦街,便是其中的一条街巷。
老秦街不长,也不热闹。一个步行路过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这里以前叫县前街,县府府衙便在此处,时至今日,这里还有个小门朝街上开着。当年的热闹今日再未重现,名街实巷。
在狭窄的老秦街上一转,便要转到东江边上。当年佗城曾是粤东北一带水陆要道,闽粤商贾辐辏,东江边上曾满布有大大小小的码头,南门码头便是其中一个。我们站在码头上,目送一艘铁架子渡船载着寥寥数位渡客,悠然驶往不远的对岸。几位老人,正在岸上自家房子门前闲聊。码头对着的南门街,老屋大多是骑楼式的店铺,当年繁华,可见一斑。
往日繁忙的货运装卸,现已成南门码头的记忆。如今的佗城,仍旧交通便利,境内铁路、公路、高速路密如织网。
因当年水路繁忙,东江边上盖起了一座天后宫(有的地方称妈祖庙)。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即妈祖,常年在水上走的船家都祈愿能够得到天后庇佑。宫前有一只风格朴实的石狮子或是别的什么祥兽,已经残破的身上满是青苔。惠阳来的78岁的苏亮在此看护天后宫,他说,本来这石兽是一对,但有一只已经不见,这只留存下来的在文革时也被破坏过。这只石兽脚边还有一个小兽,看来是对母子。
苏亮说,以前天后宫较大,但后来码头不再繁华,天后宫也缩小了。
虽然航运不再繁忙,但南门街上却已新建了不少小楼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