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成效》荣幸获得市一等奖

标签:
教育 |
郑益民
(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
电子邮箱:1420766004@qq.com
)
摘要:
本文依据新课标,从写字的姿势,好字的标准,如何分析字形,强化字形记忆,少而精并及时点评 临帖二十字令
写字活动成效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写字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成效。
关键词:姿执 读帖 临帖 顺口溜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这三个学段关于写字都有具体的要求,如何让我们的写字教学在高年级达到这些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我多年来作了写了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效,在此作一交流。
一、把好姿势关,
养成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有的在幼儿班就学过执笔、写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的执笔方法和身体姿势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笔杆垂直于桌面,有的学生笔杆向前倾斜,有的学生手指离笔尖不足半寸,甚至拇指、食指和中指执笔时在一个水平面上,紧紧地挤在一起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需要教师在学生写字时逐个检查才能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缺乏指导和纠正,结果到了高年级
“积癖已久”,犹如树枝已硬,很难纠正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一年级教师务必要为学生写好字奠定下第一块平稳坚固的基石。其次,还要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坐姿,避免学生将来近视或弓腰驼背,这些写字细节,需要教师常常提醒,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将妨碍学生体形的正常发育生长。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书写习惯,我要求全班学生背诵《写字歌》:我们学写字,习惯很重要。身正肩要平,臂开两足安;莫忘三个一,看清再描仿;笔笔用心写,功到自然成。并经常对照检查自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执笔和坐姿习惯。
二、把好位置关,识别美与丑。
书法讲究章法,写字讲究占位,如果一个字在线格中写得太大或太小,都影响整体的美感。只要把占位合理和不合理的作业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美丑就一目了然。为了让学生记住并落实这一点,我也要求学生背诵《字的位置》:一个格子四条边,要把字来写中间,上下左右要留空,横行竖列一线牵。
三、把好“读帖”关,善于找“病”因。
俗语道:“练字不练帖,到老不合格。”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确实是人们学习书法的经验总结。那么怎样读帖呢?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所谓读帖,即仔细观察贴中字的笔画、结构、笔势与章法等。读帖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它是写好字的关键。即让学生在写字之前,心中对这个字笔画、结构、笔势已经胸有成竹,这在传统的学书理论中叫
“意在笔先”。笔者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帖:
1.运用田字格指导比较:如帖中的“主”字,点和竖都在十字线竖线上,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最长,但不少学生把竖写得不在竖线上,把第一横写得最短。再如“忘”字,上面的点与心字中间一点必须在一条竖线上,但学生在写的时候,往往写偏了,很难看。而教师经过指导学生看清每一个点画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就能把字写得端正。
2.从整体形态上把握结构:再如上面的“忘
”字,学生开始写成了倒金字塔形,我引导学生分析整体形态,像个金字塔形。再让学生写,学生就写得美观多了。
3.教师范写教笔顺和笔画名称。大教育家孔子道:
“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令而不从。”教师写字也要这样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了让学生掌握笔顺和笔画名称,我一般第一次范写时让学生跟着念笔顺和笔画,并且边念边书空。如教写:“洁”:一点,二点,三提,四横,五竖,六横,七竖,八横折,九横。再让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三个,边写边比较笔画的位置是否与帖中的一样,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四、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字形记忆。
1.正误对比法。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虽然我们教给了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但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仍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范字与写得有问题的字进行一比较,很快能使初学者收到实效。一是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在旁边写一个范字;二是在“班班通”电脑上产将学生的通病展示出来,与范字进行对比;三是针对性地指名让学生板演,相互与范字比较。并让他们在原字上进行修正;然后,再进行书写。我把这个过程归纳为“一比二改三再写四循环”,并让学生背诵,可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画辅助线法。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某些字的结构特点,用画辅助线的方法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写:“明”
字时,画成 ,学生就知道日和月的横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它们的横都是稍斜、平行、等距。写“四”字时画成
,学生知道“两侧短竖对称斜,上宽下窄不忘记”,这样一画,学生对于字的结构、形态及笔画的位置记忆就深刻了。
3.形象比喻法。“一撇一捺要开张,就像鸟儿在展翅,”如写“会、金、含”字,我就说,那鸟儿在空中如果不展翅飞翔,像乌龟把头缩着,不就掉下来摔死了吗?“人字头”如伞,要伸展得开张,才能把下面的“人”遮风挡雨。也像舞女的袖灵动飘逸,如果缩着手跳舞,那观众岂不叫嚷着要退票吗?再如“空、宫、宁”中的宝盖头犹如屋顶,也要覆盖得住下面的“墙”。再如“晴”左边的“日”要写得短和窄,右边的“青”要写得长和宽,可以打个比方说是大人抱孩子。而“情”字,可以说“夫妻两个一样高”。学生在展颜一笑中就记住了这两个字的结构要领。
4.编写顺口溜,易记掌握牢。
五、求精勿贪多,及时评点好。
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生字,总是安排学生抄写生字,怕写少了学生记忆不住,就布置抄10遍、20遍,结果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快速赶进度,结果大部分学生的字迹潦草、马虎,而且长此以往,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再改很难。所以,我尝试让学生少写一些,用心一些,结果字就工整多了,而且因为用心,学生也能记得住。所谓求准,我是要求学生平日按照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的生字写,要求对照笔画位置写,力求写得准,以准为目标,如果布置作业过多,学生来不及敷衍了事,其必然就写不准笔画。教师安排学生写字作业,尽量要在课堂上完成。一则教师可以巡视指点,二则可以让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析。此外,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在每次布置新的作业前,对上次的作业要进行评点,表扬先进,促进后进。
六、编撰二十字令,提高临帖能力。
2、起笔收笔。每个笔画都有其本身特有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过程。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他们不善于观察范字笔画的行笔路线,更不善于“透笔刀锋看笔锋”,而是提起笔来随意书写,通过背诵、观察、实践的反复循环,就强化了“意在笔先”的意识,懂得下笔前先要明白范字笔画起笔是顺锋,还是藏锋,抑或是切笔等,收笔是顺锋收还是回锋收等。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的笔画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了。
3、长短高低。在一个字中,笔画总是长短参差,大小不同,但是孩子们写起来,不注意观察,常常是把该长的写短了,把该短的却写长了。如草字头的字:
、
等,右边的短竖撇,通常都要求比左边的竖要写得略长一些,但学生却总是写得一样长,甚至比左边的竖写得还短。再如“
”字,下面的框应比上面的“田”写得宽,但学生往往写得一样宽,我就叫学生用尺子量一下,学生就明白了。再如带心字底的字,
、
,学生总是把握不好心字的宽度,所以,必须用尺子量一下,学生的印象才深。
4、角度弧度。笔画的角度非常重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拿一横来说,学生受“横平竖直”的影响,总是把横写得和水平面一样平,这就明显不对了,还有带撇捺的字都必须把它的角度写得恰到好处,否则,就很难看。最难的是带有弧度的字,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戈字旁》:
、
、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写戈字旁总是写不好,后来叫虞世南在晋字旁加写了戈,被魏征一眼认出,可见对弧度的把握有多难了,古人说:会写飞凤家,人人都怕他。这三个字都是角度弧度难以把握的字。所以,只有反复比较练习,才能提高临帖水平。
5、粗细轻重。一个字中的笔画不可能都一样的粗细,总是变化多姿的。我总是提醒学生下笔有轻重之分,笔画才有粗细之别,要能提能按,提按交替。即使一横一竖,都有粗细变化,何况撇捺和其他笔画。但也基本有规律可循,如欧体和颜体的横往往横比竖就要细,如:
、
。
为了提高临帖的效果,学生写好后,我不要求学生接着写第二个,而是把自己的字和帖上的字进行对比,根据以上的方面笔笔比对,发现不像的地方就在原字上修正,然后再写,写了再比再改,我把这个步骤叫做“一比二改三再写四循环”。我还要求学生,每个人心里都要有一把无形的尺子,学会横量竖量斜量各种角度各种弧度地量,找出自己的字和帖上字的差异进行修正,逐步提高临帖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我任教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县级以上乃至全国性大赛一二三等奖及在相关报刊发表达500多人次,我校被池州市教育局授予“书法教育特色学校”,2017年,本人参加“写字一派”中小学书法互联网全国性临帖大赛也获得了“临帖示范优秀教师”称号。
七、组织写字活动,激发书法兴趣。